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定真空,何解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胡孚琛】辟谷与胎息
- 武当派创始人是谁
- 道家有那些经典名著
- 王松龄论玄关与玄关效应
- 武当经典名句
- 太极拳的灵魂是什么
大定真空,何解
“大定真空”既是“阳生药产”之源头,而“真空”之境又如何得证?乃用“心息相依”之功。《天乐集》中说:“复命之学,须返我于虚寂,唯虚能感。学者由心息相依,直造大定之境”。汪东亭说:“下功时有杂念来不要紧,你要知道,杂念如落叶,心息相依是把铁扫帚,转落转扫,总有个扫得干干净净的一日”(《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由“心息相依”而静,由“心息相忘”而空,自能证入“大定真空”之虚境。汪氏又说:“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玄关显秘论》云:“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道言浅近说》中也云:“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深契此中道理耳!然此“忘”字功诀又岂西派独家枢机,实为丹道各家功诀共由之通途,《龙虎经》谓之“先存后忘”。祈望实践功友,切于此等微妙处细细研究,才能得证丹道真实效验。李涵虚自云:“昔我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由此可见,古人证悟之不易,我辈能得闻个中玄妙,岂能轻易放过而不亲身实践吗?李氏又说:“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后有真效验。彼无功而妄想效验者,亦终为不得效验之人也,反唇相诋,何足病之!”
能由“心息相依”而至“心息相忘”,进入“大定真空”之境,自能会有真效验发生。清·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中说:“神炁混合,心息相依,其身体内外,泰然融然,有酥软如绵之意,此即炁生之兆也。但此气生时,即玄窍开时……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拟议者”。《天乐集》云:“工夫不外心息相依,一到大定真空之境,内外二药俱通。外则九还,先天一炁自来;内则七返,五行四象自合。三家自然相见,水火自然既济,一切法验,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至,有水到渠成之妙”。《乐育堂语录》中也说:“内药,吾身之元气也;外药,即太虚中之元气也。……此殆内外合一,盗得天地灵阳,归还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则炼形而化气”。
既得“阳生药产”,即可应时而起药火采炼之功。采炼火候,不外“静动静”三个字。《乐育堂语录》云:“炼时谓之为火,火中自有药在也,然只是一个动静而已。动而有形,喻之为药;静而无象,拟之为火”。白玉蟾也说:“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玄关显秘论》)。心息相依而心息相忘,是为前静之功。静极而生动,此“动”之机,正是“阳生药产”之时。采药之功,虽名“不采而采”,实为只是一个“以静制动”之功,师曰:“定续定”也。动而阳生,静而采炼,一动一静,一生一采,是为采炼火候之次序。吕祖谓:“动即施功静即眠”也。
《天乐集》中云:“定久寂然,是谓归根。归根则有动,而返乎静矣。静极复动,先天一?,有感必应,我即以动应之,在外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使同定而不妄驰,是即水府求玄,起巽风而运坤火也。再由心息相依,渐渐由武火转为文火,神息两忘,又入大定。则先后二天,各得其所,内外和融,身心恬愉,所得真乙之?,送归土釜牢封固矣,方可一度罢功。是故复命之学,须经‘三反’。即由动而静,静极复动,动而又静是也。汪师语予云:‘阳生前一定,阳生后一定。前定所以候药产,感真阳;后定所以沐浴温养,封固密藏’。《阴符经》三反昼夜之说,当即指此部工夫。此玄宗复命之秘奥,必经‘三反’而蒇事也”。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句话出自《易传·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可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的生命与自然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南华真经·内篇·齐物论》中讲“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这句话在《南华真经·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中再次出现。
成玄英〔疏曰〕:此显至之体状也。知既造极,观中皆空,故能用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谓精微至极,穷理尽性,虚妙之甚,不复可加矣。
庄子《南华真经·外篇·天地》中有致命尽情的说法: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
成玄英〔疏曰〕:穷性命之致,尽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间而未尝不逍遥快乐。既达物我虚幻,是以万事销亡。
魏晋玄学家韩康伯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一句话讲的很好:“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
张三丰祖师在《大道论》中讲:
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眞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张三丰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讲: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眞函,访眞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黄元吉祖师在《乐育堂语录》中说:
这句话明明分出三层工夫,不是说尽了性即可至命。若说尽了性学,就不需用命功,孔子当日又何必说“以至于命”四字?此可知尽性之后,明明有将性立命之功在!!!其功为何?语云:“性可由悟而得,命必待人而传。”
刘一明祖师在《通关文》中说:
修道立德,
必须有长久之志。
修真之道,
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穷理必穷至於无一毫有疑,
无毫不知,,,,,,
方是大彻大悟。
知之真,见之的,
而理始明;
尽性必尽至於无一点气质,
无一毫私欲,,,
方能空空洞洞。
明不昧,暗不迷,
而性始尽。
至命必至於脱离阴阳,
阳神成就,方谓功力悉化,
不动不摇,自由逍遥,
而命始立!
