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访问波兰,俄乌冲突火上浇油?美退役军官揭露美军乌克兰暴行_乌克兰_美国_明斯克

最近,拜登总统要做一件大事——访问波兰。拜登总统计划在2023年2月24日前后访问波兰。

拜登访问波兰,势必给俄乌冲突火上浇油。波兰国内储备了大量的坦克和步兵战车,其中包含数百辆韩国提供的K2坦克。波兰军队自己用不了这么多坦克,美国支持波兰根据战争的实际战况将坦克和步兵战车出口给乌克兰。

美国和波兰会在俄乌冲突开战一周年的时刻达成一些合作,对俄罗斯施加压力。俄罗斯目前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拜登自信满满,他还以为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全世界都应该听从美国的话。殊不知,美国国内对军方和当局不满意的人越来也多了,一位美国退役军官似乎是良心发现,揭露了白宫的暴行,但白宫似乎对此事是置若罔闻的。

那么美国退役军官对外说了什么罪行呢?

这就是海马斯火箭炮滥杀无辜。

美军的海马斯火箭炮在乌克兰境内不仅炮击俄军,还大规模炮击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如果说炮击俄军是作战,尚且可以理解。那炮击医院是干嘛?这些医院不是军用医院,而属于民用医院。炮击医院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屠杀行为,屠杀乌克兰平民的罪行。

美国武器在海外屠杀平民,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美国扶持的军队屠杀平民,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展开全文

美国退役军官说明此事就是证明,美国对外战略遭到了国内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就连军方的一些退役军官也良心发现,质疑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和对外干预行动是否正确了。基辛格就是其中的明白人。

美军的罪行都有哪些?

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暂且不论,乌克兰战场,美军已经是罪行累累了。

美军罪行1:支持乌克兰当局撕毁停战协定,导致乌克兰局势全面升级。

2015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签订了《明斯克协议》。这个协议体现出俄罗斯非常充足的和平诚意。但是,根据泽连斯基曝光的真相,乌克兰并没有遵守《明斯克协议》。

那么,是谁让乌克兰没有遵守《明斯克协议》呢?很明显,除了美国,没有任何国家能支持乌克兰撕毁《明斯克协议》。

美国支持乌克兰撕毁了这个《明斯克协议》,战火重新开打。乌军在美国的支持下展开大规模进攻,和东乌武装爆发了激烈的战争。美国要为乌克兰局势的升级和俄乌冲突的爆发负全责。

美军罪行2:扶持乌克兰法西斯军队屠杀东乌平民,但美国媒体却不提乌军的暴行。

如果说撕毁《明斯克协议》这事情还是道义层面谴责的事情,那支持乌军屠杀平民这事情就是违反国际法和基本良知的事情了。

为何说违反国际法?法西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消灭的历史残渣,是全人类的敌人和恶魔。希特勒和裕仁天皇犯下的累累罪行,全世界人民都不该遗忘。美国作为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在对德军和日军作战的行动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反法西斯的美军将士值得肯定。尼米兹、罗斯福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和巴顿将军,乃至麦克阿瑟都是反法西斯的英雄,值得历史肯定。

而且,美国依靠反法西斯战争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肯定知道,反法西斯是国际社会的道德底线,不能被颠覆的道德底线。

但美国遵守这个道德底线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

美国训练了乌克兰军队,而乌克兰军队中就有亚速营这种法西斯武装力量。亚速营在东乌地区犯下了非常卑劣的罪行。根据第三方资料的统计,乌克兰亚速营和其他法西斯武装在东乌地区屠杀的平民有数万人,摧毁了数以百计的医院和学校。

乌克兰亚速营的罪行这么多,美国人知道吗?美国人当然知道。但美国人就是选择性失明,光“称赞”乌军的“抵抗英勇”却丝毫不提亚速营在东乌犯下了累累罪行。俄军解放马里乌波尔市区后,在市区内发现了3000多个乌克兰百姓的尸体。乌克兰罪恶累累,屠杀平民,真的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极其残忍的一页。

古代战争都会有屠杀平民的现象,我们暂且不论。但人类文明经历了法西斯的屠杀涂炭,好不容易战胜法西斯建立起完善的国际法体系后出现的新的屠杀,就必须得追究责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全球最强的军事机器,侵略朝鲜和越南,侵略伊拉克和阿富汗、利比亚和叙利亚,给各国人民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还积极支持乌军屠杀东乌平民。扶持叙利亚的叛军和极端武装屠杀叙利亚平民。美国支持的法西斯乌军不仅颠覆了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反法西斯的形象,对不起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老兵。也被今天的国际社会所不容。美军的做法堪称为“人类之耻”,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那么,随着泽连斯基公开乌克兰没有遵守明斯克协议,以及美国退役军官公开美军给乌军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屠杀平民罪行这一系列事实公布后。俄乌冲突的国际舆论会转移到对乌克兰不利而对俄罗斯有利的局势上来,俄军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行动歼灭乌军,争取停战谈判。而美国总统拜登花费巨资支持法西斯乌军屠杀平民抵抗俄军的事情,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黑色幽默,被世界人民所耻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