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赵萝蕤:丈夫自杀后精神分裂,晚年登上《纽约时报》头版_燕京大学_西语_父亲

1912年,赵萝蕤出生在苏州,浙江德清人。父亲是上世纪我国基督教杰出的神学教育家、基督教作家、诗人赵紫宸,对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神学家。女儿出生时,他是东吴大学的教授兼教务长。她在苏州古城渡过了自己的童年,父母很重视对她的培养,7岁便开始学习英语和钢琴,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不过,父亲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很深的学者,担心教会学校不注重对学生中文的培养,所以亲自教赵萝蕤中文,让她学习中国文化。在父亲的教导下,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语文素养很高。

1926年,由于父亲当上了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院长,一家人从苏州搬到了北平生活。虽然赵萝蕤才14岁,但她多次跳级,考上了燕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毫无疑问,她很聪明。第二年,她直升燕京大学的中文系,周作人、谢冰心等人都曾当过她的老师。后来,美国老师建议她改学外国文学,因为既然爱文学,就应该扩大眼界,中西方的文学都要了解。赵萝蕤回家和父亲商量了此事,征得了父亲的同意,改学外国文学,自修中国文学。这一决定,为她后来的事业埋下了伏笔。

1932年,赵萝蕤大学毕业了。父亲觉得女儿年纪太小了,不适合这么早出来就业,让她试着考考隔壁的清华大学。没想到她还真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期间还学会了德语,另外她还会法语,显然她是一位才女。大三时,赵萝蕤应戴望舒的邀请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作品《荒原》,她将一首晦涩难懂的诗作,表达得恰如其分,令人拍案叫绝,成了经典。《荒原》译本的发行,使得赵萝蕤一夜成名,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个20出头的姑娘中西文化功底如此深,但确实是她翻译的。

展开全文

1935年,赵萝蕤从清华大学毕业,在西语系当助教。1936年,她和同样酷爱古文学、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陈梦家结婚了。婚后,两人生活很幸福,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七七事变”后,二人几经辗转,来到昆明,陈梦家在西南联大教书。由于该学校规定夫妻俩不能在同一所大学任教,所以赵萝蕤牺牲了自己,当起了家庭妇女,仍然坚持学习文学。1939年,她在云南大学任教,曾翻译了西洛内反法西斯小说《死了的山村》。1944年,丈夫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古文字学的机会,她跟着丈夫去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学习,先后获得了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有了一些成就。1948年前后,夫妇俩先后回国,她在燕大西语系任教,兼任系主任。

1952年,赵萝蕤被调到北大西语系工作。1957年,陈梦家被打成右派,1966年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了。爱人的离去,对她影响非常大,精神出现分裂,还住进了医院。四害被除后,她的病情有了好转,继续担任博导。她长期研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勃朗特姊妹与美国文学家詹姆斯、惠特曼,翻译了他们很多作品,同杨周翰等人主编《欧洲文学史》。另外,赵萝蕤花了12年的时间,翻译且带有大量注释的惠特曼的《草叶集》,1991年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震惊了国内外的学术界。当时,《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此事,评价赵萝蕤说:“赵萝蕤女士一位中国学者,竟然能如此执着的移译美国这位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令我们非常惊讶!”

1998年元旦,著名翻译家赵萝蕤女士病逝,享年86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