刘一明祖师还讲:
此皆教学者细心穷理,必须真知灼见,而不可粗心了事也。性命之学至重至大,不比世间寻常小事,可以将就而作,稍有些差错,欲求长生,反而促死,岂可轻易?故欲了性命,先要究明性命之理,然后好作性命之事。性命之理非身内有形有质之物,亦非身外至重至浊之物。说到此处,诸天及人皆当惊疑。其惊疑者,非身内,非身外,将在何处捉摸乎??????自古旁门三千六百,曲径三百六十,各分枝叶,自拈门户。以讹传讹,以盲引盲,分枝楂叶,愈久愈多。。。
穷理和格物致知,后来成为宋明理学非常重要的思想。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朱熹《大学章句·补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程氏粹言》卷一)
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这几句话也可以理解什么是格物。
格物致知只能穷理,不能尽性。。。尽性需要进一步诚意、正心,还有赖于内圣外王两方面功夫、全方位努力。尽性是圣贤境界。
《孟子·尽心上》讲: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即尽性,尽性自然知性知天。这是立命的基础。
《中庸》第二十二章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圣人知万物先天本性,参赞乾坤。此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对此,黄元吉祖师在《乐育堂语录》中进一步阐述在平常修行中如何尽性:
诸子勿谓至诚尽性以尽人物之性,至于参赞化育,不在语默动静、日用作为,而别有神奇也。
须知至平至常,
即是至神至奇。
生们但尽其在己,强恕而行,而天地万物皆在我个中。大家细细参之,然欤否欤?如能真知其中之奥,日间涵养本原,忽焉浑浑沦沦,清清朗朗,则二气之氤氲,一元之默运,诚有不在天地而在我者。此即至诚无息、于穆不已、为物不贰、生物不测者也。
【胡孚琛】辟谷与胎息
《云笈七签》卷六十载《中山玉柜服气经》云:“夫求仙道,绝粒为宗;绝粒之门,服气为本;服气之理,斋戒为先”。
丹家传有《内经图》,这张图实际上是把人体看作一架卷扬机,内中布满很多机关消息,丹家谓之关窍,一旦发动起来,它会自动运转,从吃饭、喝水、穿衣、走路、呼吸、说话等后天动作转化为不吃、不喝、不冷、不热、不病、不老、不呼吸、不思维却仍然生气勃勃的先天运转机制,这就是我说过的无食、无息、无念、无身的四无境界。
平常人身体靠后天机制运转,人体有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生殖、运动、泌尿、神经等多种系统维持生命,饿了要吃,口鼻呼吸不能停,如果不吃不喝不呼吸,就是死亡。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是人体向外部摄取能量的两大通道,是人体后天生理运行机制的关键,一天也不能停止。“一口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呼吸停止是鉴别死亡的指标。
丹道并非将人体八大系统全部停止,例如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系统就不能停,丹道是通过修炼转化这八大系统的功能,由后天生理运行机制转化为先天生理运行机制,即转化为按自然界和人体本身的规律不受干扰的自动化运行机制。
为达此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吃饭和呼吸两项作突破口,将这两项转化为先天运行机制,修炼辟谷和胎息。
人不吃饭饿两天尚不致死,但一般人大约饿七至九日便会死亡,人不呼吸则连十分钟也受不了,故辟谷和胎息相比,修炼辟谷较少危险,故丹家确定以“绝粒为宗”,绝粒就是辟谷。
丹道修炼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体质,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修炼辟谷,故《中山玉柜服气经》中的有关绝粒、服气、斋戒的那段话,乃古代仙家的经验之谈,是丹道的重要法诀。
关于辟谷和胎息,葛洪《抱朴子内篇》早有记述,《云笈七签》中也载有多种操作方法,我已摘要收入《中华道教大辞典》中,读者可以参看。
本文不讲古代丹家有关辟谷、胎息的记述,仅谈一些可操作的经验和体会。
按《中山玉柜服气经》所说,要修丹道,首先从辟谷入手,然而人若断绝食物,靠什么生存?要靠服气,靠呼吸和思想(存想日月星光等)启动光合作用,直接通过空气吸收大自然中的营养和能量,以维持生命。
至于怎么进入辟谷状态,则以“斋戒为先”,即靠调整心灵信息启动辟谷程序。古斋戒法,要求独置一室,焚香沐浴,入室坐卧皆可,素食静处,咽气纳津,攻下身中浊气秽物,存思心火焚烧全身,直至感觉室内光明如昼。
现代人辟谷前亦要采纳古人斋戒遗意,关键是用两星期时间清理思想,作好辟谷的一切心理准备,增强辟谷祛病健身、修道炼丹成功的意念。从而确定从某日开始,辟谷多少天,辟谷期间对水、水果的要求及定能达到目标的心理暗示,到时如期开始。其中存思丹田起火,阳焰腾空,焚身去秽一节功法,乃丹家秘传法诀,亦有祛病净身之效。此类心理暗示法诀师传不一,要自己体会。
辟谷时间有短期、中期、长期之不同,也要在斋戒期间预先作好心理准备。
短期者有三五天到两星期不等;中期者半月至百日;百日以上为长期辟谷。
辟谷期间有完全禁水、禁食者;有不禁水但禁食者;有可以每天吃少量水果者;长期辟谷者还有以枣子、核桃等干果调节者。
采用何种辟谷方式,要根据自己的生理感觉而定,进入辟谷状态后要随其自然,决不要有心理负担或施加强迫性观念。
一般说来,初学辟谷,先采用短期,并每天进食三个水果为好,等找到感觉,取得经验,再循序深入。
当辟谷状态坚持到十天左右时,体重逐天下降开始停止,有一段适应期,一般反应比较大,血压较低,且忌奔跑或剧烈运动,争取使体质稳定下来。
一般来说,辟谷期间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甚至仍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但必须保持心情平和,不惊不躁,走路有轻飘飘的感觉,要稳步前进,小心路人和车辆,不要在热闹、混乱场所停留。辟谷至四十天,血压会恢复至稳定点,一切如常,精力旺盛,危险性就减小了。
必须指出,辟谷状态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一种生理潜能,任何人都可以被开发出来。
