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刘邦都杀了哪些功臣)_刘邦_功臣_韩信
本文目录
- 刘邦都杀了哪些功臣
- 刘邦为何杀了韩信反而又后悔了呢
- 刘邦杀死了那么多开国功臣,却不舍杀夏侯婴,他有什么功劳
-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汉朝还能维持这么久
刘邦都杀了哪些功臣
刘邦和朱元璋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杀功臣的皇帝
两人都出生布衣,与他们出生入死并帮助他们打下江上的功臣,在登上皇位之后的刘邦和朱元璋却把这些“兄弟”功臣给杀了?刘邦杀了哪些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无一幸免。
主要功臣:
汉太祖刘邦自起兵至灭项羽,以及后来削平异姓诸侯王,至高帝12年(公元195年),共封功臣143人。最初仅排定18人位次,分别为:、曹参、张骜、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吕后下诏让陈平序定其他功臣名次。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这些功臣呢?
刘邦杀的功臣都有谁?
刘邦杀的功臣: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燕王臧荼后来造反,兵败被杀。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
刘邦杀功臣的原因: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王的地位高于侯。有一个问题,汉初功臣那么多,有哪些人该被封王?难道是仅以军功论?萧何、张良不提,曹参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县,战功仅次于韩信 ,分封时地位低于彭越、英布等人,这是为何?
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
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
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皇帝虽爱猜忌,但异姓诸侯王之外,汉初功臣多以善终。
刘邦为何杀了韩信反而又后悔了呢
谢谢邀请。首先韩信不是刘邦杀的,其次刘邦杀韩信也没有见后悔。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
韩信不是刘邦杀的,而是在刘邦外出平定陈郗叛乱时,被刘邦的老婆吕后杀的。杀的直接原因,则是韩信勾结陈郗准备造反(史记说的,应该不会污蔑韩信)。这种罪放到谁身上也得杀,除非是苻坚这种妇人之仁的主。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吕后杀了韩信后,刘邦回来,也没后悔。史记记载: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可见,刘邦见到韩信死,态度是且喜且怜之。首先是高兴,因为韩信这个隐患终于除掉了,而且是韩信自己谋反,罪有应得,自己不落太大恶名。
当然也有怜,就是可惜,叹息。毕竟韩信跟了自己这么久,而且是天下第一名将,就这么被杀了,有些感慨或者怀恋也正常。但两者比较,当然是江山重要,更何况韩信已经悍然准备动手造反,自取灭亡。所以刘邦只是感慨,并不会因此后悔,反而立刻开始追捕教唆韩信造反的蒯通。
从后来刘邦对蒯通的态度来看,刘邦并非嗜杀之人。连蒯通这种都能无罪释放,因为蒯通只是个谋士,在当时对刘邦已经不足以造成威胁。他杀韩信、杀彭越、杀英布,虽然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在削藩。他要建立刘氏皇朝的万年江山,就要剪除这些异姓诸侯王。三王功劳大,资历深,军事才能强,是非除灭不可的,最多只是杀和软禁的区别。而韩信已经被剥夺了兵权,还要造反,当然非杀不可。做了也就做了,怎么会后悔?
综上,韩信自取灭亡,刘邦不会后悔。
刘邦杀死了那么多开国功臣,却不舍杀夏侯婴,他有什么功劳
夏侯婴,是西汉的功臣,被刘邦封为汝阴侯,夏侯婴是西汉沛县人,从小与刘邦关系密切, 与刘邦是少时的玩伴,一直以来,都是刘邦的亲信和嫡系,是刘邦的忠实追随者而得以保全。而有些功臣由于居功自傲,有异心被诛杀,主要有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韩王韩信、赵相陈豨、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樊哙等。
秦末刘邦起兵反秦后,夏侯婴一路跟随他转战各地,屡立战功。韩信能为大将军,有他的功劳。
在彭城大战中,汉军大败,夏侯婴冒死救下刘邦的儿女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汉军与匈奴白登之战中,夏侯婴助刘邦脱离险境;帮助刘邦收服楚军良将季布。孝惠帝和吕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在下邑的路上救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意思是说“这样可以离我最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格外尊宠。
至汉高祖刘邦起,夏侯婴一直任太仆。直到孝惠帝死去之后,他又以太仆之职侍奉高后。等到高后去世,代王来到京城的时候,夏侯婴入皇宫废了少帝,和大臣们一起拥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夏侯婴仍然担任太仆。四朝元老,可谓功勋卓著。其儿子夏侯灶,封汝阴夷侯;其孙子夏侯赐,封汝阴共侯;其曾孙:夏侯颇,娶汉武帝长姐平阳公主为妻,后与人奴婢通奸自杀,封地被剥夺,其妻平阳公主嫁与大将军卫青。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当然不对了,大错特错,错的离谱。难道作为开国皇帝,就一定要杀功臣吗?完全没有道理,怎么都站不住脚,势必为后人所鄙视、唾骂。
既然是有功之臣,就注定了不能轻易杀之,否则不能服众,失了人心。放眼刘邦的所作所为,猜疑、忌惮是他的本性。待统一天下后,刘邦更是无耻到了极点,妥妥小人得志的表现,为后世开国帝王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从而遗祸了数千年,同时也污染了帝王的道德水准。说句不好听的,刘邦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深刻阐述了什么叫帝王的险恶用心,自私自利。而后世之帝王有模学样,又杀害了多少有功之臣,简直被权力迷瞎了眼啊!
