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彭士禄临走前给妻子留下“遗言”_核潜艇_苏联_核动力

前言

谁也难想象,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能在新中国成长为一名举世闻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就是被毛主席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彭湃的儿子彭士禄。

彭士禄

娃娃囚犯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海陆丰县。在他刚满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彭湃和母亲蔡素屏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小小年纪的彭士禄还没有体会到父爱母爱的温暖,就成了一名孤儿。

后来,是彭士禄的奶妈收养了他,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冒着杀头的危险,悄悄将小士禄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敌人听说彭湃的儿子还活着,便派出爪牙四下打探,到处搜捕,他们要斩草除根。奶妈则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悉心照顾着年仅四岁的小士禄,并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承认自己是彭湃的儿子。

有时,敌人搜捕的风声紧了,奶妈就将小士禄四处转移。潮安、金砂乡一带的贫苦农民为了保护烈士的遗孤,冒着危险,用生命和鲜血保护着他,年幼的士禄记不清他曾经住过多少家,吃百家的饭,穿百家的衣,姓各家姓,有多少庄户汉认他为子。不谙世事的小士禄没有其他孩子童年的欢笑,他的童年是在东躲西藏的恐惧之中度过的,年少的他过早地品味到生存的艰辛。

展开全文

彭湃与孩子三人合影,彭湃亲题“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1930年,党组织终于找到了彭士禄,根据中央指示,等待时机将他送到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的几个月中,不管将他送到谁家,他就自然成了谁家的孩子,就管人家叫“妈妈”、“爸爸”、“哥哥”、“姐姐”。

1933年夏天,组织上派人接走了小士禄,他终于踏上了去苏区的征途。不幸的是,当船行至潮安留隍时,被国民党兵拦住,并发现了船仓夹缝中的介绍信。匪兵想从年幼的彭士禄口中掏得实情,便拿出饼干哄骗他说:“只要你说出船上的人是干什么的,就给你吃。”

小士禄边哭边说:“我不知道,我不认识他们。”

国民党兵看从他口中得不到什么东西,就释放了他,而组织上派去接彭士禄的人却再也没有回来。

去苏区未成,彭士禄只好又被带回了金砂乡,住到了一户叫陈永俊的农民家中。陈家很苦,八岁的彭士禄每天跟着“姐姐”学绣花、赶鹅、砍柴。陈永俊的母亲十分疼爱小士禄,每当有什么好吃的,她总是不让自己的女儿吃,而是留给小士禄吃。

彭士禄

一天清晨,陈家被一伙国民党兵包围了,他们抓住了彭士禄,并认出了他就是被通辑的彭湃的儿子彭士禄。随即将他押往潮安监狱,就这样,八岁的小士禄成了牢中的娃娃囚犯。

在潮安监狱的生活很苦,掺沙子的饭都不给吃饱,病饿而亡的人很多,人死了就被推进大海。

在这里,彭士禄认识了许多红军战士。当牢里的难友们得知这个小囚犯就是彭湃的儿子时,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有好吃的给小士禄留一口,看见小士禄衣衫褴褛,大家又捐上10元钱,给他做了一件蓝格上衣和一条红格布裤。并悄悄给他讲关于他父亲、关于红军的故事。

年少的小士禄虽然已经记不清父亲的形象,但他却在叔叔们的讲述中认识了他的父亲,他渐渐体会到他的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有那么多陌生人都敬重他、怀念他。

半年之后,小士禄被转出潮安监狱。国民党将他和其他的“红小鬼”又关进汕头警备司令部。当时,国民党在《南山剿匪记》和《广州民国日报》都大幅刊登小士禄被捕的照片,标注“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师捕获”等文字,大肆宣扬“国军胜利”。

过了几个月,彭士禄和其他难友被押送到广州“感化院”。每天,女教员就给这些“红小鬼”们讲三民主义,讲“赤匪”的危害。每周一清早,“感化院”就督促这些孩子们背诵《总理遗嘱》(孙中山遗嘱),想从这些孩子们的思想里清除“红色中国”的影响。

彭士禄

一年后,小士禄和他的战友们被释放了,船到汕头港口,国民党兵把他们往岸上一赶就不管了。他又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彭士禄的心中充满着喜悦。可又往哪去呢?举目无亲,弱小无依,小士禄凭着对汕头的模糊记忆,寻路走回了金砂乡,他渴望能见到那些曾保护他的“爸爸妈妈”们。可金砂乡早已物是人非,“爸爸”、“妈妈”不是被捕就是远走他乡。

