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诡异人物(三国时期最神秘的人物,你知道多少)_荆州_刘表_冀州

本文目录

  • 三国时期最神秘的人物,你知道多少
  • 三国里最神秘的人物
  • 三国最神秘的人物,“老骗子”于吉到底是何人物
  • 三国最诡异的枭雄,看似无能却在乱世保一方平安
  • 三国最神秘的人物是谁
  • 三国时期十大神秘人物:张角第二,那第一是谁
  • 三国中最神秘的人物
  • 三国中最可怕的人物是谁,窃取了所有人的果实
  • 三国最神秘的人物都有谁

三国时期最神秘的人物,你知道多少

左慈:东汉末年庐江人士,

擅长法术,起先是曹操的门客

左慈如图,从书籍当中得知,他在三国中的形象大多是一个白胡子老头,看起来仙风道骨的,有部分人认为他是神仙,当然这可能有点夸大了,形象点来说,有部分人认为三国里最厉害的就是左慈,堪称是三国的第一人!

有传言说他独自在山中修炼,直到有一天修成正果,掌握了传说中姜太公才会的奇门遁甲的法术,加上他精通的五行八卦,能够如神仙般上天遁地,掐算过去未来。

在《三国演义》书中,左慈尽管出场次数少,但它的神秘程度仍然引人注目,著名的左慈投杯戏曹操的情节。他知晓三国形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知晓曹操是个奸雄,但他无法改变整个天下大局,只好用戏法戏弄曹操,让其难堪。

为什么说他为三国最神秘人物之一呢?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他来无影去无踪,身世极度神秘,据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甚至在三国之后的很长时间都还活着,但是关于他的记载又非常少。

司马徽:东汉末年隐士,送号“水镜先生”

其为颍川阳翟人,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帮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

当时,司马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庞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司马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并称呼庞统为弟。司马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徽对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

《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大军到新野,直逼荆州,曹操对司马徽慕名已久,而司马徽却得病去世。

于吉:徐州琅邪国人,官至上师

出生在东汉末年,为东汉时期比较有名的方士,于吉年少时期精通于医术和道术,顺帝的时候,于吉经常去于吴、会稽两地,在当地修建房舍为当地百姓制作符水来治病。

于吉的道法高深,根据史书记载,在顺帝时,于吉的小徒“宫崇到皇宫进献神书”。不过于吉并不是爱慕虚名之人,还是像少年时期一样,一直在东吴的地盘上发扬道术。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孙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于是孙策以惑人心为由斩杀了于吉。后孙策常受吉诅咒,不久就病死了。

黄月英:以面纱示人的才女

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的妻子。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

《三国志》卷三十五 ,诸葛亮传》 引注《襄阳记》 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相传荆州一带的特产,也是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

三国里最神秘的人物

三国里最神秘的人物是徐庶。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就是他推荐给刘备的。曹操为了得到他,抓了他母亲,他母亲为了不让他投曹操自杀了,但曹操没有告诉他。

结果他还是去了曹营,得知母亲已死,他恨死了曹操,到了曹营又走不了,只能是不给曹操出主意。这便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来历。徐庶虽在曹营,但却心向刘备,在长坂坡,他给曹操出主意,让曹操抓活赵云,结果让赵云杀了个痛快。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之计,不想告诉曹操,便让庞统想个脱身之策,庞统让他散布谣言,说韩遂、马腾造反了,要杀奔许都。徐庶向曹操请三千兵马,让藏霸为先锋,他去平韩遂、马腾之乱。

曹操答应了,于是徐庶带领三千兵马走了,走了之后,鬼才知道他去了哪里,《三国演义》没说,徐庶从此失踪了。

三国最神秘的人物,“老骗子”于吉到底是何人物

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后为孙策所杀。
史书对于他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枫桥镇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滩等古地名,据说与于吉有关。

三国最诡异的枭雄,看似无能却在乱世保一方平安

由于三国演义及其影视作品的影响,刘表给人的印象是儒雅却不识时势、坐保荆州而无争雄天下之心,曹操的谋士郭嘉说他是坐谈客,张绣的谋士贾诩说他是平世三公才,言外之意就是乱世庸才,诸葛亮甚至认为刘表根本守不住荆州。这些说法很容易让后人固化对刘表的认识,但实际上从刘表最初上任时所担负的使命,以及后来占据荆州后的明显转变,刘表的举动都足于让人感到惊奇。

