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时任合川县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匆忙跑去广福村,他揣着心底谜团敲响了当地一户姓蒋人家的家门,开门的中年男正是自己以前的学生蒋启鹏。
阔别多年,王爵英已叫不出对方全名,只依稀记得他姓蒋,跟自己手里那份喜报上的功臣是同一个姓。
“你哥哥是不是叫蒋诚?”他急得忘了寒暄,瞧蒋启鹏应声点了点头,王爵英立马把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递到他手里。
接过泛黄的喜报,蒋启鹏双手忽然有些颤抖,眼见正面写着:
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我晓得哥哥他打过仗,是抗美援朝那会,可没听他提过啥子‘一等功’,是不是搞错咯?”
蒋启鹏话声带着地道的川东口音,他翻到喜报背面,看籍贯栏中标注“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备考一栏则写着“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脸色更惊讶了。
展开全文
原来这份喜报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在1953年联合发出,当初一直找不到得主,已沉在浩如烟海的档案里足足36年。
1988这年,王爵英修撰《合川县志》时偶然翻出这张喜报,想来那时候的合川县不光有隆兴乡,也有兴隆乡,会不会因这一字之差误送了地方?
为了印证心中困惑,王爵英打算挨家挨户地询问,可隆兴乡里姓蒋的人,他也只记得这么一个学生。
好在这趟没有白跑,隔天与相关单位核实查证,才终于替这多年“无家可归”的喜报找到了原主。紧接着,一个尘封36年的传奇故事也重见天日——正是英雄老矣,而青史长存。
在广福村蚕桑站,王爵英寻到蒋诚时,绝不曾想过,眼前这个穿着皱巴巴的军绿装的六旬老人,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蒋老,竟是曾经浴血奋战的国家一等功臣。
“是有过那么回事,你不说我都想不起了。”
老人在当地蚕桑站埋头苦干了二十余年,至今仍是个临时工。被问及往事,他也舍不得放下手里的蚕桑活,边做边答,看得出他是个勤恳寡言的人。
如果不是那份喜报呈到身前,或许他永远不会对人透露过往殊荣。
如今又过去数十个年头,再见昔日英雄老兵之际,岁月已消磨了他曾身为战士的英气与挺拔,唯独战争留在蒋老右腹下一道伤疤经得住年深月久。
摸着那条6厘米左右的伤疤,年过九旬的蒋老眼里涌动着异彩,这是他抗美援朝当年最生动的痕迹,也记录着曾在上甘岭背水一战的辉煌。
蒋诚出生于1928年,自幼饱尝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之苦,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不喜欢打仗,但也不怕打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年战争创伤,国家还是一片百废待兴,贫农遍布大江南北。
而蒋诚的家境也很贫寒,家里只有两亩土地、两间佃房和一头牛,这些个家当根本无法盘活全家七口人,生计问题成了困扰父母的头等难事。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在1949年12月的寒冬里,在解放成都的轰隆炮声中,21岁的蒋诚加入了“解放军”。
“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加入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说到这儿,蒋诚颤微的话音逐渐激动起来,他拨开了老伴的搀扶,一边用拐杖使劲杵地,一边在嘴里蠕动着重庆方言,反复嘟囔。
也许正是这番“解放全中国”的念头,成了他后来不惧敌火的最大鼓舞。
蒋诚入伍短短数月,就从部队脱颖而出,当上了机炮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四个月,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紧接着就从长甸镇河口村入朝参战。
他与战友并肩同行,背着厚重的军囊,扬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行兵万里,跨过了鸭绿江,整齐地赶赴前线。
在朝鲜战场奋战百日余后,年纪轻轻的蒋诚就火速晋升为机炮连副班长。
尚存的士兵档案记录着:蒋诚同志参与援朝战争未满一年,在一九五二年六月,于朝鲜金城该地,经张云介绍入党。
60多年后,时过境迁,蒋诚曾经远抵异国的战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戎马倥偬,才能在短期内收获如此成果,关于这些谜题,如今再也找不到他的战友来分享当初的故事。
而他本人年事已高,更已无法清楚地讲述入朝参战后的具体情况,但战史却详实记录了蒋诚以及他所在部队经历的连天烽火。
在我国的《志愿军战史》中这样写着:1951年4月至该年11月,蒋诚同志所属的十二军参与金城防御作战等战斗共四百多次,期间重创土耳其旅。
“援朝那时候,我们不停地打,从早打到晚,就是要消灭全部敌人!”
