易子而教的启示(易子而教的解释)_孟子_孩子_教育

本文目录

  • 易子而教的解释
  • 边个有《易子而教》的译文 急用..
  • 易子而教在文中表达的教育思想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八节 并译
  • 古人主张易子而教,有什么道理
  • 易子而教中孟子的教育思想
  • 易子而教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 关于教子有方文言文
  •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易子而教的解释

“易子而教”意思是: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易子而教”成语出自《孟子·离娄》,在中国古代,就曾经有过“易子而教”的做法。所谓“易子而教”,这里的“易”,就是“交换”的意思。这是说,我的孩子由你来教育,你的孩子由我来教育。

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孟子》一书里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过去中国有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的情况,百思不解。便问老师孟子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

孟子说:“那是因为,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求孩子行正理正道,可家长自己却没有做到。孩子做不到,家长发脾气训斥孩子,孩子却说:‘您要求我行正理正道,可您为什么不按照您对我的要求去做呢?’

孩子这样一质问家长,就伤害了与家长之间的感情,相互产生对立情绪,就没有办法亲自教育了。于是,只好和别人相互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由此看来,家长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没有首先做到,这是家庭教育常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古人很明智,便“易子而教”。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不失为家庭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

扩展资料:

易子而教  其主要强调的是身处后天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不同的。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父母教育孩子,无为为上,既不要责善,也不要溺爱,而应该以爱和陪伴为主线,行身教之实。

很多贫寒家庭的孩子,父母天天种地扛活,并不天天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却有大出息。反之,有的富贵家庭,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自己经常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业,孩子反而厌学,稍长,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其间的差别,正是无为和有为,身教与言传啊。

边个有《易子而教》的译文 急用..

《孟子-离娄上》:
----------------------------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大意是:
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呢?“
孟子回答: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的道理啊。
================================================================
孟子所讲的这篇“易子而教”的故事,虽有偏颇,但于今也很有教益。
启示一:身教胜于言教。正人先正己。家长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
启示二:社会教育极为重要。社会教育以教者和被教者的情境出现,可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易子而教在文中表达的教育思想

易子而教在文中表达的教育思想是:将自家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之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

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提倡“易子而教”,并且还亲身实践。孟子是“不教子”的,即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育。孟子解释是:“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夫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择善。择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孟子选择“易子而教”的理由:他认为亲自教育儿子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教育必定以仁义正道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做得完善,而如果没有成效父亲就会发怒,这样就很容易破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当孩子看到父亲自己有时也不按正道来做,就会觉得委屈,从而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

扩展资料

易子而教的合理性

(1)血缘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乏理性

众所周知,由于具有先天的亲情与血缘关系,对孩子,父母尤其祖父母往往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孩子也会因为觉得是在家里,在自己最亲近的长辈身边,放任自己。

由父母亲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家要求孩子做到的,然而自身却不能够首先做到,孩子不服气,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矛盾,有的还会产生较深的隔阂,于是家长就会丧失威信和教育的主动权,就很难有办法再继续去教育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难避免的弊端。

(2)能力有限必然为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

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兴趣、爱好、思想水平、能力、人生观等,而父母的这些品质是有很大局限性,很难在“德、智、体、美、劳”上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孩子。

多数父母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心发展的变化。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所遭遇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筹莫展。

(3)期望较高导致教育失衡

多数的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呢?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有些家长在比较与对比中对孩子一味要求与责备。结果,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心,结果同样毁了孩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八节 并译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八节

作者:周.孟子            译析:石宏博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

公孙丑说:“君子在很大程度上,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情势行不通。教育者一定用正确的道理改掉被教育者的毛病。用正确的道理改掉被教育者的毛病如果行不通,接着就发火,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会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导我,您却不从正确的道理(不轻易无端地对亲密的人发火)出发。’那父子就会互相伤感情。父子互相伤感情,就坏了。古人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用大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大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有了隔阂,一有隔阂,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

注:

夷:伤害。

夫子:这里指儿子称呼父亲。可以译为“您”。

析:

亲子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人际关系,越亲密就越复杂,正是这种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人在世间的羁绊。