刘表能够主政荆州,得益于董卓激起的关东大乱。

原先的荆州刺史是王睿,当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时,王睿也打算举兵响应,荆州辖区内还有人也想起兵,就是长沙太守孙坚,巧的是孙坚与王睿曾有过节,孙坚就借举兵之势假借朝廷之命,逼死了王睿,随后北上占据南阳,并与袁术合兵,袁术就这样得以占据了南阳,也就是荆州北部地区,朝廷就在这个时侯任命刘表为新的荆州刺史。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东汉末年名士,汉末群雄之一。

刘表刚上任的举措非常奇怪,由于袁术已经占了荆州北部,刘表只好跑到荆州南部地区,可他并没有试图与袁术合兵,反而是南据江陵且北守襄阳,然后摆出一副将袁术踢出荆州的架势。要知道这个时侯关东联盟并没有破裂,诸路兵马虽以袁绍为盟主,但作为右将军的袁术,其官职是最高的,袁术与袁绍共享袁氏四世三公的政治号召力,两人都是联盟的首脑人物。

如果从讨伐董卓的角度去看,刘表应该与袁术合兵,可他却是在关东联盟磨刀霍霍时,全力与袁术为难,这种情况很让人怀疑刘表前往荆州的使命。  

那么让刘表到荆州到底是谁的主意呢?

可能有很多人想不到,这个主意是董卓的。

董卓曾经听从伍琼、周毖之计,征用诸名士为关东郡县守令,但这些人一到关东就举兵结为联盟共讨董卓,董卓盛怒之下将伍琼、周毖给斩了,自此之后董卓对人事任命有了戒心。之后董卓很器重王允,朝廷很多事务都是王允处理,但王允明显不会让刘表去接管荆州与袁术为难,因为王允将关东诸雄都看作自己的门生,而且就王允对董卓的恨意,是不可能专门派人去与关东联盟为难的,那样岂不是帮了董卓大忙,他巴不得早点干掉董卓。王允当时官居司徒,总管天下刺史郡守的任命,如果连他都不是任命刘表的人,那刘表前往荆州的任命,就只能是董卓的意思。  

刘表受董卓之命接任荆州刺史,目的就是从南边牵制关东联盟。

关东联军无论是进攻洛阳或是从洛阳直指函谷关,刘表都可以率军北上切断联军的退路,如果联军打算绕道武关进入关中地区,那荆州刚好就堵住了前往武关的道路。

事实上当曹操为关东群雄分析攻取董卓的方法时,也是打算让袁绍从河内攻取洛阳、让袁术直逼武关,如果真的这么做,那就要首先对付处于荆州的刘表,否则后路与粮道随时都有被切断的危险。

刘表就是董卓安排插入关东地区的一颗钉子,只不过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当刘表来到荆州时,南阳已经被袁术占了,刘表只能先南下襄阳,站稳脚根后再北向逼迫袁术了。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

事实上像刘表这样的安排,董卓不止一次这样做,当张杨反叛袁绍时,董卓立即任命张杨为河内太守,拉拢敌方大将为己所用;当部下猛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公孙度时,董卓很快将其任命为辽东太守,借此牵制幽州方面的刘虞与公孙瓒。

刘表接管荆州,只是这一系列分化瓦解行动之一环,由于关东联盟不久就互相残杀,刘表又曾是汉末反抗宦官专权的诸多名士之一,后人反而容易忽略刘表曾经依附董卓的不光彩历史。  

刘表非常忠实地执行了牵制关东联盟的使命,在与袁术的战争中杀了猛将孙坚,进而在曹操的合击下赶走了袁术,刘表终于得以夺回荆州北部的南阳地区。

即便董卓已死、关东联盟已瓦解,刘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使命,作为朝廷派往荆州的耳目,一直监视着各地的一举一动。

当李傕、郭汜重新控制朝廷时,刘表第一时间向朝廷贡献,比曹操、陶谦还要积极。当刘焉逐渐流露出独立称帝的企图时,也是刘表率先向朝廷报告,使得朝廷迅速对益州方面采取行动。当汉帝艰难地回到洛阳,各地诸侯都忙着兼并战争,将皇帝的生死置之不顾时,也是刘表源源不断地将军资器械粮食等物资送往洛阳,以便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作为一个地方诸侯,刘表在朝廷风雨飘摇之际,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对比像袁绍与曹操那样只想将汉帝拉过来为己所用,刘表的表现更称得上是汉室忠臣,如果只从郭嘉、荀攸、贾诩那种打天下型的谋士来看,他们一定会得出刘表只是个从容自保的庸才而已,哪里比得上像曹公这样的盖世英雄,但如果从诸侯职责上来看,刘表至少能够让人放心。  

如果刘表将这种对朝廷的态度一直持续下去,那他的美名足于媲美东汉初年的窦融,窦融将有天下精兵之称的河西四郡拱手送给刘秀,让刘秀对其赞叹不已。基于刘表早期的态度,当曹操接手朝廷之后,刘表以荆州归附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毕竟只是换了一位挟持汉帝之人,由曹操代替了董卓、李傕、郭汜的位置,再说曹操的智略与名声比他们都要好,关东地区归心于曹操之人也多,反正刘表此前都可以认同董卓、李傕、郭汜主持下的朝廷,那换成曹操来主持又有什么不同呢?

