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竞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它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小说着重叙述了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这样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摘编自齐裕焜《<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材料二:
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共塑造了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相互衬托,互相辉映,共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演绎着家族兴亡与宝黛情缘两条交叉主线上的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制,兼及君王权贵和市井细民,所涉范围极广,共塑造出四五百个人物形象,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形象。
展开全文
塑造人物形象有多种方法,但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高潮事件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而处在矛盾斗争中的人,情绪波动最大,言行最激烈,因此最容易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人物在小事件中的表现一般都差不多,但处在矛盾斗争的时候,则会尽显自己的本性。例如,宝玉挨打后,宝玉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以此定型宝玉的“犟”;黛玉对宝玉毫不掩饰真情,以此定型黛玉的“真”;宝钗对宝玉有情却又刻意隐藏起来,以此定型宝钗的“稳”。再如在祭宗祠开夜宴中,小说刻意写了贾珍对皇家恩赏及乌进孝进租的态度,以此定型贾珍的“伪”;贾母对安享天伦的重视,以此定型贾母的“逸”。
质言之,《红楼梦》的高潮事件应具备人物形象的定型性这一特点,且应服务于小说主旨。这既是裁夺诸多事件是否为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处理高潮事件时,技法高低的又一标准。
(摘编自张明明《<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叙事节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写法,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曹雪芹认为“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要优于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创作出来的作品。
C.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特色以及独有的途径。
D.《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创造了一种能使作品婉约含蓄的诗的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与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即贾府的盛衰相关,不可分割。
B.材料一从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化形象、创造诗的意境等方面论述《红楼梦》独特的叙事风格。
C.材料二举定型宝玉的“犟”等例子论证《红楼梦》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
D.《红楼梦》使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了雅文学的品位,成为小说史上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奇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红楼梦》采取了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宝玉挨打后,宝玉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黛玉对宝玉毫不掩饰真情,以此定型黛玉的“真”。
B.《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展贾府恩宠正隆,下一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现宝黛爱情最美时刻。
C.《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制,人物主要为君工权贵和市井细民,所涉范围极广,人物形象众多。
D.《红楼梦》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红楼梦》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
C.“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D.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泰山樵夫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情感有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
B.文中划波浪线的“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
C.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内心世界。
D.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着坚持。
8.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6分)
9.《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闳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有删改)
【注】①锄櫌(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櫌,碎土平田用的农具。白梃,白木棒。②阖(hé):关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C.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D.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成卒,却所向无敌。
B.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
C.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D.秦朝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三代君王昏惑不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4分)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4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风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①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①底用:何须,哪用得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踏清秋”三字将牛郎织女相会之缠绵带过,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出环境的沉寂。
B.首句以“云步”“小凤钩”写出了织女步履轻盈,纤足娇小,表现出了织女的美。
C.词人不说人窥月,而说月窥窗,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幻和人间平凡的对比。
D.本词中的“悠悠”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迢迢”均含距离遥远之意。
16.本词写七夕,一改传统观念,别有新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自我夸耀的后果,是对自视太高的人的一种警醒。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 ① 。
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观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 ② 、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座无虚席,不少人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呜——呜——”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 ③ 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加点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他人在心不在。
D.我们这里正缺人。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可以是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一切生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形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甜点、糖果等甜食能带给人们愉悦感,但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龋齿、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但不少人误认为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就是添加糖, ① ,甚至“戒主食”,这是错误的。主食、蔬果中的糖分在体内分解成可直接利用的葡萄糖,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不吃主食易造成糖类摄入不足,脂肪、蛋白质正常代谢有影响,甚至严重时引起酮症酸中毒或肌肉组织衰减的发生。因大脑几乎只利用葡萄糖供能,糖类摄入不足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情绪。