后来,一位姓蔡的石匠见状便收养了他。每天清晨,小士禄都上山砍柴草,光着脚板磨得脚板皮很硬很厚。

1936年夏,彭士禄又被国民党兵抓起来投进了监狱。

彭士禄不知道为什么他又被关进了监狱。有一天,他被押上公堂,却意外发现堂心坐着的一位老太婆竟然是他的祖母。原来,敌人在报上登了小士禄被捕的照片和消息后,在香港的祖母找到爱国人士陈卓凡先生,希望他通过关系释放小士禄。但放人需要法律手续。

公堂上,法官指着祖母问小士禄:“她是不是你的祖母?”历经过千难万险的小士禄虽然知道面前的就是他的祖母,却不敢相认。

年长的祖母泪流满面,对堂上的法官说:“我有根据,我孙子右脚心有个血痣,一压便白,一松又恢复血痕。”众人立即围上去观看,果真如此。

祖母将小士禄从牢中救了出来,带回了香港,两次牢狱的生活,给少年彭士禄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彭士禄

参加革命

1939年初,祖母回海丰时把彭士禄送到著名爱国人士彭泽民家中居住。彭先生家境优越,非常关心小士禄的学习和生活。可在彭士禄的心中,却压着一股报仇的火焰,他渴望像他的父亲一样拿起枪杆子闹革命。

同年仲夏,彭士禄和他的叔伯兄弟彭科偷偷爬上了去深圳的轮船,几经周折终于到达了惠阳的坪山,并加入了广东东江抗日游击队,成为了游击队中的小队员。没多久,彭士禄染上了严重的疟疾,党组织找到病中的他,并将他送到香港,一边治病,一边学习文化。

半年后,党组织决定送彭士禄去延安。到桂林后,彭士禄和十几个烈士遗孤、亲属一起,由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带队,到达了重庆。

在重庆,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见到他,抚摸着他的头慈样地说:“孩子,到了延安一定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要继承先烈的遗志,要好好学习,努力参加革命斗争。”

周恩来

1940年底,彭士禄一行终于抵达了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延安。他被送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后又被分配到“青干”的儿童剧团学习和工作。

1941年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和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彭士禄被安排在“延大”中学部学习。第二年,彭士禄来到延安中央医院当护士,他先后在内科、儿科、外科、妇科、传染科工作,其主要工作是为病人倒屎倒尿,洗衣被,他忘我工作甚至连星期天也主动加班。在中央医院一年多的时间里,彭士禄被评为模范护士。

1943年8月,彭士禄又回到“延大”中学部学习。由于他的基础很差,听起课来时常感到吃力,但彭士禄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并没有妥协退后。他埋头学习,慢慢进入了物理、化学和数学谜一般的世界。

彭士禄

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捧起书本的士禄懂得学知识同扛枪杆是一样重要的工作。1945年,进入“延大”自然科学院大学部学习的彭士禄变得成熟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寡言、腼腆、乐于干活,喜好书本的人。作为模范学生和劳动模范,彭士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1945年深秋,延安自然科学院由恽子强副院长带队从延安出发,计划经张家口向东北前进。途中,时局发生了变化,晋察冀解放区司令员聂荣臻请示中央后,将他们留在张家口,与张家口工业学校合并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次年,彭士禄分配到宣化炼焦厂工作。1949年,党组织决定送他去苏联学习,不巧的是他错过了飞机。不久,组织上送他到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7月,彭士禄来到苏联喀山化工学院化机系学习。

在苏联学习时的彭士禄

在苏联的七年时间里,彭士禄和他的同学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学好本领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每个中国学子都牢记着周总理对他们的谆谆叮嘱:“我们老一代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需要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你们要刻苦学习……”

他们白天学习、工作,晚上整理学习资料,没有一天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前睡觉的。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56年,彭士禄以全优的学习成绩获得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称号。

此时,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敏锐意识到核工业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访问苏联的陈赓将军把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和其他几名学生送进莫斯科动力学院,改行去修原子能动力专业。1958年4月,彭士禄学成回国,从而拉开了他几十年“核动力”生涯的序幕。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拟堆厂房

“彭拍板”

1958年6月,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呈送中央的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毛泽东看后说:“核潜艇,我们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很快,彭士禄和赵仁恺等人,在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秘密地开展了中国核潜艇的科研和设计工作。

1960年4月,二机部和海军联合攻关,核潜艇动力堆由原子能所承担研制,该工程代号为“09”。科研人员在完成第一个船用动力堆的初步设计方案后,开展了对“09”工程主要材料、燃料、二氧化铀、压力壳钢、锆-2合金不锈铜等幅照行为的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核潜艇动力堆的设计、制造和运行,提供了试验基础。

