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悲剧_红玉_宝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展开全文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在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用“捆柴”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

B.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故汉语“阖第光临”的“第”很少人说清楚包括何人。

C.中国人之所以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是因为自己的势力发生变化了,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

D.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有血缘或地缘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特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偏重。

B.《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C.费孝通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D.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

A.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B.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探春主奴分明,毅然拒绝。

C.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推让,贾母解释道,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D.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人搀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等在旁围绕,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4.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5.“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儿子穿着,服丧三年;缌麻最轻,由较远的亲属穿着,服期三月。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五服”制度是怎样体现“差序格局”的?

(二)现代文阅读ll(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玉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

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跟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作什么事?”凤姐打谅了一打谅,见他生的干净俏丽,说话知趣,因笑道:“我的丫头今儿没跟进我来。我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说的齐全不齐全?”红玉笑道:“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若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凤姐笑道:“你是那位小姐房里的?我使你出去,他回来找你,我好替你说的。”红玉道:“我是宝二爷房里的。”凤姐听了笑道:“嗳哟!你原来是宝玉房里的,怪道呢。也罢了,等他问,我替你说……”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6.下列对选文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这里的“杨妃”指薛宝钗,因杨玉环素以丰腴著称,而宝钗生得肌肤丰泽,故以“杨妃”代之。

B.对“宝钗扑蝶”的正面描写虽只有十余字,却写出了宝钗天真烂漫的小儿女情态,是宝钗内心世界与自由天性的自然流露,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

C.宝钗把无意中听到的“还帕传情”定位为“奸淫狗盗”,说明宝钗在“冷香丸”的压制下,早已成为一个绝情绝爱、没有七情六欲的封建思想卫道士。

D.红玉其人,连宝玉自己都不熟知,凤姐也毫无印象,宝钗竟能从“语音”听出,可见她对宝玉身边人特别关注,而关注其身边人,正是关注他本人。

7.《红楼梦》中不同节日的场景描述,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作者的深意。下列对《红楼梦》中节日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芒种节有祭饯花神的习俗。选文借芒种节引出了宝钗扑蝶和偷听的情节。红玉和黛玉的性格借他人直接点出,宝钗性格则需要借助其动作、心理、语言体会。

B.英莲被拐、元妃归省、通灵宝玉丢失宝玉变傻等事件都发生在元宵期间。“元宵”即“圆消”,在一次次元宵节中可体会作者描绘热闹繁华节日背后的真实用意。

C.中秋节是象征团圆的节日。但第七十五至第七十六回的中秋节,因大观园刚刚经历了一次大抄检,气氛冷清。曹雪芹用欢乐的中秋图景来反衬大观园人们的悲凉心情。

D.元春的端午节赐礼,用意深远。元春赐给宝玉和黛玉的节礼相同,借此表达她代表贵妃娘娘对弟弟贾宝玉婚事的明确指向:林黛玉作为兄弟媳妇是最佳人选。

8.宝钗听到红玉和坠儿谈论一段“情事”,请结合原著相关情节,简述这段“情事”的来龙去脉。

9.对宝钗使用“金蝉脱壳”计一事,早期点评家说宝钗“卸罪于黛玉也,虽云急解,实有成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 / 权知礼部贡举 / 会大雪苦寒 / 士坐庭中 / 噤未能言 / 轼宽其禁约 / 使得尽技 / 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 且持暧昧单词 / 诬以为罪 / 轼尽奏逐之 /

B. 三年 / 权知礼部贡举 / 会大雪苦寒 / 士坐庭中噤 / 未能言轼 / 宽其禁约 / 使得尽技 / 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 且持暧昧单词 / 诬以为罪 / 轼尽奏逐之 /

C. 三年 / 权知礼部贡举 / 会大雪苦寒 / 士坐庭中噤 / 未能言轼 / 宽其禁约 / 使得尽技巡辅内侍 / 每摧辱举子 / 且持暧昧单词 / 诬以为罪 / 轼尽奏逐之 /

D.三年 / 权知礼部贡举 / 会大雪苦寒 / 士坐庭中 / 噤未能言 / 轼宽其禁约 / 使得尽技巡辅内侍 / 每摧辱举子 / 且持暧昧单词 / 诬以为罪 / 轼尽奏逐之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二)古诗词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③薰弦:相传为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

