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会变好的,在国家具有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下。
影片以97年韩国经济危机为背景,讲述了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一次不平等谈判,这次谈判使得韩国在今后的数年中开始彻底的依赖大企业和大财阀。《国家破产之日》以此为背景,旨在揭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以个人的观察视角代入,影片重人物塑造,而少社会环境展现,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环境大多依靠口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影片缺乏些许信服力。
但本片展现的危机下的个人抉择,是极其到位的,把国家—社会—个人的串联清晰明了的描绘了出来,当阉割的国家经济被左右操控,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反而体现出了不受控制的自主性,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在其个人意志的影响下展开了对国家的拯救,强调了人的作用,和国家与个人之间的链接,生动形象的表明了一种观点,即,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双方互相负责,互相扶持前进。
《国家破产之日》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批判性思想,在片中,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人民反而失去了知晓政府事务的权利,没有话语权力的中低层无法得到确切的消息,而只是靠某些嗅觉敏感的金融从业人士来发现危机,这些人以个人的判断来印证危机的来临,并且以此获益,所以,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缄默不语的韩国政府会面临更加严重的信任危机,这部影片实际上还在映射着当今的韩国政府。
展开全文
近年来,韩国政府领导人多半都遭遇了牢狱之灾,基本无一幸免,并且留下了一个弥留已久的固化管理体制,从军政府开始,到现在,这始终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体制问题,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他们不敢放任人民得到知情权,在表面上以避免混乱和维护社会秩序为借口,实际上则背地里与财团勾结。电影本质上要揭露的是资本主义政体的缺陷性,以及对韩国政府领导层的一种批判,他们依托大财团的实力来夯实自己的领导人地位,把国家命运当做权力游戏的赌注,到头来获益的只有韩国的那些大的财团,国民的利益却全被夺取。
当危机来临之际,政府更应做出相应的指引,帮助他们的国民去做出应有的判断,与国民同舟共济,而不是依赖少数地处高位的精英人士去决定一个国家的进程,去决定所有国民的命运,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处于底层和权利话语边缘的群体,又怎能称之为国民?他们没有管理的资格,甚至没有知晓的资格,久而久之,便会导致最终的信任危机,不仅是国民对国家的信任崩塌,还有其他国家对于韩国的信任触底,正如前文所言,这是一个弥留已久的韩国体制,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国家破产之日》浓墨重彩的强调了韩诗贤这一女性角色,将她面对危机时的从容、冷静与其他男性领导者的窘迫和不安形成了鲜明对比,导演用角色对待危机的不同的态度来彰显由性别差异导致的处事手段,体现了对职场女性的褒赞,和女性的细致以及她们对危机的敏感嗅觉,这是女性自身特点带来的工作中的优势,因此可以说,《国家破产之日》并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国家危机的影片,它还是一部指引女性的职场电影,但针对于此,电影的表现手段有些许刻意,片中男性被有意的低智化处理,或是置于阴谋之中,导演如此设计人物的目的可能是意图以此来消除刻板的职场性别印象。
另一层含义或许是,讽刺某些位居高层的男性,没有相应的能力和责任意识,而是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或是导演认为,经济危机正是由于这些不作为或是以此谋求自身利益的高层人士而愈演愈烈的,总的来说,这种人物的塑造模式,成功的抓住了女性受众,并有效地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隐性地位,但是这种意图实在过于明显,且呈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性别对立。
《国家破产之日》采取精英化的角色煽情处理,但在表面上是反对精英化的领导者滥用权力,而女主的加入又为精英角色融入了赞扬,在对精英角色的评判上并没有采取简单二元结构,而是有好有坏的进行呈现,但这种非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影片无法用单纯的折衷思想来进行对精英化的态度表达,这也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莫名的矛盾,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这虽然可以有效地避免非坏即好甚至于中性的二元表达,但是在电影中这样出现,会加大信息量,导致一定程度的信息模糊,也影响到了电影表达效果。而更多的要依靠受众自身的判断,这与影片整体的商业片模式并不相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格局的混乱,显得循规蹈矩又渴望突破模式,但最终只是一个被遏制在模式内的幼小萌芽。
回归电影本体,《国家破产之日》的整体影像色调较为低沉,迎合了经济危机的苦状,并且采取了回忆式的光影展现,也因此刻意的把画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大量的摄制了室内画面,并且采用了自然光源,这也使得室内的画面会显得灰暗,无光。营造了一种破落,悲伤的影片基调。
end
一影一话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
终南影话电影小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