彭士禄

正当彭士禄和他的战友们满怀信心全力以赴研制核潜艇时,苏联人走了。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核潜艇动力研究陷入了困境。计划没有了,图纸没有了,专家没有了。由于当时国力不足,年轻贫穷的新中国无力同时支撑原子弹和核潜艇双重重压。经全面权衡,中央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只保留一支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潜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研究室的50多人中,除五六人学过核动力专业外,其它人都是刚刚改行的外行,每人每月只有5元钱的行政经费,许多人在忍饥挨饿中变得浮肿。

可是,中国的核动力实验不能停。为了使这50多人都能成为“核专家”,原子能所党委提出了“坐下来,钻进去,入了迷”的要求,并组织彭士禄等人为全所的同志系统讲授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反应堆控制、核动力装置等课程。一步步带出了许多我们自己的“核专家”。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60年代中期的中国,科研设施极为落后,彭士禄和他的战友们就靠着原始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验证了几十万个数据。有时,为了证实一个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他们埋进实验室一干就是好几天。

彭士禄常常告诫自己:“研制中国的核潜艇,中国人只能走自己的路。”对于国外的资料和实验数据,他们都想方设法地逐个验算、校核、修正,直到确定准确无误为止。

一次,在确定反应堆压力的试验时,他们发现苏联200个大气压的权威数据存在偏差。一些同志认为,苏联人的数据已进入了实际运用阶段,我们还是照搬保险一些。而彭士禄不这样想,他认为科学没有权威,正确与否只能靠实践证明。经过多次验算,从而否定了苏联人的“权威”数据,提出苏联的“孤立的最佳值法”和“电能标价最低值法”很难在实际中运用。若选择200个大气压,临界热流小,元件会被烧毁,造成艇毁人亡。彭士禄从热效率和元件的安全考虑,提出了新的最佳值——140个大气压。后来,苏联已投入使用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使用不久便不得不把反应堆的工作压力从200降到130个大气压。

在实验中,彭士禄尊重科学,敢于突破。他说:“不可能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没困难,不冒险,还有什么创新呢?”为此,他还得了个雅号:彭拍板。

彭士禄

悠悠“核潜”情

1970年7月17日18时,我国核潜艇陆上反应堆开始升温、升压。彭士禄望着无数红红绿绿有节奏闪烁的信号灯,看着仪表、仪器指针不停地颤跳,他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

与此同时,在北京中南海总理办公室里,周恩来正通宵达旦地守候在电话机旁,注视着试验的进展情况。

7月26日,核动力装置由自身的发电机供电,这标志着我国核动力发电的成功,在场的所有人都高兴地跳了起来:“真正看到原子能发电了!”蒸汽管道中灼热的气流在高速流转,离合器宽大的轮盘在摇摆中高速转动,越转越快……

彭士禄

“成功了!成功了!”人们在尽情欢呼,彭士禄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沉重的眼帘垂了下来,他的头靠在椅背心,一只手费力地摸出一包烟,颤抖地点上火,一口气把烟吸了半截,然后慢慢吐了出去。

核动力发电的成功意味着核潜艇的研制迈出了重要一步,彭士禄的心中又在盘算着如何将核动力搬上艇,让中国的核潜艇能够在宽广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1971年6月25日,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在审查核潜艇的出航计划后,周总理明确指示:“核动力潜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项目,我们第一次搞,要多花些时间进行充分试验以取得经验。”周总理又对试航计划作了周密的部置:“实航试验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码头试验,第二阶段在水面航行试验,第三阶段可以作潜水试验,第四阶段才可以进行深潜试验。每一个试验前都必须向海军和中央军委写出报告,经批准后再进行。”

彭士禄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彭士禄他们进行了核潜艇试航的最后准备工作。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凝聚着彭士禄全部心血,年过半百的彭士禄坚决要求随艇出海试航,他知道肩上的重担,也知道此行的危险,他对上级说:“我是总设计师,新中国第一次核潜艇试航,我当然得去。”

临行前,他对妻子说:“放心,这次定能成功,我有把握,有信心。万一我喂了王八,你们也别哭——值!”

1971年7月1日,我国核潜艇第一次实现了核能发电。8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蓝色的大海。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由彭士禄和另一位传奇人物黄纬禄联手研制的导弹核潜艇获得成功。它标志着我国海军战略防御能力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彭士禄

2021年3月22日,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5月26日,彭士禄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