从蒋老依稀可辨的话声听得出,在他脑海里的朝鲜战场,“消灭全部敌人”就是最主要记忆。
1952年10月,也是抗美援朝整整两年后,蒋诚迎来了他此生最艰难的一场战斗——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中外的持久大战中,他荣获了我国一等功的军人荣誉。
“我们小时候经常爱问爸爸打仗的事,他每次都是唉声叹气,敷衍我们几句就低头不说话了。”
在蒋诚的三儿子蒋明辉的回忆中,父亲从不主动跟他们说起那场战争,直到近几年他有些神智不清的时候,才能从父亲含糊的话里听到“打敌人”、“打敌机”等等只言片语。
虽然没有亲眼看过,但从老人慈祥的笑颜里,还是能体会他歼敌成功时的喜悦。
1952年11月,在上甘岭负责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两周内的血战中折损了近六千人,蒋诚所在的12军就是在紧要关头冲上火线,开始投入上甘岭战役。
当年抗美援朝的战史清楚记载,1952年11月8日这天,蒋诚所在的92团抵达上甘岭,上级立即下达反击命令,当时等待他们的除了3天的作战准备时间,就是那之后的沙场血战。
上甘岭袭来敌军的枪林弹雨,537.7高地已陷入釜底游鱼的处境当中,一连经过四个昼夜的不懈鏖战后,部队仅剩二十余人退守七号坑道。
并且接下来的11天更是断水断粮,军用物资匮乏,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蒋诚所在的92团,就奉命于此危难之间,毅然站上了朝鲜战场中最硝烟弥漫的火线。
也就是在这场关乎整个朝鲜战局走向的激烈战斗中,蒋诚不惧敌火,以手持机枪击落了一架敌机,居功至伟。
“一架敌机飞来轰炸我们,我不得怕它,朝它一头一尾使劲开火就是了……”
白发苍颜的蒋诚本已经口齿不清,但说到击落那架敌机时的场面,他却表达得格外清楚。
根据他的回忆,那时候突然遭遇敌机袭击轰炸,作为机枪手,蒋诚在战友们都在急忙寻找障碍物藏匿的时候,却独自扛着机枪,跳入了一处深坑。
“我那会站在沟底,把机枪架在上头,就鼓劲朝它打,不停地开枪再开枪。”老人颤抖的双手不停比划,那一刻他的双眸不再浑浊,涌动着光芒。
而更为震撼人心的,则是他立功受奖的内容:1952年11月,蒋诚在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作战,该同志发挥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不惧艰难险阻,誓死坚守537.7高地,带在严密敌炮的封锁下,击毁敌机一架。
此外,这份立功受奖的说明里,还记录着一项惊世骇俗的辉煌战绩:蒋诚同志以重机枪击毁敌重机1挺,歼敌400余名,有效压制了敌方火力点,封堵了敌军抵进道路……
纵使遥隔近七十年,从这份堪称奇迹的字里行间里,仍能感受到弥漫在那场战役的灼热气息。
“虽然他是我亲哥,但我真没想到他居然还有这样厉害的表现,如果没有亲眼看到那些档案还有记录,我确实不敢相信。”时年80岁的蒋启鹏瞅着旧档案,一时间也百感交集。
而在与敌机对峙的那一刻,蒋诚表现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勇,却也逃不过累累重伤。
“他早先说,肚子都被人家打穿了,他自己把肠子揉进去,还要继续打!”
