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_公孙_三三_碾坊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衣食住行”以“衣”居首。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 穿衣” 比“ 吃饭” 重要?》)

材料二:

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法家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严刑峻法,而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重视法治的王朝二世而亡了,原因何在?贾谊认为是严刑酷法、不重礼治的结果。贾谊还重提先秦的礼、法之争,认为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则是“禁于已然之后”,即惩罚犯错误者。西汉的思想家们几乎都反对秦政,而希望回到孔子的礼治路线上去。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也被此后的历代政府所沿用。

群体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彼此的和谐相待与分工合作。《礼记》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毋不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就像是月亮的盈亏,谦虚自守,尊重他人就能受益,否则就会付出代价。平等、博爱是西方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口号,其实在《礼运》篇里,孔子就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是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要懂得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把握好度。《礼记》还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是指礼节,尚是注重的意思,礼尚往来所崇尚的是彼此有礼,互相尊重。下课铃声一响,大家都站了起来,师生互相致敬,并不是要求对老师特别尊敬,只是希望由此培养恭敬之心,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到家里尊敬父母,将来工作了,尊敬领导和同事。你这样做了,才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然后“我敬人人,人人敬我”。

展开全文

可以说,离开了礼来谈中华文明,则无从谈起。中国之外,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色彩如此鲜明的原生文明。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两方人的礼是礼节、仪式,中国人说的礼则无所不包,与西方人说的文化相仿,这是彼此的相通之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传统礼乐文明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不是糟粕,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华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摘编自彭林《礼:中国文化的“ 核心元素”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民以食为天”,但在“衣食住行”中,“衣”却排在了首位,可见,在中国人看来,“穿衣”比“吃饭”更重要。

B .“服此服而思其理”,古人赋衣冠以道德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使之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C .“衣冠之治”是通过服装穿戴进行道德教化,进行社会管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统治方略。

D .近代的服装改革,保留了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这既关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的趋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礼治”“法治”之争源自后世对秦政重“礼”还是重“法”的认知差异,从而有了对“礼治”与“法治”优劣的比较。

B .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在孔子眼中,治理国家,法治是末,礼治是本。

C .贾谊认为礼治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治可以罚其罪于后,所以他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攻守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之道。

D .人的情感要把握道德理性的分寸,“满招损,谦受益”的理念及西方平等、博爱的思想都验证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衣冠服饰上升到关乎国运兴亡的地步。

B .古代把士大夫称为“衣冠”,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等,说明服饰衣冠之重要。

C .孙中山提出服装现代化理念与制作服装的四原则,结束了“衣冠之治”的传统观念。

D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他们民族服饰却十分精美繁复,令人惊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取材于张蕴的有关文章)

材料二: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材料三: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图像分割技术中必须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这样才能确保对图像的分割成功。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 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 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 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 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 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 三三,许我钓鱼吧。” 三三便说:“ 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 这是三三的鱼。” 三三就笑,心想着:“ 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用大童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 .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

C .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湖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

8 .三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 .汪曾祺曾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小说对此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卫公孙鞅①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 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公叔曰:“ 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 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 .“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

D .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

B .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C .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 .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2 )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5 .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五、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字间含有八意,写了“羁旅”等八可悲。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蛾眉”在古诗词中既指女子美丽的双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______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______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______,受众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 “ 失语” ,关注度自然不高。可与此同时,无论是这些年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证明了“ 旧经典不旧” 的事实。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 没见过”“ 不了解” 。多给濒危剧种一些______的舞台,让它们走出去,唱起来。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 “ 活” 起来,活下去,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

17 .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B .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C .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

D .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没有生命力是原因之一,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 众花皆卸,花神退位”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八、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 目标” 。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 一切皆有目标” 。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D2.B 3.C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又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的趋势”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可知,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不是近代服装改革时期的特点。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 礼治’‘法治’之争源自后世对秦政重‘礼’还是重‘法’的认知差异”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可知,“礼治”“法治”之争自古就有,且结合材料“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重视法治的王朝二世而亡了”可知,秦政重“礼”还是重“法”,没有认知差异,大家普遍认为秦政重“法”。

C.“ 秦攻守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之道”说法错误,《过秦论》的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长久的。

D.“ 西方平等、博爱的思想都验证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平等、博爱是西方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口号,其实在《礼运》篇里,孔子就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可知,“平等、博爱”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殊途同归,与“中庸”之道无关。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孙中山提出服装现代化理念与制作服装的四原则”无中生有。从材料一第三段“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可知,是中山装反映出服装现代化理念,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中山装上的四个口袋代表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中的“礼义廉耻”。

