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对话”(十四)|扬州“对话”苏州:塑造城市公园地域特色_公园_园林_城市

开栏的话

1982年,国务院公布24座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40年过去了,在这40年间,每座城市又都在古城保护上做出各自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2月18日起,大运河传媒联合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杂志社推出特别策划“23+1:名城‘对话’”。扬州将与其他23座名城一一“对话”,一城一视角,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亮点,探讨新路径。期待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再续名城华章。

【城市名片】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881处,其中国家级61处、省级128处。

扬州与苏州,有若干共同的话题,比如都是运河名城、滨江名城、园林名城……两者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在建设现代宜居之城、旅游名城中,都注重发挥园林名城的品牌效应,实现传统园林的“私”向现代城市公园的“公”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宜游的可持续之路。

苏州正全力打造“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目前已有公园绿地总量79.2平方公里、绿道600公里、城市公园202个、“口袋公园”540个,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今后继续厚植江南水乡生态基底,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公园体系,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价值,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

大运河传媒特邀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扬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裴东伟与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发进行“对话”。

扬州运河三湾公园

展开全文

园林名城

“园林多似宅”VS“园林之城”

裴东伟:“园林多似宅,车马少于船。”扬州历史上就以园林著称。据统计,清朝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中国园林建造的中心由扬州转向苏州。至民国时期,扬州园林仅剩下残破的60余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扬州园林又一次被大量破坏,后仅剩30处左右。扬州古典园林大致分为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两大类,按属性大致分为官府园林、寺观园林、会馆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茶坊酒肆园林、私家园林等。扬州现存古典园林大致分为湖上园林、宅第园林、寺观园林、祠墓园林等类型。

吴永发:苏州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园林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北宋时期的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园林。16世纪至18世纪,苏州造园达到全盛时期,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当时有200余处,分为宅第园林、衙署园林、寺庙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等。经历史变迁,苏州古典园林尚有60余处。

城市定位

建设公园城市VS建设城市公园

裴东伟:2015年9月,扬州正式启动公园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免费公园共306个(综合公园33个,社区公园181个,“口袋公园”58个,专类公园34个),共计3219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拥有公园绿地19.57平方米,相当于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绿色客厅”,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幸福度和获得感。2020年,扬州获得“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农村“五个一”文体广场建设同步推进,全市66个乡镇959个行政村共建成1022个“五个一”文体广场,初步形成市级、区级、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大、中、小合理搭配、布局均衡、覆盖城乡的公园城市体系。

扬州围绕城市特色,在强调保护城市生态基底的基础上,以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突出“三个舍得”(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方建公园,舍得投入资金配套设施,舍得投入精力规划建设),坚持“五可”标准(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以打造“传世经典”的标准制定建设计划,分类实施,有序推进。二是坚持整体联动。各县(市、区)、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体规划布局,坚持以生态片区、河湖湿地为基础,以沿路滨河生态廊道为筋脉,科学构建由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构成的大、中、小合理搭配的城市公园体系。三是注重彰显特色。公园建设时注重将文化、生态、园林园艺与公园建设有机融合。综合性公园体现扬州历史遗存、造园艺术、宗教文化,打造城市生态和文化高地;社区公园突出“宜居性”,以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口袋公园”做到“小而精”,充分利用桥下空地、边角地带,安置乒乓球台、小型篮球场等健身设施,满足周边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

吴永发:苏州在当代园林建设中,也在不断延续、丰富和发展着古典园林的内涵。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苏州城市公园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公园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近年来,苏州结合自然地貌、名胜古迹,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在市区先后建成最大的市级公园——桐泾公园,以及桂花公园、广济公园等综合公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在城乡接合部,结合城市原有生态格局,建设了三角嘴湿地公园、沙湖生态公园、太湖湿地公园、白马涧生态园等郊外湿地公园,以最小人工干预,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均衡;在新城区,结合湖泊自然资源,建设了金鸡湖公园、独墅湖公园、石湖滨湖公园、尹山湖环湖公园、漕湖公园、小石湖公园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公园绿地;注重城市园林生态文化挖掘,结合城市绿化科普和体育文化宣传,建设了白塘植物园、相城花卉植物园和平江新城体育文化专类公园等。目前正规划并加紧建设面积约100公顷的植物园,以及动物园新址建设,力求创造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不断满足苏州市民对植物科普、科研及市民集中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的需求。