可刘表恰恰在此时作出了相反的举动,甚至打乱了曹操的部署。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刘表转变态度的一个重要迹象,就是他收编了张绣的军队,并且让无家可归的张绣率兵驻守于南阳。

如果刘表只打算坐保荆州,那收编张绣就是多余的,荆州甲兵十余万,难道还缺张绣那点兵力?曹操原先的战略是联合孙策合击袁术,可刘表这么一搞,曹操立即调转兵锋猛攻张绣,而且是连续三次率军亲征,其中的原因连曹操麾下的将领都知道,无非是张绣的军队离许昌太近了,造成严重的威胁,这点刘表不可能感受不到。

荆州军以水军为主,野战能力不强,在没有张绣这支军队之前,曹操也没将刘表看成威胁,刘表将一支陆战能力强劲的军队安置在荆州北部,已经流露出了争雄中原之心。但刘表的态度又是犹豫不决的,他一方面保持与朝廷的良好关系,一方面却暗中与袁绍通谋,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都试图拉拢刘表,他却是两边都答应却都没有任何行动,连他的谋士都看不懂这到底是自保呢,还是政治自杀。  

当曹操击败袁绍,占据了冀州之后,刘表的回旋空间被极大压缩了,可这个时侯他却摆出一副与曹操决裂的姿态,不断派刘备北上进攻,同时丝毫没有与江东的孙权联合的意愿。

刘表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合纵连横最好的时机,就是董卓西迁关中、关东联盟破裂之时,那个时侯刘表忠于使命止于自保;当袁曹相争之时,最好就是早点站队,张绣就因投降曹操而受其欢迎,可刘表却选择两头观望;当曹操一统北方,以荆州之力不足以抗衡之时,尽快投降才是最佳策略,后来刘琮投降不是也受曹操谅解吗?可刘表却在这时与之决裂。

可以说,刘表在最该争雄之时,选择了沉默;在最该搭便车之时,选择了观望不前;在最该和解之时,选择了开战,曹操那句“见事迟”的评价,用在刘表身上是最适合不过了。    

如果上述事例还不足以让读者改变对刘表的刻板印象,那接下来这件事就足以让你毁三观。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提起托孤,一定会让人想起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孙策对张昭的倚重,但很少有人会发现,刘表也曾托孤于刘备。

郭嘉曾认为刘表惧怕自己驾驭不了刘备,因而不敢让刘备大展身手,在三国演义中,刘表与刘备就有相互猜疑的迹象,可事实上正史里刘表对刘备是非常倚重的。当刘备败逃至荆州时,刘表不仅给刘备增派军队,还让其驻扎在新野,这个地区比张绣所在的南阳,离襄阳更近了,要知道刘表就在襄阳,如果刘表很猜忌刘备,会让他离自己这么近吗?

而刘表死后,刘备所处之地甚至离襄阳更近,他就屯军在樊城,与襄阳一水之隔,当初孙坚攻占樊城之后,很快就围困了襄阳,可以看出襄樊的地理位置非常紧密,如果不是刘表生前有意安排,或者刘琮对其十分信任,他们敢让刘备占据着这个关键地方?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当曹操奇袭荆州导致刘琮出人意料地投降时,刘备的谋士劝其攻取襄阳自为荆州之主,而刘备感叹“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一语道破隐情。

就是由于刘表曾托孤于刘备,因而当刘琮慢吞吞地将投降之事告诉刘备时,刘备才会惊骇地说:“你们这些人做事情怎么这样的,祸到临头了才来告诉我!”想想看,这番话有可能从同样被刘表收编的张绣嘴里说出来吗?刘备如此豪言正好说明他与刘表、刘琮的关系不一般。  

也只有以刘表托孤于刘备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刘琦出奔江夏这件事。

诸葛亮劝刘琦去江夏绝不是为了帮他脱困,甚至有可能置他于死地。江夏太守黄祖刚被东吴军队斩杀,西进荆州是东吴的国策,让刘琦到江夏等于将其放到边境危险地区,当吴军再次进攻时,作为江夏太守的刘琦就将首当其冲。