故选C 。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故选C 。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故选B 。

6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7 .B8.①真诚率直。赶逐蛮横无理的鸡;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

②活波可爱。学着吹唢呐;钓鱼人撇断鱼竿,三三赶紧去告诉妈妈。

③坚韧要强。从容面对家庭艰难;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9.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②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

③选材质朴唯美。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④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只是简单概述片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

【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错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

故选B 。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文中“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等内容可以看出,三三心中有着价值判断,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体现出她真诚率直的性格。

从“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等情节可以看出,三三有着小孩子普遍具有的活波可爱的特点。

从“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可以看出三三从容面对家庭艰难。从“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可以看出,三三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从中可以看出她坚韧要强的性格特点。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体裁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篇小说非常具有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小说形式上更接近散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首先,小说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这样的写法就接近于散文的写法。如小说中只是记叙了三三的生活状态,“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如同对三三生活的记录。

其次,小说语言诗化。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具有特点,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

第三,在选材上,沈从文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选材质朴唯美,具有湘西的风情。“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其后有纯朴的风俗,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在小说中,没有传统小说的那种通过典型情节来塑造重点人物,而是只是简单概述片段,故意将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只是将他们的生活场景简单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小说要反映生活的创作理念。

10 .B11.C 12.B 13.(1)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强兵的方略游说秦孝公。

(2 )他们又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

“未布”前省略主语“令”,“令既具”“(令)未布”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完整句子,应在“未布”前断开,排除AD;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中,“于国都市南门”是“立”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 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错误。“谢”:道歉。句意: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谢”:辞谢。句意:于是让张良留下了辞谢。可见,两句中“谢”的含义不同。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错误。由原文“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可知,公叔痤重病了之后,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只是最后魏惠王并未听从其建议重用公孙鞅。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既”,已经;“因”,通过;“嬖臣”,宠臣;“说以富国强兵之术”,状语后置,应为“以富国强兵之术说”。

(2 )“战攻”,你攻我夺;“诈力”,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信”,信誉;“畜”,收服;“治平”,统一。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正赶上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瘁病入膏盲,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达秦国以后,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强兵的方略游说秦孝公。孝公大喜过望,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公孙鞅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给他五十金。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用千计算。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14 .B15.(1)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2 )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分别从形、声角度”错误,颔联用“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晴云、初日,二者都是从“形”的角度描摹的,并未涉及“声”。

故选B 。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

16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作”“缦”“檐”“蛾”“诼”。

17 .沉淀根植琳琅满目大显身手18 .这些年无论是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说明了“旧经典不旧”的事实。

19 .B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沉淀”,比喻凝聚,积累。由“源远流长”“千百年”可知,此处是说中国戏曲从古至今积累了过人的审美意趣,可填“沉淀”。

第二处,“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此处是说各种地方戏扎根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可填“根植”。

第三处,“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此处是说“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很多,可填“琳琅满目”。

第四处,“大显身手”,充分地显示出本领和才能。此处是说给濒危剧种展示的舞台,可填“大显身手”。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无论是这些年”语序不当,应改为“这些年无论是”;

第二处,“莫不证明……事实”搭配不当,应改为“莫不说明了……事实”。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从语境来看,文段陈述的话题是“很多剧种”,不是“时代更迭”,据此可以排除AC。

从选项来看,“没有生命力”“没有‘被看见’”都是“很多剧种在时代更迭种走近濒危”的原因,选项强调的重点是“没有‘被看见’”,且从语意连贯以及句式一致的角度来看,D项“没有生命力是原因之一,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两句语意不连贯,且句式不一致,故排除。

故选B 。

20 .①从诗的内容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21.①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失望伤心。

②寄人篱下的命运。

③多愁善感的个性。

④正逢饯花之期,由落花飘零联想到自身处境。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可知,讲的是诗歌的内容,再结合分号后面的句子“就诗的创作方法看”,应在结构上相似,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从诗的内容看”。

第二空处,由下句“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可知,讲的是《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写的诗风格不一样,再结合上句“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那么就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的,上句用词语“不是”,应该用“而是”与之搭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第三空处,结合上句“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可知,她的诗歌风格应该受她的性格影响,诗歌风格就会因大度而豪放不羁,因潇洒风流而格调清新,故此处应该填写“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