管理模式

制定系列法规VS建立管理体制

裴东伟:扬州一是注重依法建设,夯实公园发展基础,制定了全省首部关于公共空间的立法——《扬州市公园条例》,同时制定了《扬州市公园体系发展与保护规划》《扬州市公园名录管理办法》等,努力促进公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公园建设品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对公园立项选址、方案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实际需求和文化传承,制定《扬州市公园设计导则(试行)》,建立公园设计方案专家评审制度,从源头把好公园建设质量关。

三是明确管理标准,提升公园管理水平。针对公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的标准和市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要求,结合公园管理实际情况,根据国家、行业有关规定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出台《扬州市公园管理维护技术导则(试行)》《扬州市公园绿化养护技术指导意见》《扬州市公园管理考核办法》等标准,为公园设施维护、植物养护、园容卫生和安全管理等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不断促进公园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四是引导公众参与,提升公园管理效能。通过加强与社会团体合作,推广全市公园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选聘“市民园长”“公园管家”、组建城市公园“啄木鸟”和“青年卫士”队伍,成立“公园管家实训基地”,组织志愿者“认养”等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多渠道参与管理,巩固公园建设成果。目前,全市已有16个口袋公园被100多名志愿者组团“认养”,让公园更美已成为更多扬州人的共同心愿与行动。

吴永发:苏州一是规划先行。依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并参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编制完成了新一轮《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苏州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根据区位环境、资源优势、历史遗存和文化特色,按照市民出行350米见绿的原则,规划了综合性公园、区级公园、小游园等,形成“二带三环五楔、六廊十轴十二园”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蓝图,着力构建“绿量适中、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城乡生态网络系统。积极推行“绿色图章”制度,切实抓好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的管控,制定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细则》,以中心城区为起点,以点带面,完成了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古典园林、市区级公园、小游园等公园绿地以及居住区组团绿地的绿线划定,并定期对其进行增补和动态监管。

二是法规保障。苏州市十分注重法规制度和依法管理,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规,主要有《苏州市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试行)》《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市湿地资源保护条例》等,确保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在相关法律框架下,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公园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是建立管理体制。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实行行业管理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苏州中心城区的市级综合性公园主要由市园林绿化局负责管理,区级公园由所在区住建局负责管理。社区公园、部分小游园由所在街道、单位、居住区业主委员会或物业公司负责管理。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形成了以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为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化公园管理体系。在市园林绿化局直属管理的公园中,历史名园、风景区动物园均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本期点评

城市公园改变城市,城市品质因公园而提升,市民生活因公园而变化。公园体系建设将成为政府为市民创造的最直接的健康财富,成为锚固城市形态、重塑城市格局的历史性工程,成为年轻一代的重要成长记忆和留给子孙后代的永久性绿色财富。在建设中还要完善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建绿、依法护绿,建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标准化体系,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在坚持公益性为主体、保障资金来源的同时,在不影响公园正常保护管理的前提下,可探索市场合作的新路径。利用公园人流量大的特点,举办宣传活动,增加收入。可以鼓励有实力、公众形象良好的私人企业通过捐赠等方式,参与公园的经营发展,还可与慈善机构互动举办募捐活动等。

公园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提供更好的服务产品,树立公园形象,才能真正提升公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技术力量,保证职能不弱化。

要延续文脉,塑造城市公园地域特色。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城市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要因地制宜,创造城市公园自身的特色文化,切忌公园文化的泛化、滥化。

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中象征着活力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彰显着一个城市的“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增强文化凝聚力,为创造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城市公园而贡献一份力量。(朱广盛 吴年华 王鑫 司新利)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