丹道修炼中人们会发现人体生命还有许多潜能可以开发,例如不饥不渴、不冷不热、息停脉住、突增神力等,常人以为不可思议,其实毫不奇怪。
内丹学是一门科学,辟谷状态更是可以用科学手段检验的事实,学者们可大胆进行实验研究,不必理睬那些伪科学家所纠合之无知蛮横鼠辈的诽谤。
辟谷期间有存思、心理暗示等功法,要严肃认真执行,心理学也是科学,也有自己规律。如辟谷期间存思太阳中能量进入身体,开启玄关接受宇宙能量等,均有实效。特别是遵守斋戒期间心理暗示的预定辟谷时间,如提前进食,会发生腹胀,大便不通等症状,直到预定时间才会解除。
心灵诱导可启动辟谷,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为减少意外,辟谷功法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且要进行医学监测,将辟谷期间的生理指标和炼功感受记录下来,特别是要记录每天的血压、脉搏、大小便和体重,发现意外立即停止辟谷。
据我所知,辟谷是丹道中最安全有效的入手法门,坚持不住可立即进食,就象吃饭也可撑死、噎死一样,辟谷也有类似危险,这种易出危险的人丹家谓之业力深重,决非福慧双全的载道之器,压根儿就不必修习丹道。
丹道须师传口授,不能照书自修,辟谷在丹道中虽不可轻视,但技术水平较低,故易实行。
为谨慎起见,将辟谷期间进食水果等禁忌写出,以备教授辟谷的丹师参考。
一忌饮酒。空腹饮酒刺激黏膜,易引起胃溃疡、胃炎。
二忌吸烟。吸烟引起胃酸增加,引发饥饿感,易引起烟醉、头晕、乏力、头痛。
三忌饮茶。饮茶易刺激神经,引起茶醉,导致心慌、脉快和四肢无力。
四忌吃糖。吃糖会使血糖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肾功能和血液循环。且易引发饥饿感,使辟谷失败。
五忌喝牛奶、豆浆。在没摄入淀粉时,牛奶等皆难吸收,且不合辟谷本旨。
六忌吃柿子。空腹时易和胃酸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硬块,引起胃溃疡、胃炎。
七忌吃香蕉。香蕉中含镁多,易引起血液中镁钙比例失调,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
八忌吃蕃茄。番茄易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合成难溶解的硬块,引起胃溃疡、胃炎。
九忌吃橘子。橘子汁含大量糖份和有机酸,空腹会刺激胃黏膜。
十忌吃山楂。空腹吃山楂不仅耗气,而且会引发饥饿感,出现胃痛。
十一忌吃白薯。白薯中含单宁和胶质,会刺激胃分泌过多胃酸,且和辟谷本旨不合。
十二忌吃生葱、姜、大蒜,耗人气息,易引发急性胃炎。其他中医认为破气的药物、食品、蔬菜如萝卜等,亦不可食。
(注:在陈全林老师的辟谷日记中,有饮普洱茶、饮自制药酒、进食萝卜等方面的记录,还可以促进辟谷的效果。胡教授此处是指一般情况下的禁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禁忌也会有所不同,合道中医辟谷会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方案。这也说明如果自己根据书上的方法自行探索辟谷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请朋友们务必重视和谨慎。)
辟谷期间可食瓜果以黄瓜为优,其他如西瓜、苹果、梨、桃、葡萄、猕猴桃、火龙果等,皆可供选择。长期辟谷者可服些红枣、核桃、板栗、百合、黄精等干果和药材,忌服豆豉汤等物。
辟谷结束时首次宜进食淀粉性流质食品,由少渐增,切莫暴食暴饮。
辟谷期间体重可下降5—— 15公斤之多,恢复饮食后有些反弹,但要自觉将体重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辟谷期间某些不健全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和多余脂肪被转化为热量消耗掉,身体生理潜能得到开发,某些疾病不药而愈,这显然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在丹道中,辟谷是对身体的净化。
现代城市富裕阶层之人口多病,大约为环境污染、生活紧张乃至吃喝无度所致,因贪吃致病又因病服用化学药品,结果化学药品本身又是致病因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辟谷无疑是救民良方。
丹道中不少技术有开发价值,诸如这种修炼不饥不渴乃至不寒不热的功夫,人人能学,不仅有科学价值,也有实用价值。
我不惜将此术从丹道中公开揭出,显然也考虑到辟谷之术恰似庄子所谓不龟手之药方,实有富国强兵的战略意义。
古人辟谷,多以服气配合,或咽气一段时日自然进入辟谷状态。
此术先入室正卧,静心止念,先吐一口气,至出息尽时,闭息收腹咽下。息不出而咽气入肠反易致病,必先排浊气而出,牵动体内元气上升,再咽下谓之咽元气。当浊气吐尽时,立即闭口咽之,以意送之,以手摩之,直入下丹田。和气干咽谓之“云行”,和津而咽谓之“雨施”。此法乃丹家秘传,五十日而谷气尽,百日而病气除,其间忽尔灵光现,则入丹道正途。
《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云:“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惟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胎息经》共17句83字,乃唐代丹家所传。后14句56字,补入咽气之术,出世稍晚,称《胎息铭》。
“胎”字是讲定神于胎中,不动不摇,如婴儿之处母腹。“息”字是讲伏气为息,绵绵密密,幽幽微微,粗气灭绝,如胞胎中之婴儿,不以鼻口呼吸。胎息之功夫,全在能否伏气,将呼吸之风相、喘相、气相之粗气灭绝,往来无迹,方为息调气定。如此气定神慧,心息相依,神气不二,至虚空大定,则成玉液还丹。
胎息是修炼玉液还丹的基本功法,凝神是得汞的一步性功,是产生定力的关键步骤。“胎”是圣胎,圣胎为元神(汞)所结;“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气(铅)所结,至呼吸不出不入(所谓“内不出,外不入”)之时自得。道在天地间,领悟由一息。
式一子云:“凡息者,呼吸也,人所易知;而凡息中之真息,惟修真者能知之;至真息中之无息,无息中之不息,非真人莫辨。虚极静笃之时,凡息除而真息见;杳杳冥冥之中,真息现而无息立;绵绵密密之顷,无息安而不息转。知转息,即知转识;知转识,即知转几,知几其神乎!”