亲子之间需要的是陪伴,爱和关怀。

职业教育也好,精英教育也好,文化教育也好,可能都需要教师,父母把握大方向和关键地方的点拨和支持。这是比较现实和合理的状态。

上文中提到了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因为着急而无端发火,这和父母给孩子打无能的标签和嘲笑孩子的行为是一样的伤害行为。这是我们身为父母要注意的几个点。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他的童年。我们可要注意啊,不要让自己深爱的人,深陷到童年创伤的泥潭当中。

古人主张易子而教,有什么道理

教育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内容,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摆放在每个家长心头的重要话题和关注点,现代教育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承担,而在古代的时候则是由私塾承担,就算是自己满腹经纶,也不会去教自己的孩子,而是送去私塾或者是其他的亲朋好友那里,讲究易子而教,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怕自己管教不足

虽然自己可能是满腹经纶,在家中也是一个严肃的形象,可是孩子还有母亲,自己还有一个妻子,如果自己进行管教的时候进行了责罚,给孩子打了戒板,孩子母亲看到之后必定会是伤心流泪,等到晚上回到卧室之中,牵着你的袖子两眼一望便落泪,哭诉孩子的不容易,这有几个人能够撑得住这眼泪的攻势?那这课程怎么还能够教得下去?

他孩子放在别人那里进行管教,如果孩子被打了戒板,当母亲的虽然也会流泪,却不会对自己进行哭诉,只会责骂老师的凶狠,也算是落得一个耳根清净。

二、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如果老师是自己的父亲,那么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并不会太当做一回事儿,依然会有着一种嬉戏的状态,上课的时候也并不会太注意去听,毕竟受到了责罚之后还有靠山。

可是如果老师是别人,当老师一脸严肃,孩子也会格外紧张,会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个内容,因为如果老师问起功课起来无法回答,受到责罚之后是没有靠山可以寻求的,为了避免下次再受到责罚,那么孩子只能够是拼命的读书,这种极度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小因素在里面,但那些并不是占据主要的原因,不知道您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易子而教中孟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就认识到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到教育为政治服务,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管子早就说过“衣食足而后知礼节”的话,孔子表示过“富而后教”的思想。孟子对这些问题说得更详细。他认为人民如果没有饱食暖衣的经济保证,什么坏事都会干出来,有了恒产才有恒心。实施仁政是得民心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如好的教育(善教)更能够得民心。所以他在讲了一番仁政(包括经济措施)之后就说,必须设立学校(庠、序)进行孝悌、忠、信的教育,有了这样的人民就可以战败秦、楚那些强国,可以王天下。“仁者无敌”就是他的结论。性蕃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到了战国时期分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性善和性恶两种思想都是先验论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善性,培养善性,扩充善性,并排斥环境中坏事情的污染和损害。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_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悬非之心这四种萌芽(四端),并人人具有由这四胡|发晨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凡是人类同具这些德性,叫做“同类性”,好象有口都能识味,有耳都能听音,有目都能观色一样,有心便都能识理义。圣人和我们同类,具有同样的心,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这样就得出一个人人平等的结论,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给以良好的环境和启发诱导,好象种庄稼一样,给以充分的阳光雨露,象种树造林一样,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长得很好。孟子这种教育思想中,还包含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内因虽有薯质,但还要靠外部的环境和教育。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他说丰收的年景,子弟多善良;饥荒的年最,子弟多暴恶,这并非天生的结果,而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影响。在孟子看来,凡物和人都是一样,在于得到好的培养,如果养得好就长得好,失其养就消亡。来源:人民教育

