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战争史-287》战后美国的军事战略_美国_战略_苏联

战后美国的军事战略

军事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的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一种艺术,它受国家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自然地理、国际关系等条件的制约,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极格局的出现和长期延续以及武器装备的迅速更新是决定各国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首次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在战后初期短暂的平静以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1947年美国政府把遏制苏联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政治目标。美国外交官、遏制政策的倡导者乔治.凯南说,遏制就是要对苏联"采取坚决的包围政策,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国家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美苏之间的冷战从此开始。在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的40多年时间里,遏制苏联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也是美国军事战略为之服务的主要政治目标。在此期间,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遏制战略

美苏之间的冷战首先表现为在欧洲的军事对峙。在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美国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苏联在欧洲拥有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针对这一现实,美国在40年代末制订遏制战略,强调依靠核威慑和有节制的地区性常规力量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并在威慑失效时打赢新的欧洲战争乃至更大范围的战争。这项战略设想:一旦发生战争,将由驻欧美军和欧洲盟国的军队阻滞对方的进攻;同时由美国战略空军向对方的纵深目标进行轰炸,包括原子轰炸;尔后全面动员军事力量进行反攻。所以,这项战略基本上是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的传统战略。要求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并用,侧重依靠常规力量,原子弹只是作为一种威力更大的武器加以使用。

为了贯彻这项战略,美国在加速发展核武器的同时保持相当规模的常规力量;与西欧国家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在以后几年里与从中东到东北亚的一系列国家组成若干军事联盟,力图从军事上包围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在西欧以及其他地区建立大量前沿军事基地,特别是供执行原子轰炸任务的轰炸机使用的基地。但是,这项战略超出了美国及其西欧盟国的经济能力。美国既无力在欧洲建立与苏联的常规力量平衡,也无力有效地维持庞大的军事包围圈。

2.大规模报复战略

展开全文

到5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力量进一步增强,开始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氢弹,原子弹的储存量迅速增加,开始装备喷气式战略轰炸机,从而具有实施洲际核打击的能力。苏联也开始拥有核武器,但美国仍拥有巨大的核优势。这些构成了美国制订新战略的基础。1953年,执政不久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批准了新的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国务卿杜勒斯解释说,新战略要求"依靠一支强大的报复力量,用我们选择的武器,在我们选择的地方立即进行报复"。所以,这项战略的实质是以核武器作为主要的威慑手段和战争手段,对任何重要的"侵略"都报以全面核战争,并且把对方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作为主要打击目标,以迫使对方投降。这标志着美国用核战略代替了常规战略。

1954年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采纳大规模报复战略。这项战略把北约组织的军事力量分为两部分,即以常规力量为"盾",用于阻滞对方的进攻;以核力量为"剑",用于打击和战胜对方。因而这项战略也称"剑和盾"战略。根据这项战略,美国在50年代着重加强核力量,而把常规力量(主要是地面部队)放在次要位置上。美国决策者认为,实行这项战略可以节省维持庞大的常规力量和遍布全球的大量军事基地的费用,因而可以用较低廉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并且可以避免地面部队进行旷日持久的战斗给美军带来的重大伤亡。然而,大规模报复战略是以核垄断或压倒性核优势为前提的,一旦失去核优势,其有效性就将消失。此外,这种战略无法对付世界各地发生的中小规模的战争。50年代后期,大规模报复战略遭到美国一些战略家的非议。

3.灵活反应战略

5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核力量迅速增长,已经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原子弹和氢弹,开始装备远程轰炸机和中程导弹,率先试验成功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表明,尽管美国仍拥有核优势,苏联已具备对美国和其他北约组织成员国实施核打击的能力,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前提已不复存在。50年代后期,基辛格、泰勒等人提出有限战争和灵活反应的战略理论,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战略问题辩论。1962年,上任不久的肯尼迪政府决定用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将灵活反应战略归纳为三项原则。其一是有控制的反应原则,即把战争(包括常规战争和核战争)按规模和强度区分为若干等级,由文职当局根据威胁的程度有选择地决定防御措施和逐步升级的步骤,而不是仅仅在不进行战争和进行核大战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决定。其二是打击军事力量原则,即核打击不仅针对对方的城市,而且针对对方的军事目标,以此保持核战略的灵活性,并促使对方也不打击美国及其盟国的城市和平民,从而在战争中维护美国的社会结构。其三是常规选择原则,即运用非核力量对付有限规模的挑战。

根据这些原则,美国在60年代建立了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潜艇"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形成遭到核袭击后进行有效还击的能力,即第二次打击能力,使美苏两国"相互确保摧毁";增强常规力量,并建立对付游击战的特种部队,目标是在欧洲和亚洲同时进行两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并在其他地区应付一场"灌木林火"式的冲突,即所谓"两个半战争"。这项战略要求拥有进行各类战争的能力,主要依靠、但不仅仅依靠常规力量,即以常规力量为"剑",以核力量为"盾"。北约组织欧洲盟国对此战略长期持保留态度,其理由是:苏联在欧洲拥有常规力量优势;在欧洲使用战术核武器将摧毁整个欧洲;北约组织的核武器完全由美国控制,西欧既无决定权,又无否决权。直到1967年北约组织才决定采纳灵活反应战略,但美欧之间的分歧始终未能弥合。在美苏核力量"相互确保摧毁"的情况下,美国的核威慑已变得更加不可信;由于常规力量严重不足,美国和北约组织灵活地选择战争类型的余地实际上十分狭小。正如基辛格后来指出,这项战略使北约组织陷入危险的境地。