刘表已经确定了刘琮作为继承者,也已托孤于刘备,无论是刘琮还是刘备,都不愿再看到刘琦这个不稳定因素,想个办法将他赶得远远的,大家都可以安心了。  

刘表的一生不像曹操那么精彩,但隐藏在他背后的秘密很多,正是由于这些秘密,才会让刘表显得更加诡异。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罗海林

三国最神秘的人物是谁

左慈,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理解天干地支),会变化、辟谷。

三国时期十大神秘人物:张角第二,那第一是谁

第一名:徐庶
这个是大家公认的神秘男子,在荆湘地区比较有名的隐士,随便就被刘备拉出来了,而且身在荆湘,母亲居然会在许都,与程仲德为友居然不效力曹魏,真的很奇怪。
不但这样,他为什么终身不献一策?刘备,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他这样的效力?而且剧有关资料表明,曹操曾经派遣他去游说过刘备----千年不遇的好机会, 趁这个机会就应该投降,他偏偏那么好面子,他为什么那么好面子?而且走马荐诸葛的时候,为什么不让诸葛亮直接出来效力,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到蜀地又不 投降于汉,这真是千古奇怪。

三国中最神秘的人物

河北谋臣:荀谌——三国最神秘人物之一 荀谌,字友若,荀彧的同胞兄弟,在三国志中出场极少,却留下了诸多迷题。且看他的表现:
1. 三寸不烂舌,说降一冀州
(公孙)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于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愿将军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袁绍传》
几句话就说得韩馥把翼州拱手相让,不可谓不高
2. 官渡之战,袁军谋主
(袁绍)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袁绍传》
可是!大家都知道,官渡一战前后,田丰沮授许攸,甚至审配逢纪郭图都干了些啥,唯独不见谋主之一的荀谌的一谋一计,这是为何?
更要命的是,荀谌在这边给袁绍当谋主,荀彧在那边管曹操的后方,还一再支持两军开战,更在曹操打算撤军时坚持要顶住:这兄弟二人也真能狠得下这个心?
3. 兄弟莫辨
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荀彧传》
荀氏家传曰:衍字休若,彧第三兄。彧第四兄谌,字友若,事见袁绍传。——《荀彧传》裴注
这……都能搞错。。
不过我是偏向于荀谌是哥哥:荀彧从颖川搬家时,是打算投靠韩馥的,但还没到,韩馥就被荀谌说降了,那么,荀谌的官龄是不是比荀彧要大些?纯属猜测。
4. 不知所踪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同上
这应该就是三国志中最后一次提到荀谌了:他就像一团迷雾,在诸侯并起之时,为袁绍谋得了一大块地盘,却在袁绍最关键的战役时失踪了。而在此之后,他是降了曹操,还是顽抗到底,是死于乱军,还是归隐山林?都无法探知了,恐怕是三国里除了左慈之类,最神秘的人物了吧。 荀谌三辩
袁绍得到韩馥的反映之后,又派遣自己的外甥高干和颍川人荀谌(字友若)去‘推波助澜’继续威吓韩馥。
荀谌是颍川荀淑次子荀绲的儿子,跟荀彧是兄弟俩,荀谌口辩机警,条理分明,在袁绍阵营中口才算是一流的了,在当时也是屈指可数的。
荀谌就对韩馥说:
公孙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公孙瓒从北面向南进攻冀州,袁绍从西向东进攻冀州,冀州处于两强包夹之中,为你(指韩馥)的处境表示担心啊!
荀谌从韩馥的角度去考虑韩馥现在的处境,实际上更加的表现出韩馥形势的不利,以和为攻的态势。
韩馥听了也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表现了出来,愁眉不展,只顾着叹气。
荀谌抓住韩馥沮丧的机会,向韩馥兜售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荀谌向韩馥陈述了三个情况,这三个情况恰恰是韩馥的短肋,韩馥被说的无力反驳:
第一,君自料宽仁容觿(xi锥子),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
袁绍喜好与名人名士在一起,而且还不分对方背景,度量就如同袋子中可以容纳一个锥子而不怕让其戳同袋子那样自信,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威望形象,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也会尽量效仿这些人,所以在洛阳的时候,能成为群臣的一个表率。
第二,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
能体现出袁绍这一特点的就是与董卓对峙的时候,两人拔剑相向,这种胆识,即使是曹操也会有所犹豫。
第三,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
袁家四世三公,可以说是东汉最为鼎盛的一个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韩馥也是袁家门生。
荀谌说了上述三个比较,韩馥都说:“不如也!”下面也就好办了,荀谌伺机往下说,可以缓解这种差距的方法:
袁氏一时之杰,将军资三不如之势,久处其上,彼必不为将军下也。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彼若与公孙瓒并力取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为同盟,当今之计,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彼必厚德将军,瓒亦不能与之争矣。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荀谌提议韩馥将冀州托付给袁绍,冀州有德者居之,自己没有能力胜任,交给有能力的,这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乱世之中,弱肉强食,地盘就是实力的一部分,韩馥本身性格上就有些胆怯寡决,对自己进行评估,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跟袁绍相比,就打算将冀州托付给袁绍管理,而自己安享自己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韩馥手下的谋臣武将得到韩馥要将冀州转给袁绍的时候,都出来阻止韩馥这一愚蠢的举动,这种举动就好比是将自己的命交给一个曾经有过瓜葛的人手里,弄不好就尸首两端。
冀州下属重要官员全部反对,长史耿武,别驾闵纯,别驾李历,骑都尉沮授都言辞激烈的反对这一举动:
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
沮授的观点,第一冀州有实力,根本不用畏惧公孙瓒和袁绍“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第二,对于袁绍当前形势与自己的比较就好比玩弄在掌中的婴儿,不给他吃,困着他,袁绍也成不了气候。
而韩馥自认为自己是接受了袁家的恩德才做上现在的位置,而且也自认才能不如袁绍,宁可委屈一点过上安稳的日子,也不愿意处在担心受怕之中,就因为自己是袁家的门生,所以他也相信袁家不会亏待他。
负责监视袁绍的从事赵浮和程涣也急忙掉回军队向韩馥规劝,但是韩馥执意要将冀州交付给袁绍,派他的儿子带着冀州牧的大印送到了袁绍手里,袁绍当仁不让的接受了印鉴。

