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课文(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课文)_蜡烛_夫人_诺德

本文目录

  •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课文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
  • 苏教版六年级12册《半截蜡烛》课文内容
  • 半截蜡烛课文主要内容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课文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叫伯诺(nuò)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孩子,为把德国强盗(dào)赶出自己的祖国,一家三口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没有引起前来搜查的德军的怀疑。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wèi)顺手点燃(rán)了藏有情报的蜡烛,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会自动熄(xī)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zāo)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chú)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xīn)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chái)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然后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è)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yè),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kuí)琳(lín)娇(jiāo)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就在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教材简说:

  《半截蜡烛》是记叙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半截蜡烛》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我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课文原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n jié zhú xīn chú fáng

  xī dēng è yùn yáo yè lóu tī

  二、课内外知识链接。

  1.《半截蜡烛》 本文以“_______”为叙事主线。通过记叙在 _______ 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 _______ 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 _______ 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 _______和 _______ 精神。

  2.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_______,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_______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____。烛光_______着,发出_______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_______。伯诺德夫人的心_______,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_______眼睛_______

  3.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_______

  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_______

  4.“厄运”在文中_______。 “最可怕的东西” 指_______。为什么是最可怕的?_______

  5.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从人物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的描写去了解人物。

  6.故事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_______)跟中国的_______发生于同一时代。

  7.课后习题2(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

  8.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_______

  三、课文片段分析。

  (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 历)声喝(hē hè )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è é)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 叶),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fó fú)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sì shì)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用“——”画出来。

  2.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_______

  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

  4.厄运是什么意思?本文指的是什么?

  厄运的意思是:_______本文指的是_______

  5.面对着越来越短的蜡烛,杰克会想些什么呢?写出杰克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 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照样子写词。

  瞧了瞧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娇声”的意思是_______,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官说话是 _______

  4.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

  5、当杰奎琳把蜡烛拿到楼去,伯诺德夫人心里可能在想: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有趣的课间活动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响亮的铃声震得同学们精神焕发。如饥似渴学习的我们终于可以“解放”了,听惯了孜孜不倦的教诲,也应该聆听大自然的呼唤了。看,校园里的银杏树也抖抖身子,摇晃着手臂,迎着风,翩翩起舞。

  我们一窝蜂冲出教室,争先恐后地跑了下来,来到操场,课间活动才刚刚奏响开场白。我的双眼炯炯有神,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我最喜欢的趣味接力赛,它不单单只限于跑步,还有青蛙跳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接力赛。

  环形跑终于是结束了,气喘吁吁的我们还没回过神来,紧接着,接力赛又开始了。我拿着两块软绵绵的像枕头似的东西,走向队伍里,我是第一个跑的人,心里难免有些疑问,虽然不知道怎么搞的,但是望了望其他班的同学,我就一下子明白了。我把这个东西夹两腿之间,手背在后面,闭紧了嘴,准备起跳。一跳起来,这个东西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又像一个球,光溜溜的,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我看着旁边的李帝号,生怕他超过了我,死死地抓着这个东西,两腿绷得紧紧的,我闭上眼,用了吃奶的劲,使劲往前跳,刚好与对手持平。努力真是没有白费,终于到了终点,我把两腿一放真想要瘫在地上了。再望望后面的同学,我都忍俊不禁起来,有的像兔子,有的像袋鼠,还有的更加搞怪,成了“四不像”。

  你看那高莞来,笑嘻嘻地张开嘴,身子往前弯,腿往后翘,一跳,差点滑倒。他接着直起身来,扑了扑衣服上的灰,捡起已飞在外边的东西,继续往前跳,还没跳起来,又摔了个“狗吃屎”,那东西从两腿间飞向天空,落在地上。看到这一幕,我们全班都哈哈大笑起来。

  全校似乎也沸腾起来,乱成一锅粥。同学们有说有笑,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苏教版六年级12册《半截蜡烛》课文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半截蜡烛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拓展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单元第6课《半截蜡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面对危难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