时隔多年,当蒋诚的老伴陈明秀回忆起丈夫的话语时,脸色仍会忍不住地颤抖。
在蒋诚右腹下,有一道长约6厘米的伤疤,那伤口愈合之后仍然深凹,让人触目惊心。
他的亲人都很难想象,蒋诚在腹部遭受如此重创的险境下,心底究竟怀揣着多少悍勇和坚毅,才能那般奋不顾身、裹伤再战。
此役结束后,蒋诚被国家授予一等功,如是嘉奖:蒋诚同志在战场上身负重伤,不顾个人安危,继续歼敌,仍未下火线,配合步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贡献卓越。
而如今的蒋诚,即使忘却了很多往事,却在垂首摸到自己右腹下的伤疤时,仍会憨实说着:“我打倒的敌人还要多些,更多些……”
1953年12月,蒋诚再升一级,被提拔为营里的机枪连班长,以彰功勋。
朝鲜战事结束后,在朝鲜战场上征战已久的蒋诚也随部回国,离开了朝鲜境地。
从后来的浙江省《江山市志》记载中发现,蒋诚所在的31师,回国后正驻当地。那时各部队全都紧缺营房,同年5月,华东军区便命令大家迅速着手兴建各自的营房。
正在这场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蒋诚再立新功。
他负责铺夯石的工作,起初没有熟练掌握时,一天甚至完不成5平方米的任务。
后来在不辞辛苦地摸索下,他的工作量激增到每日12平方米,这是两倍于常人的作业,但他保质超量的完成,并且任劳任怨地坚持了下来。
是年年末,蒋诚因营建贡献突出,再获三等功,可以说年轻时的蒋诚是一个表现力非比寻常的人物,有着大好前景。
组织当年对蒋诚的综合评价是:党员蒋诚同志是上甘岭战役中的重大功臣,在这次营建任务中,他继承了以往耐苦耐劳的良好精神。工作上进,懂得钻研,责任心强,对得起一个班长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令人赞叹的是,在“立功事迹”一栏,仅记录蒋诚功绩的笔墨就有足足五百多字。然而在建好部队营房的当年,蒋诚的军人生涯也画上了句号,于1955年2月上旬复员返乡。
时隔五年之久,再度回到家乡,蒋诚仅带回了一套便衣、一双鞋袜、一条毛巾和肥皂,以及十余尺布票。这个曾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英雄,走出枪林弹雨后,选择了默默无闻扎根农村,此后也只字不提自己当年的赫赫战功。
“我们就晓得他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场战争,哪又知道他得过一等功嘛?”儿子蒋明辉对父亲早年的经历显然也了解甚少。
在蒋诚回到家乡的近十年时间里,他的履历皆属空白,既没有军人的头衔,也没有工作去向,令很多想要探究蒋老过往的人们都疑惑不解。
“就是当个农民呗,在家干农活!”
妻子陈氏一语道破,当年蒋诚复员返乡后,从没有求助过任何部门,他生于农民,辗转数年后,重新在家乡安心务农。
“爸爸性格好,话很少,沉默起来可以好半天不跟人说话。”在蒋明辉幼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沉默如山,没曾想过他竟是我国一等功臣。
在家务农直到1964年4月,蒋诚终于凭着他拿手的蚕桑养殖手艺,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工作。
而这份蚕桑养殖的临时工,他埋头一做就是整整24年。
从1952至1988的36年的时间里,曾经在上甘岭战役驰骋的国家一等功臣,就以这样最朴素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复员返乡后的几十年间,蒋诚毫不吝啬,他把自己的蚕桑技术带给了邻里乡亲,平时出门传授手艺,甚至可能长达三五天都不回家,这也导致他错过了见前妻临死前的最后一面。
1983年,蒋诚似乎耐不住平庸的日子,又做了一件“响当当”的大事。
“我老汉确实会整事,当年他带头去修路,差点把我压垮。”已年过半百的蒋明辉回忆起那件往事,依然有些“耿耿于怀”。
那是个凛冽的寒冬,当地计划修建隆兴乡的道路,蒋诚仗着在部队时积攒的修建经验,突然搁下蚕桑技术员的活不做了,竟主动请缨,带头修路。
早年间的乡村修路并没有包工程赚钱的概念,牵头人也没有额外的报酬,施工人全是本地村民,所以大家最后都一视同仁,按工分来兑现到手的工钱。
然而修路修到一半,钱见空了。村民们都集体扔下钢钎,重新捡起锄头,跟蒋诚抱怨几句后,就说想回家干农活了。
蒋诚向来很少抽烟,当时却连抽三杆,完了扔下烟头,拍着胸口说:“大家别慌,继续干。这钱的事儿,我想办法去。”
蒋诚平时寡言少语,可只要他开口,那就是一个唾沫一个钉,绝不食言。大家听他这么说,心里也都有了底。
隔了几天,工钱果然就凑齐了,一分也没有少大伙的。如此一来,修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直到最后竣工。
“那修路的工钱是爸爸以个人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
时隔八年后,蒋明辉才真正明白工钱的由来,看着父亲认真却又闪避的神情,蒋明辉沉默了会,讷然问他:“爸,你贷了多少钱?”
“算下来,估计有2400多块……”父亲的回答,像是一块砸在蒋明辉心头的巨石,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北京国有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40多元。
何况当年蒋明辉才23岁,参加工作后,省吃俭用也仅存了一千元。对他来说,2400元无疑就是一笔巨债!