4.现实威慑战略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困境之中,消耗了巨大力量却无法取胜,造成全球战略失衡;美苏两国都已拥有足够多次摧毁对方的核力量,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拥有核力量。美国首次在与苏联的全球对峙中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尼克松政府在政治上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在亚洲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争取结束越南战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在亚洲的军事力量,加强在欧洲的军事力量。

这项战略认为:在美苏核均势的条件下,发生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而提出准备打"常规——战区核战争",即以常规战争为主要的战争样式,同时主张欧洲战区在防御阶段必要时使用战术核武器,以阻止对方的进攻;用"一个半战争"的设想取代"两个半战争"的设想,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战,同时准备在东北亚或中东、波斯湾打一场小战,到70年代末进一步明确准备在欧洲打一场大战,在中东、波斯湾打一场小战;由于常规兵器的更新和计划使用战术核武器,改变了长期以来立足于在欧洲进行长期战争的方针,设想未来的欧洲战争将是激烈而短暂的,强调北约组织在战争初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确认打击军事目标的方针,增强核战略的灵活性。这项战略表明,美国已明确意识到它的力量是有限度的,已不能在世界各地广泛地进行军事干预,而不得不集中力量同苏联抗衡。根据这项战略,美国在70年代后期不再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北约组织仍采用灵活反应战略,美国和西欧之间在战略问题上的分歧依旧。

5.新灵活反应战略

70年代后期,苏联利用美国在越南战争后的困难处境在若干地区加紧扩大势力范围,引起美国强烈不安。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苏之间的对抗重新加剧。80年代初,里根政府结束了60年代末开始的战略收缩,提出新灵活反应战略,力图增强美国的实力,重建对苏联的军事优势,并针对苏联的扩张,加强实战能力。

新灵活反应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强调"多层次威慑"。里根政府认为,美国的基本防务战略仍然是威慑,而实战能力是有效威慑的基础。为了使苏联认识到进攻将付出高昂的代价,美国应当使用包括核力量、常规力量、后备力量、盟国力量在内的各种威慑力量,运用包括防御、升级、报复在内的多种威慑手段,发挥从前沿部队直到总统的各个级别的威慑作用。

第二,改变消极防御的常规战略方针,提出"横向升级"的战略方针。里根政府认为,在核均势的条件下,美苏之间发生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但放弃了在苏联进攻的地方加以阻滞的战略方针和"两个半战争"、"一个半战争"等设想,主张在多个战区、多条战线作战,不仅要在欧洲、中东、西南亚、东北亚等地阻挡苏联的进攻,还要在苏联的要害地区和薄弱环节积极发动攻势,即在苏联进攻以外的地区使战争升级。为此,里根政府全面加强常规力量,重新调整海外军事部署。

第三,注重核战争的实际准备,着重建立战略防御体系。里根政府强调美国决心赢得有限范围的核战争,加速更新和部署核武器,提高战略和战区核力量的进攻能力,在国内力图通过加强民防等措施提高在核战争中的生存能力。从80年代中期起,推行"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试图凭借美国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建立以空间为基地的战略防御体系,把美苏军备竞赛引向新领域。美国决策者认为,此举将使现有的核武器失效,变美苏"相互确保摧毁"为美国单方面"确保生存",从而根本改变美苏力量对比。

第四,积极准备应付低强度战争。针对70年代以来苏联在第三世界干预增多的情况,里根政府决心改变越南战争以后美国不愿介入第三世界事务的局面,重建特种部队,提高对地区冲突、代理人战争、恐怖活动等低强度战争进行快速反应和紧急干预的能力。新灵活反应战略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最有进取精神的一项军事战略,有助于美国重新取得对苏联的主动地位。然而,西欧国家并不完全赞同这项强硬的战略。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90年代初起,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国际安全形势和确定战略目标。美国决策者认为:世界上已无任何国家能对美国构成全球性军事挑战,无任何国家、集团或联盟能对美国的利益构成敌对的战略态势;但在若干地区存在着可能威胁美国的既得战略利益的因素。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或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原苏联等地区,以保持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并且消除冲突和不稳定局面的根源。根据这些认识,美国从1990年起调整军事战略。

1992年,布什政府提出名为"地区防务战略"的新军事战略。这项战略要求:美国在保持对原苏联地区各核国家的战略威慑的同时,加强对一些地区性军事强国的地区战略威慑,其中包括有限核威慑;在保持核威慑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常规力量的威慑作用,增强战略防御力量的威慑作用;在常规战略方面,把对付地区危机和冲突作为首要战略选择,注重提高快速反应部队和战略机动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并在若干重要地区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沿军事存在;在核战略方面,也转向主要应付地区冲突和地区性军事强国,主要目标是抵销仍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原苏联核力量以及摧毁敌视美国的地区性国家可能拥有的制造和部署核武器的能力,因而将以全球核防御和有限核打击为基本出发点;努力维系、加强和扩展原有的联盟关系。美国正根据地区防务战略调整军事力量和军事部署。

由于稳定的世界政治和军事新格局还远未形成,美国的军事战略仍在调整中。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