B.作者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

C.颈联由“今世”写到“昔时”,突出后人感念尉佗,并饱含历史沧桑感。

D.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在怀古,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而抒己怀。

15.诗人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请结合全诗概括尉佗的功绩。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谏太宗十思疏 》 中 , 魏征以三个 “ 不 ” 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 , ▲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

(2) 《 孟子 》 一则中 , 孟子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 知言 ”, 偏颇的言语知道片面所在 , 过分的言语知道沉陷所在 ,“ ▲ , ▲ 。”

(3)古人常用鸥鸟 、 渔夫表隐居之意 , 黄庭坚 《 登快阁 》 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 , 相关语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载体是传统文化。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而曹雪芹却相异于横向意义上西方的悲剧意识载体,着力从纵向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不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和”为文艺思想的喜剧结局规律及表现方式,在沉沉的哭泣中控诉男尊女卑文化的种种罪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意识和男权至上原则禁锢的恰恰是女性的自由,而用来禁锢女性自由的正是在落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封建制度。在这些“吃人的制度”中,男权主义制度是“吃人的制度”的主体。这样一来,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就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强幕后黑手。当男尊女卑的文化基因和男权至上的制度形式契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制度文化。在《红楼梦》中,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不仅贵族小姐不是因为性格而“香消玉殒”,就连女奴丫鬟们也不是因为性格才导致“红颜薄命”。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B.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C.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D.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D.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B.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C.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还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D.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于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楼,是我国古代建筑形式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就曾建造了高大的十二楼,秦建造了齐云楼,汉武帝建造了井干楼,都非常高大。几千年来高楼巨构不知凡几。《说文解字》上解释说“楼,重屋也”,就是说重叠起来的房屋。《尔雅》上解释说“狭而修曲曰楼”,意思是楼的平面有曲折长短不同的变化。《释名》上解释说“牖户洞开,凄凄然也”。意思是楼的门窗开闭豁大通畅。古人每以“琼楼玉宇”来形容建筑物之华丽,可见楼不仅是高大修曲,而且也装饰华丽。

作为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 ① ,有城楼、角楼、观楼、钟楼、鼓楼等。 ② ,如观楼登临眺望,钟楼鼓楼报时,角楼报警等。而城楼的用途除了显示财富和权势,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且城楼 ③ ,如箭塔和炮塔,这些塔就是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20.结合所给材料的信息,给“楼”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2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l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错误。原文“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可知每个人的身份是不同的,并且如果有等级的分别,也是有规定的,可知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同表述错误。故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错误。原文“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知我国是“自我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故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BD均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

C.体现的是待客之礼。故选C。

4.①等级意识淡化。原因: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

②“弱关系”得到发展。原因:网络社会下人际关系超时空的特点扩大了交际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可知,传统的差序格局等级意识强烈,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这种等级意识逐渐被淡化。

根据原文“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可知,弱关系”得到发展,原因在于网络社会下人际关系超时空的特点扩大了交际范围。

5.①“五服”制度通过不同的丧服和服丧时间体现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②这种关系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死者为中心,类似向外推的水波纹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可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的,因 此 “ 五服 ” 制度根据丧服不同和服丧时间体现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关系 。

根据原文“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可知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类似水波纹一般。因此“五服”制度依据这种关系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死者为中心,来决定谁来丧服和服丧时间,这是一种类似向外推的水波纹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ll

6.C

解析:“早已成为一个绝情绝爱、没有七情六欲的封建思想卫道士”错,薛宝钗觉得男女手帕私下传情极不光彩,只是受书香世家正规教育的影响,她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7.D