盖此即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先天之息,先天呼吸一动,玄关不远矣。“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即此得铅的一步命功。
人之生命,全靠神气支撑,神气入身则生,离形则死。如此神气不离而相守,神气相忘则入虚,入虚而道体自圆明无碍。神气以虚无为根基,能虚其心则神自清,能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净,固守虚无,则神气得养。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云:“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曹文逸真人《灵源大道歌》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外呼吸不停难入修真之路,足见胎息为丹道必经之途。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胎息之启动,应从脐下入手。
《庄子·德充符》记载,孔子在楚国恰巧看见一群小猪崽围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发现母猪已死,不象生时有灵性,就立即丢下母猪惊慌逃走。可见它们爱母亲并不是爱其形体,而是爱其生命(神气)。
《养生肤语》亦云:“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体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爱者,谓其神之去也。然则人之所爱,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养,顾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声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去,人莫之惜,顾神绝,乃独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
天地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凡能生长发育者,莫不有气;凡能飞游行动者,莫不含灵,足见神气即是生命。人之死而为僵尸,神气离形,则如土石泥沙无异。
丹道之修炼,即是以神气相抱,而守其形。
思虑营营则神耗,呼叫奔波则气散,贪色纵欲则形疲,神气形相离则非病即死。胎息之要害,在于神气相注,神凝气定而常住于形体之中,使神气形相融为一,进而体道通玄。神气混合而入于定则生“汞”,形气内运引发不息之元气而得“铅”,以铅伏汞性命双修便成玉液还丹。
《胎息经》仅从神气入手而不言形,非不要形,实乃道家“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忘形以养气”之法诀。胎息成则丹田有药,所得内丹为玉液还丹,比金液还丹尚差一步。盖末法时代,金液还丹条件难备,不得已由尽性而至命,先成此玉液还丹。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云:“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即是此意。玉液修炼无求于人,全从自身阴阳炼起,可公开传播,较少流弊。
道学乃“反俗”之学,倡导逆向思维,其观点往往与世俗流行的观点相反。丹道亦是逆向修炼之术,其效验多为常人认为不可能的反常之事。
例如常人每日必食,我独可以不食(辟谷法);常人呼吸不能停止,我独可以不息(胎息法);常人每天都需睡眠,我独可以不睡(炼睡魔);常人冬则寒夏则热,我独可以不寒不热;常人每日思虑营营,我独可以无念;常人贪财贪色贪权好名,我独可以无欲;常人一生灾祸疾病不断,我独可以无灾无病。
吾人能兴反俗之学,行反俗之事,修炼反俗之功,得反俗之验,则可以称奇男子、大丈夫。大丈夫居世间,须是成大事业,作大学问,有非常之举动者。
《丹阳真人语录》云:“刘高尚居环堵四十年,别无他事,但虚其心,实其腹,去其华,忘其名,弃其利,清其神,全其气,丹自结,仙自成。乃有赞之曰:塞其兑,闭其门。昔诵此语,今见斯人。可谓简且当矣”。
先师知非子云:“考仙道下手,即以腹有暖气为验,渐至通体充和,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肉,全身一片纯阳。夫身体之质,皆阴物耳,阳盛则阴衰,阳纯则阴绝,即有干汞炙肉之阳在,乌有血肉之阴不化乎?又考释氏之言曰:人身之来源,唯是寿、暖与识。寿者,禀之于父母之施予。人寿之长短,皆以所禀之厚薄而有异。暖即动物之生命,暖盛则旺,暖绝则亡。识即灵识,谓去后来先做主公者。故修炼之要,不外培其寿,增其暖,则形体自健,神识有依。依此为基,暖增不已,则形质渐妙,寿命永固,身化虹霓,无有变灭,识绝污染,返于圆明,此与道之九还七返,岂非二而一耶?”
李涵虚真人将此段胎息功夫谓之曰“钻杳冥”,甚得丹法要旨,且又形象生动。他说:“是时也,心如太虚,有息相依则不虚。心如太空,有息相随则不空。不虚不空之间,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心神默默,气息绵绵,皆入于杳冥之中,此之谓钻杳冥。杳冥之中,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此句话活脱脱的,将丹家之秘合盘托出。
先师知非子又云:“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返还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日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尘根’矣”。
无心即是天心,即是道心,人能“万缘放下”,将人心契入虚无境界,则天仙有路可通。“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刻”,诚哉斯言!