源于跟宝玉的误会,本来宝黛在一处嬉笑,谁知中途被袭人以老爷有事叫走了他。黛玉由此牵肠挂肚,怕他被责骂,所以晚饭后来看他。谁知宝钗先进门,她看了会水禽门就锁了;更巧的是晴雯刚和碧痕吵架,听见黛玉敲门,以为是丫头在敲,便使性子不给黛玉开门,更巧合的是黛玉第二遍说“是我,还不开么”,偏生晴雯就是没听出黛玉声音,黛玉为此对宝玉产生误会,再听见宝玉、宝钗等人嬉笑送别,而自己竟然连心爱之人的门槛都不得入,所以更是伤心难耐。

黛玉虽然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孙,有寄人篱下之感,不然,通常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普通人都是先感谢一番,表达谢意,然后欣赏礼物,表达自己对礼物的喜爱,然而黛玉却敏感地感觉到这是大家挑剩下的,她在乎的不是那份钗花,而是在意那份被在乎的感觉,所以,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在精神上她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欠缺来自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所致。

林黛玉孤高自许,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的多愁善感,见花掉泪,见月伤心。

林黛玉深深同情落花的结局,对落花感到伤感,但更让她伤感的是,由此联想到自己飘零流落,寄人篱下,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现状,又和落花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她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和苦闷,难以自制。

22 .例文:

不忘初心得始终,目标过程共开花

人们常说,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就比如常青藤,和树相比,一个卑微渺小,一个粗壮强大;一个芊芊细影,一个魁梧彪悍,可是,常青藤藤却最终超越了树,将它取而代之,这是又为什么呢?

这并不是因为树太懦弱,只能说藤的不断追求使得自己更加强大。热带雨林的气候可以说是常年湿润,这本并不适合藤的生长。为了追求阳光的滋养,藤不得不依附于大树之上,但是,他有着追求卓越之心,他不断向上攀援,直至得到阳光的眷顾。而树却仗着自己的根深蒂固,而缺少了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因而最终被藤夺取了阳光的滋养渐渐死去。

同样的生存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即使再卑微再渺小的人也应当有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理想。只有当你拥有了坚定的目标,你才能拥有不断攀援的动力。哪怕你强大如树,如果缺少了勇往直前始终如一的理想,只会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最终一生碌碌无为。这样,强大如树的人也会被身边原本卑微渺小的“藤”所打败,因为人家正不断追求理想以求达到最终目标。

可是,我同样认为,若我们仅仅追求目标,却也可能忽视了过程中的诸多美好,而无法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完整。

相比于实现目标,或许努力实现目标背后的精神力量更需铭记。就比如我们关注金牌,更应该关注金牌背后运动健儿的拼搏与付出。不久前中国女足获得冠军。但她们的辛苦我们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与过程之中的拼搏相比,金牌早已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明知前方荆棘遍布,依旧初心不改;即使未能取得冠军,依旧永不言弃。这种精神力量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冠军本身。

不唯目标重过程,懂得感受过程中的美好,人生才是一幕喜剧。

人生重要的就是过程,希望我们晚年人生回眸时,只为没做的事情后悔,不为做过的事情后悔。希望我们的人生不仅仅为实现各种目标,而疲于奔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人生当中宝贵的财富。因为结果是留给别人评价的,而过程是留给自己独享的。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从过去未能取得申奥资格,到成功举办奥运会深受各国赞扬;从渴望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到现在金牌不计其数。中国不再是以前的中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当今的中国国力增强,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揪心奥运会上得到金牌的数量,我们更应该享受参与的过程,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风范。

而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既要树立长远目标,努力拼搏,不给青春留遗憾;也要有魄力做到不执着于目标,感受成长中的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关于目标与方向的讨论,意思是人应该有一定的目标,有一定的人生追求,或是有梦想有理想,否则就可能因没有目标方向而误入歧途。这一层肯定了目标的积极意义。第二层把“一切皆有目标”认定为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过分关注目标,人生就会变得功利化,过分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人生过程中的美好。这是对唯目标论观点的否定。因此,这一层想表达的观点主要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最根本的幸福是一切皆过程”。

对此,写作过程中应当对目标与过程进行思辨性讨论。首先可以肯定目标的重要性:天道酬勤,只要全心付出,有时候结果就不会令你失望,因此目标对于人生成长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某些“唯目标论”的极端行为展开批判,并指出过程也同样重要:但我们决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比如学习中直接给你一百分,而不需你学习,这个一百分有意义吗?此外,当我们一心想达到某个目标时,反而有可能因为承受太多压力而失利。所以,放下包袱,享受过程,有时候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立意:

1. 目标明确容易成就人生。

2. 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3. 享受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