或许,有些人急于洗白,谓之“为了天下,不得不为”,却真是可笑至极。一方面,没有“有功之臣”的辅佐,你刘邦那来的天下,靠你一个人吗?没有将士们的冲锋陷阵,一个人能掀起什么风浪,还是洗洗睡吧!另一方面,冠以“为了天下”就能够不顾手足之情、同袍之意,肆意杀害处置吗?未免有点太过了吧!良心被狗给吃了,也都说不通啊!何况,真是“为了天下”吗?恐怕不尽然吧!毕竟家天下,而非公天下。如此看来,以“为了天下”做口号,怎么看都是假的,倒是很容易掩盖了杀害“有功之臣”的本质,顺便为自己编了一个幌子、一套说辞而已。
诚然,刘邦这么做,不可避免。毕竟在哪个时代,社会环境就是如此,刘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便杀害了那一些“有功之臣”。深究其目的,无非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刘氏的天下。但是,维护封建统治,不一定非的如此做,还可以有其他做法。因而,刘邦由此遭受众人不喜,那就无可厚非,咎由自取罢了。
总之,刘邦这么做非常不对,伤了很多人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于道德角度而言,完全立不了足,过河拆桥。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汉朝还能维持这么久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似乎是在说,一个王朝杀了功臣之后,不应该维持很长时间,应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灭亡了。而不杀功臣,就能维持王朝的长久。这个理论显然是不成立的。
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与兴衰的过程,就是群雄遂鹿,争夺天下统治权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争权力。秦汉之前,以周朝为例,是周天子与诸候王分享天下的统治权。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候王各行其政。到秦汉之后,天下就成为一家之天下,天下的统治之权,便不再与诸候共享了。因此,杀功臣在于巩固皇权。功臣们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只所以能够建立大功,都是因为他们能力超强。他们可以帮助君主打天下,机会成熟的时候,当然也可以自己争天下。所以,在封建王朝建立并逐渐巩固的基础之上,杀功臣不是削弱皇权,反而是加强和巩固皇权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杀功臣,其目的也正在此。
秦末之乱时,天下群雄并起。在灭秦的过程中,天下英雄并不是主动以谁为主,而是实力强的慢慢崛起,取得领导权的。项羽称霸之后,分封的诸候共有十几家,他们之中有原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等,还有原来六国之后诸如魏王豹,韩王成,齐王田安,燕王韩广等,还有当时草莽英雄与刘邦自己,黥布、彭越等等。这些人中,许多是能力很强,有天下之志的。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了胜利,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这些人中有的被消灭了,有的投降了。投降的,就成了功臣。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刘邦的心思大概与秦始皇并无二致,是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的。刘邦自己活着的时候,有本事平定天下,扫灭群雄。如果刘邦不在了,他的儿孙们上位,没有本事收拾这些人,他们那有不生心起事夺权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全部消灭掉。这是刘邦杀功臣的原因。
以韩信为例。他在打下齐国之后,向刘邦请封齐王。就是有诸候割据之心。这与刘邦的政治理念是不相符的。有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动了皇家的奶烙。这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先是把齐王改为楚王,再贬淮阴候,还是不放心,最后索性杀掉了。韩信死的很冤,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如果刘邦死了之后,韩信起来造反,是没有人能够制住他的。所以,韩信必死。
正是由于刘邦把功臣们都收拾了。所以,在他死之后,天下牢牢掌握在刘家手里。没有异姓造反的情况发生。虽然有七国之乱,但也是刘姓自家相残,肉烂了,也在自己家的锅里。
杀功臣之后,形成一家一姓的权力垄断。权利垄断之后,就可以延续更长时间。这就好象现在办公司一样。如果是垄断生意,不需要争取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有竞争存在,公司就要善待人才,留住人才。汉唐之后的中国政治,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之后,皇帝形成了对权力的垄断。所以,杀功臣,就成了常演常新的剧目。
历史上与刘邦情况差不多的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他在大明帝国建立之后,也开始上演杀功臣的戏码。其心中的想法,与刘邦并无二致。从汉朝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灭亡。封建社会结束,细数一下,杀功臣的王朝,未必就短命,而不杀功臣的,也未必长久。杀功臣的典型,就是汉朝和明朝。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本质上与明朝的杀功臣没有太大区别。而两汉绵延四百多年。明清各三百年上下。时间都不短。其间还有一个宋朝,功臣虽然没有被杀,但被养了起来,退出政治舞台,解除了夺权的能力,保住了一世富贵。也就算了。
而没有杀功臣的王朝,却有许多是短命的。比如魏晋时期,司马家是魏国功臣,最后自己取了曹魏的天下。而南朝宋的刘裕,自己就是东晋的名将。此后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无不是前朝名将和功朝。这些朝代都很短命。唐之后的五代,与南朝的情况差不多。
因此,杀功臣会让王朝短命的想法,大概不成立。而与之相反的,功臣的能力强了,取皇位而代之,恐怕对王朝寿命的影响更大一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