丹家所传胎息术有多种,以《胎息经》所传为其纲要。《钟吕传道集》中载吕洞宾说:“炼形止于住世,炼气方可升仙。世人不达玄机,无药而先行胎息,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气生,真气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炼气,炼气以成神”。
胎息术比辟谷术更难掌握,要求修炼出铅、汞之药物后自然进入胎息状态,无药而急着先行胎息,如无经验,易出偏差,不可不知。
此外尚有闭息法,先仰卧而静心,待出息尽,即可闭息。其法宜缓,从容心静。此法可存想人体八万四千毛孔皆通虚空,以周身毫窍毛孔呼吸渐至胎息,胎息生则口鼻之息自闭。五百息能闭之而内景观,闭之千息可易肉换骨炼髓。另外还有全身彻底放松,先行逆呼吸,待松静自然之时,突然以“哼”字声震动胸腹,激起橐籥,闭息鼓动而渐入胎息者。
丹家传有“哼、哈、嗨”三声口诀,“哼”字诀声震上焦,“哈”字诀声震中焦,“嗨”字诀声震下焦。声音在丹道中运用颇妙,用以调谐人体生理和宇宙节律同步,故丹家秘传许多咒语以助炼功,无非是通过声音启动玄关以达天人合一之境。然此类功法多由师传面授,本文不作深究。
本文既然已将咽息法传出,索性再泄一秘密,即仙家相传之“十六锭金”,其诀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此功有吸气,提肛缩肾,意注脐下,咽气几个动作,然单修双修皆可用,辟谷胎息俱有效,采药炼气运河车,因目的不同火候有异,变化万千,丹家视为鸿宝,故字字为金。
世人知此诀者多,然明白其中奥秘者却百无一见,吾今揭出,此亦丹家真传。
我主编之《中华道教大辞典》中收入多家胎息、辟谷之术,读者可与此互参,以求融汇贯通。
人体本是一架蕴藏着巨大潜能的自动机,丹家以“法诀”将其启动开来,就会自动运转,不再靠人力操纵,其潜能之发挥亦属自然。其中具体功法,不可盲修瞎炼,必须有经验的丹师临炉指导。
笔者原则上不指导具体功法,仅作学术研究,然此处所泄露之丹法,皆千金难求,别有深意,读者宜慎思而明辨之。
武当派创始人是谁
武当派创始人是张三丰。
张三丰是明代的一位传奇道士,在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其著作亦不少,多收入后人所辑的《张三丰全集》里面。他在著作之中,以道为体,仙儒释为用,认为“道“乃三教的最高原则。他在《大道论》中言:“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张三丰较为注重丹法修炼,他在《道言浅近说》中言:“守其清静自然“,“顺其清静自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认为炼丹首重清静自然,以神炁之配合为得药之本。
人物争议
归隐地区
武当山
张三丰归隐武当,人称隐仙。他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几年道,学得了一丁半点秘术,便借此去巴结权贵,换取荣华富贵。偏偏明朝中期的几个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几乎天天在宫中做醮事,给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书有专门格式,称为“青词”。严嵩等人青词写得好,深得皇上宠爱,高居相位,人称“青词宰相”。
至于得宠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为三公。因此,社会上一班阿谀奉承之徒,纷纷混进道士、方士队伍,想走终南捷径,捞取荣华富贵。张三丰对此十分愤慨,常常施术戏弄惩罚这群道门败类。后人搜集这类故事共有七个,称做“七戏方士”。
崂山
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道家有那些经典名著
1、《道德经》,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庄子》,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3、《吕氏春秋》,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4、《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5、《管子》,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管子》在《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
王松龄论玄关与玄关效应
1、何为玄关
“玄关”或称“玄关窍”、“玄牝门”。道家称之为“玄妙机关”。按道家炼养派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修玄关才是“正道”。一旦玄关得手,则丹基已立,向上修持,自可头头是道。元·陈虚白《规中指南》论内丹三要,首论玄关。道家南宗二祖石杏林曰:“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元·尹清和诗曰:“—阳初动众阳来,玄窍开时窍窍开。收拾蟾光归月窟,从此有路到蓬莱。”认为玄关是“修仙成道”的必由之路。气功的高层次修炼(高级功),必走玄关才能登堂入室。因此,练气功者都希望能开玄关。
开玄关,佛家亦称“开悟”。为练功过程中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即进入“天入合一”,精神境界同宇宙融成一体。在此境界中,生理和病理过程同时发生逆转,所患疾病立时痊愈。生理机能“返老还童”,并可激发出人体的潜在本能。
在气功古笈中,论玄关之作甚多,对玄关的解释各执一辞,各有妙用。许多门派亦皆以玄关(或玄牝)为修持之根本门径,但所指不同,试举例如下:
①以“空洞无涯”为玄关者,《性命圭旨》在论玄关时说:“……修丹之士:不明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大丹不结,盖此窍是总持之门,万法之都。若何可也,受师诀曰: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
②以意识之“中”即“守中”为玄关者,有以下诸说:“……玄关一窍名为玄牝。此窍非凡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真气与天通,真人潜探渊,浮游守规中”(或:此窍实居中,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允执厥中”。“四维不著,玄关可得”。“黄庭一室须要精,静在中间一点灵,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按:对黄庭一辞亦有两说,一指身中部位;一指意识境界。此指意识之中)。
③“念头动处为玄牝”。“玄关一窍最难明,不得心传莫妄行,若识念从何处起,方知道在个中生,阴阳未判原无象,日月相交岂有情,君要更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实际此说与前二说并无二致,盖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即念头动处是也。
以上3例皆属内丹家之说,偏重于性功,上说与佛家之“总持门”或“大总持门”、“大陀罗尼门”其义相通。“总持门”义为“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④以气穴为玄关:“玄关者气穴也,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⑤以气动为玄关,有“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以及“药物生玄窍”之说(按:此有二说,一是有药物才能产生玄窍。二是药物生于玄窍之中,即先有玄窍后生药物,此二说都对,但所指不同,此取前说)。