解析:“元春赐给宝玉和黛玉的节礼相同”错,应该是元春赐给宝玉和宝钗的节礼相同。“林黛玉作为兄弟媳妇是最佳人选”中的“林黛玉”也相应改为“薛宝钗”。

8.答案:红玉和贾芸在宝玉院前相见后,互存好感。红玉不小心把手帕丢了,被贾芸拾了去。贾芸把自己的帕子说成是拾的,让坠儿交给红玉,并嘱说“你若得了她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坠儿还帕,并按嘱索谢礼,红玉嘴上虽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但实际上却又把自己的一方手帕给了她。二人传帕定情。一来二去,红、芸二人的恋情有了发展。

9.答案:(示例一)同意。①薛宝钗如果想找个替罪羊洗清自己,完全可以喊其他人,但她本能地选择林黛玉。薛宝钗对大观园的亲疏分得很清楚:贾宝玉是她心爱的表弟,迎、探、惜是她的表姐妹,而林黛玉不仅跟她无任何亲戚关系,还是与她争夺贾宝玉的最强有力对手。②薛宝钗还故意把林黛玉偷听滴翠亭谈话一事一步一步坐实。薛宝钗的金蝉脱壳虽然是为了洗白自己,但她为一己私利,恶意编造林姑娘戏水,以嫁祸于人。

(示例二)不同意。薛宝钗对此事件的处理确有失当之处,但以此就论定薛宝钗成心嫁祸,有意为之,未免夸大其词。宝钗可能是一时慌张,找不到适当的借口而已。①宝钗之所以随口叫出黛玉来,只是因为她当时本是为找黛玉而来的,所以慌张之中,第一反应就是黛玉,自然就叫出黛玉的名字来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近因效应。②她的急中生智对象,只能是黛玉,别人不合理。因芒种节,其他人都在园子里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如果她喊的其他人,红玉和坠儿只要过去看见这些人就能明白她撒谎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12 ABC

13.(1)又减价出售平常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二)古诗词阅读

【答案】

14.B

15.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②他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稳定;③他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错误,本诗描写的主人公是尉佗,应该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功绩。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鹿未穷”指征战不休,“自乘黄屋”指自己称帝。在征战不休时自己前往岭南称帝,表现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先行南海尉事,后接受诏封。“南来作尉”指行南海尉事。“北向称臣”指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表现尉佗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安定。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薰弦”指《南风歌》,取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之意,即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用虞舜《南风歌》的典故来表明尉佗体恤百姓,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2)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7.答案:D

解析:“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呼应“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表明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排除A、C两项。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奥尼尔的当代悲剧,都属于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而四者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才形成的“演进路径”,一般先有内容,再形成路径,因此“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的表述逻辑才恰切。排除B项。

18.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最强幕后黑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对女子命运强大而深沉的戕害。A.“红袖”,用了借代手法,指代的是女子;B.“玉鉴”,以美玉、镜子比喻湖水,生动的写出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之美;C.用了“拟物”手法;D.“暖云慵堕”,用了拟人手法。

19.答案:C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搭配不当。“无论……或者……”搭配不当,应为“无论……还是……”。②语序不当。“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语序不当,应由表及里,改为“都属于‘薄命司’之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③成分残缺。“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中“相异”后缺介词“于”。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答案:楼是一种高大修曲,装饰华丽,可登临、报时、报警、抵御外敌的建筑形式。

21.答案:①楼的形式千姿百态 ②各形式有各自的作用 ③在城门上也设有塔楼

四、写作

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一等上

54~60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等下48~53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二等卷

二等上42~47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二等下36~41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三等卷

三等上30~35

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三等下24~29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和提示语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等卷

0~23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提示语要求,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自己对“直”和“曲”这二者的理解行文,明确二者的价值、意义,就视为符合题意,赋分不低于36分。

2.全文平均用力、缺少中心,或空洞谈“直”和“曲”,原则上不超过40分;如果“直”和“曲” 只写其一,最高不超过 36 分。

3.全文偷换概念,偏离对“直”和“曲”二者的认识、理解,最高不超过29分。

4.全文完全脱离材料及主题,最高不超过23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应用性文体格式错误的,扣2分。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