易子而教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孟子同孔子一样,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但孟子更强调“思”。这是因为孟子偏重内向,认为人人具有天生的善端,只要思,便能得到。他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但忽视“闻见”之知,是他的一个缺点。孟子对于书本知识很重视,主张“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他认识到博与约的关系,作为教师,要把一件事情扼要地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某件事情的广博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就很难把那件寡情的要点向学生讲得清楚。由此他注重,学生的“自得”,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得的匆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得的知识用起来可以棵本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孟子要求循序斯进,象流水一般,“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既要不断努力,又不能揠苗助长。他又要求学习要有存疑精神,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很有道理的。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孟子的启发教学法。存疑也是为了启发思维,疑可以促进思维,疑则思起。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朔的结果。他也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这又要和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结合起来。他举例子说,一个大匠不要为了教好拙工而改废绳墨(法度),因为如果没有绳墨,工就做得不正不直;好弓手也不能为了教好拙射的人而改变操作方法,想其他取巧的办法。善于教射的人,只要按照法度,引弓而不发,作出跃跃欲发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者,激发学者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要求不能降低,也不要太高,只要他天天自己勉励学习,就都能学到手。孟子还要求学习有恒,不能一曝十寒。譬如掘井,巳经掘到快出水的时候,只剩十分之一的工程,又怕难,停止挖捆了,结果前功尽弃,就如放弃了这口井。他又要求学习要专心,举了个学习下棋的例子。有两个人学下棋,一个不专心,心里想天空将飞来一只天_,用枪去射击它,这个人就学不好。而另一个专心学下棋,就能学好。这两个人智力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原因在于一个人专心,一个人不专心。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在于因材施教,诱导启发,有的象时雨一般加以润泽,有德的成其德,有材的成其材,有的用答问法加以启发,有的用自己的言行使之效法,甚至有的不屑教导,让他激励愤发。来源:人民教育

关于教子有方文言文

1. 古代母亲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现代文

听不厌母亲的故事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春节快到了,第一件大事是把母亲接到我家来过年。

耄耋老人,犹如一座历史久远、文字依稀、解读不完的丰碑,每一个斑点,每一个符号无不记载着陈旧的,但看不够、听不厌的故事。

母亲平时寡言少语,尤其在父亲90岁那年无疾而终后,更是鲜有欢笑。不过,一旦儿孙绕膝,缠着请她讲故事时,她的脸上便会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大概由于我是长子,或是小时候太顽皮之故吧,母亲总喜欢把我这个六十多岁的儿子,当做故事里的主人翁,当着孙辈、曾孙辈的面,讲述我“小时候,一到夏天,经常约几个小伙伴光着 *** 偷偷去游泳,大人们知道后,都拿着长竹竿想把孩子赶上岸,突然一个个都不见了,过了好一会,才在对岸的水草丛中露出了一个个小脑袋……”,又说我“小时候很喜欢爬上大树掏鸟蛋,有一次不小心,掉进了人家的水缸”……。孩子们冲着我笑得前俯后仰时,“丰碑”更为光彩夺目,乐不可支。此时,母亲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分明成了生命凯歌的曲谱,每一个褐斑分明成了长寿基因的光标,每一根白发分明成了人生档案的目录。作为笑料的我,能为合家老小营造幸福和谐的氛围、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而洋洋自得。母亲的故事,使我回到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在母亲的眼中,我永远是孩子;在我的眼中,母亲永远是丰碑。

我们众多的兄弟姐妹,都是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的。母亲历来爱看小说,看过后,便会有声有色地讲给我们听,什么《家》、《岳飞》、《白蛇传》、《牛郎织女》、《狸猫换太子》、《包龙图审夜堂》等等,使我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然我们更爱听母亲自己的故事。

母亲出生在绍兴城内的一家中药店内,外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药店倌”兼行中医。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寇的铁蹄蹂躏绍兴,外祖父不幸惨死在日机的炸弹之下,外婆带着我母亲及舅舅,在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也相继失散。后来,母亲跟着亲戚跑到上海,在其叔叔的帮助下,保荐到一家英国人开的印刷厂里当排版工人。由于母亲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技术精湛,不久便被选调到香港总厂工作。但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的军舰又把战火烧到了香港,母亲跟着父亲从同胞的尸体中奋力钻出来,拼命爬上一艘国际红十字会的轮船,逃离了香港。在逃难途中,经过千难万险,花了三年时间才回到慈溪老家。每当母亲给孩子们讲完这些悲愤的故事,总忘不了教诲我们:有国才有家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含泪把我这个家里唯一的正劳力送到部队参军,嘱咐我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可见其“舍小家为国家”的一片纯朴赤诚之心。