⑥以筑基成为玄关,《黄庭经》云:“两肾水王对生门,出入日月呼吸存,是一身上下之正中,枢辖经纬,前向脐,后对肾,有如混沌,心肾合为一脉,其白如绵,其连如环,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元气系之于此、修真之士采铅投汞、一点落在此中,所谓立基一百日也,此基既成,方名玄牝”。
以上3例亦是内丹家之说,偏重于命功。
以上所举有关玄关的6种说法、前3种属心理境界,后3种属生理境界。《性命圭旨》对玄关—事曾反复阐述,主要是就心理境界(无部位)而论,但亦有“一条直路少人寻,导到山根始入门”之说(山根在鼻柱上端,两眼之间,属身体部位),似又以生理上的山根为玄关(玄窍或祖窍)。另同书“普照图”示三关之窍又说“上关者心源性海之窍,中关者黄中正位之窍,下关者关入气海之窍,是皆玄窍也。”这样,不但有部位而且是3处,对此究应如何理解?《玉清金笥宝录》谓:“先就有形之中(身体部位)寻无形之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心理境界)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见命也,先性故难,先命则有下手处,譬之万里虽遥,有路可通,……彼以此性制命,我以命制性也”。意谓如不从存守身体部位入手,而直接置心于“空洞无涯”之境较难,因此,“空洞无涯”是玄关的心理境界。而山根可为修玄关之入手处所。至于普照图以三关为三玄窍,以及其他著作中,以练功过程中步步皆有“玄妙机关”而统指称玄关者,可谓为广义之玄关。另《道藏续编初集》载石庵子语:“山根一地亦名玄牝,于此存观,学到一念不生,自能豁然内辟,神由黄道直达中黄,自觉宽广高深无际,乃为内玄牝”。据此,又可以身体部位(如山根等处)为外玄
牝,而以心理境界(豁然内辟,宽广无际;空洞无涯)为内玄牝,或说可由外玄牝入手,以求内玄牝。石说亦可为因命见性立—种解释。再,《张三丰全集·道言浅近说》则谓:“大道从中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
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即似守非守),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个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这是从脐下入手之说。修内丹功法,从山根人手者谓之先性后命,即所谓“先修定于离官,后求铅于水府”,修至玄关呈象,丹田火发,再以性会命,性命会合;以脐下(或脐中,脐内)入手者谓之先命后性,以命制性(铅来制汞)。此两种法门皆为内丹家所常用。亦有从夹脊入手者谓之上下(性命)兼顾。(《性命圭旨》的练法是先山根后转夹脊)。
⑦除上述外,尚有以观想体外虚悬一光环为玄关者(其具体方法是:闭目观想在印堂前方约一尺远处,虚悬一直径寸许之黄色或白色光环,而默默观注其中),亦有于壁上画圈而行观注,亦谓修玄关者,此皆属修某种性功之方法。
⑧有以口鼻为玄牝者,谓鼻吸清气为阳、为玄;口呼浊气为阴、为牝,此为练吐纳服气者之说。此外,尚有以尾闾下、尾闾、长强、两肾(左肾为玄,右肾为牝),两肾中间虚悬一穴,脐下—寸三分、三寸六分,以及胎息……入玄关者,不可胜计,但所有诸说皆有其所以然之理。
2、开上、下玄关之体验:
玄关有境,它为什么叫作玄关?为什么叫作作玄牝之门?因它是个“关”、又是“门”,进关、入门要先认识、才能入关,进门。要“知而不守”,不要去想哪—个是关,哪一个是门,把思想放空,在‘空”中又不是昏沉,就可以体会到那个境界。当你没进去之前,由外边看是“渺渺冥冥,恍恍惚惚”,“玄之又玄”,玄指深的意思。玄之又玄,是深处又深,它是模糊的,基本上是暗的,其境界非常静。练功进入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呢?觉得一下子全忘了,“外忘其身,内忘其心”,把思想活动也忘掉了,但是又不糊涂,又不是做梦,心里明白,思维停止了活动,进入忘境了,也就是进入玄关了。但这仅是“入”,还不是“开”。上玄关开时,头脑中有一种轻微的爆炸感。性功玄关就是在大脑里边开的,意识里能感觉到“炸开”,大脑本身起了变化,它是有物质基础的,在爆炸的同时,有时在“开”以前突然头脑中“轰”的一下,立即失去知觉,随后出现轻微的爆炸感,能感觉到似有无数股电流由头上直奔前后身,笼罩整体一下窜到脚下,就在这一刹那间,只觉“攸”一下子,非常迅猛,同时有一种“空洞无涯”,身心内外一片光明,通身透彻的感觉,自觉本身没有了,呼吸停止了。这时同字宙融成一体,“天人合一”,时空观念也起了变化。很多人此时容易丢功,突然呼吸一停、一炸,因定力不够,自觉一惊,这一惊后念一动,便退出玄关境界。因此,进入玄关呼吸停止,不要害伯,进入玄关你不要管它,不能动
念,稍微念头一动,它就消失,“念动牛惊”,你一动念它就跑了。在玄关里边没有法,你用任何功法,一用就错,动念就错,继续保持忘的境界,它就开。
玄关开了以后如何用?用的办法是两个字——凝,静。要保持凝静,神要凝,心要稳定,要静,不要松散,它就起作用(“意识力”明显增强)。如果神不能凝,则玄关虽开也不起什么作用。经典上记载和老师传授说,开上玄关得明心见性,心要炼得一尘不染,心地明净了以后才能开。我的一位学生也练开了,他玄关开了后功力增长数倍,功能也大大提高。
关于开下玄关的情况;
旧说开下玄关(命功玄关),必须通过炼精化气,丹田气满了,一发动(“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突然变化,下玄关开了。可我两次开下玄关,都是在身体衰弱到临近死亡边缘的时候,既没有精也没有气,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一练玄关就开了。初步总结出一个道理,上下玄关开与不开,它根本的一点,在于你“能不能放开(松开),能不能放下”,关键就在这里。松开指你的肉身,放下指你的精神。
人的生命活动,与命门真火密切相关,命门火旺,生命活力旺盛,命门火一息,全身的生机整个全息了,修下玄关入手方法也即在此处,抓住这一点就行了。但也有从夹脊入手的,也有从脐内,脐下等入手的。入手虽在下,也要进入忘境,才能进入玄关境界,进入玄关后的要领与修性功玄关同。
下玄关一开,百窍皆开。百窍开有两种解释,练玄关以后,内玄关里产生气,通开督脉和任脉。任督一通十二正经全通,即现在说的大周天通;我讲的不是这样,而是在玄关开的当时,正如张紫阳讲的“阴跷一动,百脉皆动”,这个地方一开,全身20条经脉同时开,它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不是沿经循行。命功玄关开后,其内心感受如古人讲的“似施似翕,似漏似泄,似施似翕而未至于施翕,似漏似泄而未至于漏泄”,就是那么个景象。质言之,就是一种泄精的感觉而没有精液泄出来。开了下玄关后在外在上看变样了,“满面春风,一团和气”,脸色内原来的青、黄变成红润,全身暖洋洋的,如初春太阳,自觉由心里往外美,完全是由生理的变化导致心理上的变化,情绪无需调整,自生和气、正如古人讲的“烦恼无由更上心”,烦不起来,恼不起来.就是高兴,出现一种“法喜禅悦,真安妙乐”的生理变化。生理的变化已如前述,所患疾病立时全消,不是慢慢地好转,而是突变,一下于痊愈,一切症状全部消失。自觉体力、精力当即恢复。下玄关开后应注意的事情与修性功玄关同。即要心定神凝,否则气随神散,虽开玄关而不得玄关用。我曾访问过一些不练气功的男性,有人也曾有道似梦遗而未遗的体验,但并末感到有什么作用,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出现此景时应定心凝神,坚持“忘”字诀的缘故。