“父债子还!”沉默许久之后,蒋明辉笃定地给了这个回答。
其实那时候,蒋明辉在外有一个恋爱已久的女朋友,彼此正筹划着结婚。
然而面对这番窘况,蒋明辉对女友难以启齿,只好暗下卖掉自己的房子,拿到这卖房的400元钱,他搬进了集体宿舍,最后再四处跟朋友借了些钱,终于偿清了贷款。
借钱的事情还能瞒过,可卖房此等大事,再极力遮掩也只是一时半会。女友发现后,斥声质问蒋明辉,他只能回答:“那我爸爸欠下的债,父债子还,这天经地义的嘛。”
“存款一分不剩,房子也没得了,你还想结婚?我看你是脑壳昏!”
女友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翌日就远赴重庆主城,打工去了。此后,两人冷战僵持了几个月,蒋明辉还是凭借真情,劝回了女友,最终喜结连理。
婚后的小两口只能暂时住到女方家里,有朋友调侃他做的是“倒插门女婿”,蒋明辉每次都憨笑地应付,也不多作解释。
“没啥好大的困难,啥事不能挺过去,父债子还,我从来就不得怨言。”时隔30年,蒋明辉的回答依然如旧。
“爸的话很少,跟我们几兄妹讲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你们要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多年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蒋明辉也有着沉默是金的品格,更继承了父亲踏实勤恳的作风。
再后来,退伍回乡的大儿子蒋仁君也回忆到:
“送我去部队的车站上,爸爸只交代给了我三句话:一是当兵不怕牺牲;二是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三是不准给部队添麻烦。我这些年一直记得清清楚楚,也做得一字不差。”
直至1988年,埋首乡野三十六年的一等功臣蒋诚,终于迎来了两件意料之外的大事。
首先是那份尘封多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因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查阅档案时意外发现,如果不是王爵英校长当初负责修撰《合川县志》,可能蒋老的英勇事迹很难公布于众。
而另一件大事,就随着这份“立功喜报”的重现,蒋诚得到了一份关系自己工作的通知,由合川县政府在同年9月签发。
该《通知》如是写到:抗美援朝时期,蒋诚同志曾在朝鲜战场军功赫赫,回到地方后,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他都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为党工作,从不居功自傲,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经县政府一致决定,蒋诚同志从1988年9月起,提升为蚕桑站正式工人,每月工资80元。
从1952年上甘岭战役立下一等功,到1988年军功重现天日,再到成为蚕桑站正式员工,时间消逝了整整三十六年。
这些年间,蒋诚没向组织透露过自己曾经的功绩殊荣,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意要求,安心当农民,辛勤劳作,甚至不计得失,个人举债修路,造福全村。
也就在成为正式工的这一年里,蒋诚年满60,因早已超越退休年龄,他在该年9月正式退休,享受退休人员待遇。
后来到了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脱贫攻坚,刚好又遇上了油橄榄种植项目,需要流转土地。
当时已年过八旬的蒋老,竟是全村第一个带头将全家的土地流转出去的人。随后他又自告奋勇,给其他村民做起了劝导工作,发挥自身余热。
广福村党支部书记杨元蛟评道:“老爷子这么些年对村里事务一直都很上心,他视村作家,更视国如家,贡献不少。如今他年事已高,可威望却更高,经他劝导的村民,竟然没再发出反对声音,都同意流转土地了。”
此外,他还表示在蒋诚腿脚尚且灵便的那些年里,村里棘手的村民矛盾,但凡有蒋诚出面,多数都能够协调解决,可见他深受村民敬重和爱戴。
“蒋老用一生的勤劳和踏实践行铮铮誓言,我们不会忘记!”当地镇领导在看望蒋老时说道。
相关部门也投入专项资金对蒋诚家的房子进行了翻新改造;此外,区政府还在合川城区给他提供了一套公租房让老英雄安享晚年!
时至今日,蒋老早已年过九旬,身子骨也不复当年,但从他仍然寡言少语的话里不难听出,他在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诠释着作为党员的铮铮誓言。
有人问他:“老爷子,这些年默默无闻当农民,做了24年临时工,后悔过吗?”
“没得啥子后悔的,都是帮人民做事,帮国家做事,干啥不都一样。”
在老伴的搀扶下,蒋诚低声吞吐着他最真挚的回答。对他来说,作为一个老兵,仗是为国家打的,活是帮人民做的,那就是人生最值得光荣之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