三国中最可怕的人物是谁,窃取了所有人的果实

三国中最可怕的人物应该是司马懿。他是最能忍的一个人,熬过了三国里所有的人,最后窃取了大家的果实,夺得了政权。
众所周知,在三国后期的时候,为国的实力最为强大,而那个时候的蜀国和吴国其实都是在苟延残喘,最后被强大的魏国给灭了,而最后曹魏的江山还是落到了司马家手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一个很谋略的人,同时他也是三国时期所有风云人物里活得最久的人之一。而他之所以最后能够夺取曹魏江山,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活得久,而魏国的君王们都是一些短命君王。
就比如说曹丕,他是魏国的第一任君王,好不容易夺得了江山,但是没几年的时间,就死了,后来是他的儿子曹睿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是同样短命,没几年就英年早逝了,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年纪还小,不得不让当时的大将军曹爽还有司马懿来主持大局,辅佐幼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和司马懿同班的人马大部分已经都没了,然而司马懿是一个很能忍的人,他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后来曹爽专断独行,把持朝政,甚至还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就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依然选择了蛰伏,他干脆装病不上朝了。
后来曹爽又几番试探司马懿,最后曹爽认为司马懿时日无多,也就放心了,就在他带着幼帝回老家祭祀祖先的时候,司马懿在京城起事了,他先是解除了曹爽的权力,还派人去诱惑曹爽投降。如果曹爽稍微有一点头脑,司马懿也不会成功,因为曹爽手上还有王牌,他完全可以效仿曹操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曹爽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他为了过一个安生的日子,选择了投降,就连他手下的谋臣都气的对他破口大骂。

三国最神秘的人物都有谁

孔岫

讨董卓之前没有任何的文字,盟军解散之后就没有去向了,他是一个豫州刺史,曹操后来让刘备接管豫州,接管的时候却没有关于他的记载。真的很奇怪.

黄盖
有人说这个人在史书上很清楚啊,从孙坚时代开始,一直到孙权时代的赤壁之战都有他的记载,可是之后呢?他在几几年死的?这样一个资力深厚的老将怎么会死后无人问津?陈寿,罗贯中,裴松之,毛宗岗,没有一个提及他最后的归属,是归隐了?是病死了?是牺牲了?没有人知道,

庞德公
庞统的叔叔却不与庞统一起从属刘备.庞统的唯一亲人却不在庞统葬礼上出现,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难道那时候已经死了?死了?庞统怎么不知道?庞统从追随刘备到牺牲,区区不到5年庞德公就死了?真算是死了,庞统却无动于衷!很令人费解啊.

荀友若(字友若,名打不上来)
荀文若的表兄弟,袁绍的谋士,却没有见他献过一策,文若离开袁绍,他却不走,最后下场也没有明确表示,大家对他不过随笔一写,身为荀家族却没有留下任何策略,不是很奇怪吗?大家都认为是归隐了,可是,归隐,又何必呢?要知道他兄弟可在曹操那伙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