开上、下玄关的关键,都是首先要入“忘”,但为什么入忘后或上开或下开呢?这是和开玄关前的功法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体会是:我在多次(不只两次)开下玄关前都是练的守下丹田(气穴)的功法;而在两次开上玄关时则正在参《坛经》的“三无”理法。
这种上开的景象,在道家叫开玄关,在佛家则属于一种开悟现象。我虽两次开关但其效应皆未能长期保持。对开关(上关)的感受我曾和几位气功同道谈了,意在探讨,也曾向某大法师请教,答:此属真实定境。但对为何得而复失,以反应如何护持,则未作明确答复。后来读智者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有一段关于失定的论述,或与此有关,今录之如下,以备参考。
按:智者为天台宗之著名创始者,所著《释掸波罗蜜》卷五曰:失定有二种:一从外缘失。谓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则退失禅定;复次,若行者当得定时,或向人说,或现定相,令他知觉,或卒有事缘相坏,如是等种种外事,于中不觉不识,障法既生,则便失定。若能将护。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为得。二者约内论得失者,有6种法,能失禅定:⒈希望心;⒉疑心;⒊惊怖;⒋大喜;⒌重爱;⒍忧悔。未得禅有一,谓希望心。(未)入禅有四,谓疑、怖、喜、爱。出禅多有忧悔,此则能破定心令退失,皆通论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俱有此方法,能退失定。若能离此六法,即易得定,以不失故名得也。”
我或因向人说,致上开之景得而复失,为戒来者,在后面“《坛经》传法及开悟之谜”一文及病例1中,又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以免得此景者心存疑惑。
武当经典名句
武当经典名句如下:
1.《武当八景 其三 五龙披雾》
史谨
万壑千厓晓雾消,琳宫弘敞映仙桃。路通绝顶青冥阔,凤哕朝阳紫殿高。
林下每看羊化石,松间时见鹤归巢。我今欲借登山屐,来访安期不惮劳。
2.《送季景福鍊师游武当》
袁华
武当之山天与齐,子往访道穷扳跻。石乳春流飞肉鼠,日轮夜转闻天鸡。
身试水崖松下石,手援铁絙云中梯。归途傥遇白骡叟,为我问讯君毋稽。
3.《题太和山》
吕洞宾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
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
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
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
雨滴琼珠敲石栈,风吹玉笛响松关。
角鸡报晓东方曙,晚鹤归来月半湾。
谷口仙禽常唤语,山巅神兽任跻攀。
个中自是乾坤别,就里原来日月闲。
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
古来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
太极拳的灵魂是什么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这一表述,过去本门长期未曾公开阐述,直到师兄钱惕明先生在《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中才开始介绍,为了弘扬太极,我们特再予披露。
一气与二气
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却各有千秋。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就是通过练拳练功,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融合为一,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常葆青春登寿域。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平衡,阴阳中和,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才能培植聚集内劲,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所以,炼阴阳中和之气,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人称“哲拳”。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始于《周易》,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先哲们认为,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混元一气,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尚未分别出来,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阴与阳成熟了,就分阴分阳,分别而出。这时,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阴阳分,天地判,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二气中和
既然分出了阴阳,为何还要中和为一呢?因为宇宙生成过程并非到阴阳二气为止,再要经过多少个序列的演变,才能生成天地万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过程是“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颐在著名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描述宇宙生成有六个序列,即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乾男坤女一生化万物。周子还特别指明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让我们清楚地看见,无极的真谛,加上阴阳二气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的凝合为一,才化生出天地万物。
假如太极一气归一气,阴阳二气归二气,各不相干,互不交感(中和),也不妙合(为一),怎能生成宇宙万物呢!所以先哲们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万物新陈代谢的总规律。如《周易》所言:“天地(阴阳)交而万物通也”,“保合太和,乃利贞”。
因此,自古以来,儒、道、释、医、武诸家,都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大道,尤其是儒家,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就是循天之道,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汉朝的董仲舒说得更透彻:“中者,天地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周易》塑造的阴阳(乾坤)中和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