在都市生活惯了的母亲,随父亲来到乡下老家这块处于交通末梢的海隅僻壤,用闭塞的世俗陋习、繁琐的农家活计、精细的女红针线、沉重的生活负担,重新编织起农村的艰辛故事。

早上起得最早的是母亲,淘米煮饭、放饲鸡鸭、洗洗刷刷、张罗孩子起床;晚上睡得最晚的是母亲,扬谷割菜、关闭庭院、缝缝补补、呵护儿女睡眠。吃饭时,母亲总要等到大家吃完了才吃点剩菜剩饭,唯恐我们吃不饱吃不好。粮食困难时期,米饭里掺和着很多的麦碎或番薯干,实在叫人难以下咽,孩子们想吃白米饭,简直是一种奢望。母亲背着家人,偷偷地盛起一大碗麦碎或番薯干,上面盖着小菜留着自己吃,尽量把较白的米饭盛给我们吃。

母亲把孩子们扶养长大培养成人,用文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大家庭实属不易。

如今母亲有幸跨入了太平盛世,不必再为国破家亡而胆战心惊,不必再为饥寒交迫而辛劳憔悴,尽情地用夕阳的辉煌,编织甜蜜的故事吧!

悲愤的故事、艰辛的故事、甜蜜的故事,听不厌母亲的故事。

2. 古代母亲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现代文

著名烈妇郑善果母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

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copy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

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

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

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bai忠勤之士也。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断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du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候开国,位居三品,秩奉zhi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长己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奉,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瞻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dao炱(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

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3. 三个古人教子有方的例子

三个古人教子有方的例子: 1.曾参教子 曾参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他的母亲就哄他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给你宰头猪吃。“妻子回来后,曾参就要捉头猪杀了。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参听后说:“可不能和小孩子开玩笑。

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影响。你今天哄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

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于是,曾参便把猪杀了。 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人,要善良,做一个让大家敬佩的人,无论对谁都一样。

2.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启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3.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启示: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4. 有关教子有方的成语

不教之教 【拼音】:bù jiào zhī jiào 【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示例】: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 【语法】:作宾语;指自然的教育 画荻教子 【拼音】:huà dí jiào zǐ 【解释】:荻:芦苇。

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元·脱脱《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示例】:欧阳修母亲~的故事让人深受感动。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教子有方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拼音】:jiào fù chū lái,jiào ér yīng hái 【解释】: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语法】:作谓语、分句;指对一个人施教应该及早 教无常师 【拼音】:jiào wú cháng shī 【解释】: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示例】:~,道在则是。

晋·潘岳《归田赋》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 教亦多术 【拼音】:jiào yì duō shù 【解释】:教:教诲;术:方法。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出处】:《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杀彘教子 【拼音】:shā zhì jiào zǐ 【解释】:彘:猪。

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出处】:《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近义词】:曾子杀彘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曾子杀彘 【拼音】: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释】:彘:猪。

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近义词】:杀彘教子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言传身教 【拼音】: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解释】: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示例】:这般~的情景,社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人民文学》1976年第9期 【近义词】: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反义词】:言而无信、言行不一 【歇后语】:田头训子 【语法】:作主语、谓语;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因材施教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示例】: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近义词】:对症下药 【反义词】:一视同仁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教育 教导有方 【拼音】:jiào dǎo yǒu fāng 【解释】: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9回:“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示例】:他老人家~,我们才能赢得比赛。

【语法】:作谓语、宾语;用于老师、长辈等 三迁之教 【拼音】:sān qiān zhī jiào 【解释】: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示例】:他采取~,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学习。 【近义词】:孟母三迁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教育后代 孟母三迁 【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示例】: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近义词】:三迁之教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易子而教 【拼音】:yì zǐ ér jiào 【解释】:易:交换。

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作品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


【作品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⑥亲:亲自。

⑦备:准备。

⑧责:责备。

⑨请:请允许我。

⑩孰:谁。


【文学常识】

(1)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

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

一、思想概述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二、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

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四、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人物生平】

生平阅历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

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孟子


【个人影响】

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阅读启示】

孟母教子,循循善诱;孟子受教,知错就改。与人相处,要严于律己,礼貌待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