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的作者资料
《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郭枫原名郭少鸣,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
郭枫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原名郭少鸣,1950年来台湾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
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
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
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苏教版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扩展资料
《草虫的村落》封面画作赏析
画作:花卉蟋蟀图
作者:齐白石
规格:团扇 绢本 设色
现存:辽宁省博物馆藏
赏析:
春虫绕卉添春意,夏日虫鸣觉夏浓。唧唧秋虫知多少,冬虫藏在本草中。
作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重要题材,草虫一直为历代画家所锺爱。从商周青铜器上装饰性的蝉纹开始,到东吴曹不兴误落墨画苍蝇引孙权弹之的传说,从宋代院体绘画在格物致知观念影响下的写实入微的创作,再到明清的大写意花鸟画,都不难寻找到草虫跳跃欢鸣的身影。
齐白石一生画过的草虫种类超过了以往的所有画家,他笔下的草虫或精致入微,或写意传神,无论工与写,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尤其是他创造的独特艺术语言——工虫花卉,使那些过去作为花卉画点缀的草虫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和中心。
据齐白石本人回忆,他早年随外祖父上私塾时就非常喜欢画画,常在描红纸上画老渔翁、花草虫鱼和鸡鸭牛羊等与他童年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1882年,二十岁的齐白石得到一部乾隆版彩印的《芥子园画传》,第三集中的十几种白描草虫无疑为他提供了最初的画法范本。1889年,齐白石拜胡沁园为师,他说“学的是工笔花鸟草虫。”
1914年,胡沁园去世后十二日,齐白石题尊师的《花鸟》扇面云:“沁园师花鸟工致,余生平所学独不能到,是可愧也。”
郎绍君先生主编《齐白石全集》时发现,齐白石“从1892年至1902年间的二十余件花鸟,没有工细的,也没有大写意,多为半工写,即近于小写意。
目前尚未见到他在这一时期所画很工细的作品。”或者,这是缘于胡沁园本人也画一些水墨写意花鸟画,齐白石便藏有胡沁园所画的两幅虾、蟹,均从陈淳的写意花鸟画中变化而来。因此齐白石随胡沁园学画工笔花鸟草虫的同时,也学习了写意花鸟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枫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从培养发散思维抓起。
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培养
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就这个课题作了
以下尝试。
一、营造发散思维氛围,激发发散思维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
育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
兴趣可以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小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
固的记忆力。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
内思维活跃起来。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
喜欢接触大自然的特点,
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
“同学们,
我们学习
《山中访友》
这篇课文时,
已经访问了德高望重的老桥,枝叶繁茂的树林,清凉的山泉,还有飞流的瀑布„„这节课老
师要带你们去访问草地里的小虫子,
你们喜欢吗?”
同学们格外兴奋地说
“喜欢!
”
。
“在访问
之前老师有三个要求:第一,同学们要与小虫子玩。第二,要和小虫子交流,记住小虫子对
你说的话。
第三,
把小虫子说的话告诉老师或者同学。
”
同学们明确要求后出发了。
大家来到
草地上,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去寻找自己知心的小伙伴。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学生与小虫子对
话的声音:农同学对着一群正在寻食的蚂蚁说:
“同伴们,快来,跟我去找虫子吧!
”杨同学
正对着在花丛里打转的小蜜蜂说:
“嘿!蜜蜂阿姨,您快点,别磨蹭了,家里的阿姨叔叔正们
等着你的花粉酿蜜呢。
”„„十分钟过后我组织学生回教室学习《草虫的村落》
,采用谈话的
方式把学生的精力引入课文。
“同学们,
刚才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知心伙伴,
下面我们随同作者
一起去看看他的知心朋友们吧。
”
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培养
发散思维,
激发求异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对同一部作品同一篇
课文,
甚至同一个句子同一个字词,
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第五自然段时,这个自然
段中“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
攀谈得很投机似的”是课文的隐含内容,这个片段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切入点。教学
时,我这样设计,抓住“交流”
、
“攀谈”关键词设疑,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攀谈些什么?
让四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其中一位学生扮演蜥蜴,
另外三位学生扮演小甲虫。
(
教学论文
)
甲虫
1
说:
“伙伴们,快来看,有一头大象来捣毁我们的村庄了。
”听到甲虫
1
这么一说,甲
虫
2
便来看个究竟,甲虫
2
说:
“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那不是大象,是恐龙。
”甲虫
3
听到吵
闹声走了过来说:
“瞎说,恐龙早
6500
万年前就灭绝了,还有什么恐龙。
”甲虫
1
、甲虫
2
疑
惑地望了望甲虫
3
齐声说:
“那是什么呢?”
甲虫
3
说:
“那是鳄鱼。
”
甲虫们的争论声传到了
蜥蜴耳朵里。蜥蜴大声说:
“甲虫朋友们,别吵了,你们说的都不对,我叫蜥蜴,恐龙是我的
祖先,天气太热了,口很渴,想找个水塘洗洗澡,喝喝水,路过你们这里,不是来伤害你们
的,
让你们受惊了。
”
这时甲虫们心里的石块才落了下来,
友好地邀请蜥蜴来做客。
蜥蜴接受
了甲虫们的邀请,来到甲虫们的村子,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甲虫都来接见蜥蜴。有的
甲虫说:
“你的嘴真大呀,
我们全村的人都可以在里面住了。
”
有的甲虫说:
“要是你在这儿住
下,就没有谁敢欺负我们了?”蜥蜴说:
“我不算大啰,我的祖先比我大几千倍呢,要是你们
见到我祖先,一定会吓死你们一大片。我祖先身材最大的是震龙,它的身长有
39
至
52
米,
身高可以达到
18
米,
体重达
130
吨!
也就是说,
二到三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
就可以
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
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
就像地震一样。
”
甲虫们听了都惊呆了。
在
这个片段教学中,我尊重并激发学生的这种独特性见解和感受,在总结时鼓舞学生“你们能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非常高兴,
希望你们继续发扬”
,
从而鼓励了学生能有自己的想
法,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散思维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萌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了锻炼。
三、扩展发散点,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
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是知识
进步的源泉。
”
教师要寻求知识生成,
知识扩展的发散点,
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释放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结束后,我让学生充
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随堂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有的
学生写道:
“今天,我又趴在草丛边,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在我眼前,
空前变大了,小草成了大森林。一群小蚂蚁,每只嘴里都叼着食物急急忙忙往高处赶,我想
它们一定预测到洪水要暴发了,全体出动把家搬到安全的地方,我想帮一帮它们,可是我又
怕惊吓到这些小精灵们,
我恨不得变成一只蚂蚁帮着搬东西。
”
通过这样的训练,
教学形式的
多彩多样,不让教学局限于教室,室外与室内结合,角色表演、学生互动、随堂练笔等,课
堂教学内容生动丰富了,
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丰富了知识,
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语文课堂应是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形成新知的肥沃土壤,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见解、能有自己的想法,语文课堂教学
就会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更多考试点击kaoshib.com来查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怎样反映了语文课程的特点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