道家同样把“中和”作为天地大道,三丰始祖说,“夭地大道,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纯著《中和集》一书,他说:“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天地万理皆悉备于我矣”。武当山上的太子坡,至今还在《姥姆亭》内悬挂着“保合太和”的匾额。传说玄武大帝当年修炼遇阻时,天地化作姥姆予启示,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飞天。虽然是传说,却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当名家说得好:“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间不可一日无祥气,中和之道,祥和之气,是驱魔成道的至宝。”
返归一气
炼阴阳中和之气,并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中和为一,返璞归真为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不断螺旋升华。
从人体的生成来说,人体也是通过二气交合,中和为一而生成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人之生成时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灵气而最灵,才能形神兼备,成为有生命的人。三丰始祖在《大道论》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问题:“父母始生之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成,脱离母腹。斯其时也,性浑与无识,有以无极优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可见人的生成,乃是阴阳中和以后,复归太极一气而成的。
从培元固本来说,人之初生,元气充盈,阴阳和合,生命旺盛。由于后天失调,阴阳失和,元气日损,疾病缠身。为了健康长寿,儒、道、释、医、武诸家无一不重视恢复太极元气,采取多种方法培元固本。武当丹派通过行功走架及静功修炼,让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中和,使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并与大自然的精灵之气中和,这三个“中和”,合成一团太极元气,用以祛病延年益寿。
从炼气的层次来说,太极拳的练功层次,由低到高,从分清阴阳,到阴阳平衡,进而阴阳中和,中和为一。其中,阴阳平衡与阴阳中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不可混淆。练太极拳当然要分阴分阳,阴阳平衡,但是还不够,不能到此为止,应当更进一步,迈向中和之美景。因为阴阳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即使阴阳动态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反映阴阳变动不居的本质关系。事实上,阴阳的动态变化,也就是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循环往复,不断螺旋升华。道家经典《太平经》,干脆把阴、阳、和三者,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三气中和为一,它指出:“阴、阳、和三者为合,上应天理,下合人伦。”
从太极拳的懂劲来说,也要中和为一。王宗岳在拳谱中描述了练功懂劲的全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有懂劲而阶及神明”。怎能懂劲呢?他进一步说:“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阴阳相济如何理解?济者,渡 也、和也,相济,即相互济渡到对方去。所以王氏所说的阴阳相济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和合为太极一气,并不是说五阴五阳的平列。若是一半阳,一半阴,各自平立,互不相关,怎能达到懂劲练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劲要分六部走,一是着熟,二是知阴阳,三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四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练成了,才能进入“懂劲后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后的第六步,才是“阶级神明”的阶段。
炼气之法
太极拳之炼气之道,与松柔之道相辅相成。松则能通,通则易顺,顺而能致和,所以要“炼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至柔之术”。松柔要诀,将另文介绍,这里主要谈炼气之法。
武当丹派,以道家内丹功为根基,练拳与炼丹结合,练拳过程,就是炼丹过程,初听起来,似乎复杂玄奥,其实下手功夫并不难。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日凝神,气归于脐下日调息”。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概括为“揉转玉环,鹤息归脐”的心法。李景林总结出易知、易练、效果好的独门修炼法一脐转胎息法。
脐轮,俗称肚脐眼,穴名神阙。它是人处母胎时,赖以呼吸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短,元阳一点(元气)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是人的“性根”、“命蒂”,是内丹练功的主要穴位,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胎息,是练功到高深阶段的一种呼吸法,如胎儿在母胎中的内呼吸,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气,修炼精、气、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个层次:
炼气之法层次一、守脐。守脐内深处约寸深,常守此穴,能激发脏腑经脉充血的生成与运行,促进阴阳平衡乃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寿与天齐。”
炼气之法层次二、敛脐。吸气时意念肚脐内敛,吸至背后命门穴,使命门鼓撑饱满,呼气时将气从命门穴注入下丹田。命门又后升田,是阴阳二气生发之源。命门属火,肾精属水,命门饱满,则水火相济,真气生发。
炼气之法层次三、脐息(胎息)。初时,只是意念上的脐息,练之日久,慢慢忘却鼻息(实际鼻息尚在),由脐窝呼吸,让脐轮成为呼吸出入之门户,若有若无,进入胎息。三丰始祖指出:“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炼气之法层次四、阴躏之息。阴躏即会阴穴。三丰始祖说:“调息者,调度阴躏之息,与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倘能知此,则天门常开,地福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朝,中和为一。
炼气之法层次这四层功夫,并不难练,只要掌握好“守脐”这把钥匙,就能开好这把锁,从无极式直到收势,行拳练剑的全过程都要贯彻始终,再辅以静功修炼,就能功到自然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