减糖,② ,而是添加糖,即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除了提供能量、调味外,其营养价值极低。正确减糖,首先要辨别食物是否含有添加糖,并明确其含量。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白砂糖、蔗糖、果糖、糊精、麦芽糖等,就意味着额外添加了糖。其次,添加糖在配料表中的位置越靠前, ③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添加糖主要来源于零食和饮料,应少吃高糖类包装食品,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责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独有的途径”错,原文材料二说“塑造人物形象有多种方法,但通过高湖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没有说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独有的途径,选项于文无据)
2.D(“小说”“小说史”“整个文学史”错,原文材料一是“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应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选项扩大范围)
3.B(A 是通过高潮事件定型人物性格。B 体现爱情与家族双线连接交织。C 是对《红楼梦》总体内容的介绍。D 是《红楼梦》的内容及带给人的体悟)
4.①首先,指出《红楼梦》的六大高潮事件及其意义。②接着,指出《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情况。③然后,举例说明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④最后,指出《红楼梦》的高潮事件应具备的特点及其作用。(每点1分)
5.①叙事风格上,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②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③叙事节奏上,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答对1点1分,3点4分)
6.D(“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7.D(“互为衬托”“形成鲜明对比”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8.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崩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2分)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4分)
9.①小说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哦,香雪》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仲尼之将丧》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②通过人物内心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抒情性(可在文中摘录举例)。③环境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如《哦,香雪》中对铁轨的描写,《仲尼之将丧》对屋外云、山的描写。(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D(译: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根据语境,“藉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不能分开,故可以排除A、B ;“庸主之才”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才”,二者不能分开,可以排除C)
11.D(“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错误。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应该为“公、侯、伯、子、男”)
12.C(原文“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13.(1)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用要挟的方式跟诸侯做交易。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句意2分“信”“要市于外”各1分)
(2)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句意2分,“察”“去就”各1分)
14.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②秦二世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③子婴不才,孤立无亲,无人辅佐。④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任答3点给满分)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用要挟的方式跟诸侯做交易。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秦缪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养弱小,扶助疲敝,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15.C(“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幻和人间平凡的对比”说法错误。写月窥窗,是词人移情于月,最后两句写词人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体现出一种旷达自适之乐)
16.①本词写人们在七夕时不必乞巧,也不必可怜牛郎织女双星的“稀相见”,不落窠白;②词人强调应摒除杂念,把握当下,抒发了其超凡脱俗的旷达自适之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18.①不胫而走 ②井然有序 ③喜闻乐见
19.B(“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中加点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A “人”是指别人他人,C “人”是指“身体”,D “人”指人手)
20.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各种文化形式比作生长在大地深处的花朵,生动形象地突出扎根田野村庄获得内生动力的乡村文化形式的丰富多彩、繁盛兴旺;而改句表述则较为直白。②原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调了乡村文化形式的多种多样;而改句节奏感不强,未能起到强调效果。原句运用短句,句式活泼,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相对改句,原句更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开始减少摄入主食 ②减的不是主食中的糖分 ③表示其含量越高(每点2分)
22.不吃主食易造成糖类摄入不足,影响脂肪、蛋白质正常代谢,严重时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或肌肉组织衰减。(“脂肪、蛋白质正常代谢有影响”“甚至严重时”“引起酮症酸中毒或肌肉组织衰减的发生”三处,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三处给3分;语言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一直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他的思维固化。而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囿于自己的思维固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对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认识到事物不分绝对好坏,而看如何利用。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有害之物,或许能化有害为有利,化弊为利。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这种经验来源于农民种植庄稼的体会。而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
写作时,要注意“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等提示语,应从“种植之理”说起、说清,再适当结合生活与社会,关联延伸到“生活之理”。对于改变思维定式这一主题,小可谈学习心得、待人接物,比如我们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能仅仅看到竞争,还应看到我们在竞争中获得进步的特殊之处。因此,我们身处这个多元时代和社会,要看到人、物、事之间关系的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此外我们还应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从大处讲,可以评议社会现象,比如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手机的利弊、互联网的是非乃至发展核武器的对错,还可以谈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比如对待自然界的“敌人”,甚至抗疫经验、治国理念,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对此,可指出我们应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并注意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并时刻注意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
立意:
1.学点辩证法,莫搞“一刀切”
2.扎根实际之壤,结出丰硕之果。
3.摆脱思维定式的桎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