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西汉初期,刘邦杀了很多功臣,为何曹参、夏侯婴能笑到最后)_刘邦_功臣_项羽
本文目录
- 西汉初期,刘邦杀了很多功臣,为何曹参、夏侯婴能笑到最后
- 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
- 为什么刘邦杀了一些功臣名将,而刘秀则善待功臣
- 汉高祖和明太祖谁杀的开国功臣最多
- 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 为什么刘邦没杀几个功臣,总有人说刘邦杀功臣呢
- 你怎么看待刘邦杀了帮他夺得天下的功臣
-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 历史上开国皇帝都杀功臣,这是为什么
西汉初期,刘邦杀了很多功臣,为何曹参、夏侯婴能笑到最后
刘邦一生在百折不挠斗争中争取什么?建立大汉中央集权后捍卫什么?为什么要杀哪些诸侯王。
一切都是为天下统一,为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对于分裂大汉的诸侯出兵镇压。他总是亲自率领一定剿杀,为维护统一九州的殚精竭虑一往无前的消灭敌人。
刘邦为了统一大事,自己在项羽决定楚河汉界平分天下情况下自己号召诸侯追杀项羽失败,韩信英布观望中不得以分封诸候有十八位之多。肖何,曹参,张骜,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候婴,灌婴,傳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等。
刘邦为镇压诸侯分裂,才杀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这些人。都是有人两次告发他们谋反叛乱。做作政治家,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消灭异已叛乱,是领袖自首要任务,把风险控制荫芽状态,是超级政治家果断地高明决策。为了大汉统一,刘邦对叛乱分子从不手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保证天下统一稳定政治局面,也保证大汉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他不那样做,难道要待天下大乱再去处理不成。十八位诸侯中,五位反叛诸候被杀,难道还杀错了不成。
就是错了,为了巩固新生大汉政权,防止天下大乱风险,采取果断措施,防止重大风险,也是政治家英明果断重要体现,也是刘邦能够克服重大危机的必然措施。更是当时要求和政权巩固的必然手段,和政权胜利保证正确无比。没有缓和余地,更没有手软时刻,必须那样办
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严格意义上说,刘邦杀得并不能说是功臣,而是一些合作者。
刘邦称帝的时候,封王封侯的就有100多人,比较有名的是
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善终,被刘邦杀掉的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
有意思的是,其他的人也是战功卓著,绝对不亚于彭越和英布,然而彭越、英布却被封王。原因很简单,彭越、英布之流都不是刘邦嫡系,有自己的兵马,形同藩王。
比如彭越,本来是同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有自己的军队。
即便汉王二年(前205年),被汉王刘邦收买,拜为魏国国相,彭越仍然统帅自己的部队。
至于英布也是一样,他是同项羽平起平坐的诸侯,后来成为项羽的部将。后来看项羽要败,这才投靠刘邦。
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英布是直接骑兵反叛。彭越是不遵守刘邦的命令,还没来得及反叛,就被刘邦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成了肉酱。
至于杀掉韩信,也是一样。韩信在汉军中的威望极高,又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是个威胁。
况且,韩信此人性格傲慢,不服别人。在被降职为淮阴侯,他就应该安分隐居,他却仍然抱怨不公,串联部下,最终惹来杀身大祸。
其实,刘邦杀掉的这几个人,都是所谓不可靠的军头。
这些人的存在,无论是否实质性叛变,对刘邦以及后来的汉朝都是很大危险。
刘邦建立大汉时,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其他多控制在这些万的手中。
那么,刘邦自然要对付他们,这同是不是功臣无关。
至于萧何、张良、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没有割据力量,没有政治野心,也就没有危险。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看看唐朝的藩镇割据惨状,国破家亡,战争永无止尽!
为什么刘邦杀了一些功臣名将,而刘秀则善待功臣
(谢邀!刚好几天前写了一篇类似问题的文章,现在节选部分内容,作为回答。当然,文章内容只是个人之见,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光武帝刘秀为何没有诛杀功臣?有人说,这是因为光武帝胸襟宽广,为人够厚道,有容人雅量。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必须承认,光武帝刘秀确实是一位有胸襟、有气度的帝王,功臣们偶尔有些小过、小错,光武帝也会宽容他们,甚至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庇护。
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杀不杀功臣,又往往不完全取决于开国皇帝。
实际上,开国皇帝之所以要诛杀功臣,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凡一个王朝的建立,总有某些臣子功高盖主,或有些臣子自以为帮助皇帝打下江山,劳苦功高,从而变得飞扬跋扈、结党营私,甚至图谋造反等。
开国皇帝们为了维护个人权位,为了巩固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不得不对功臣举起屠刀,汉高祖刘邦杀韩信就是如此。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相持,形势十分危急,而韩信在灭了齐国后,不但不来援救反而趁机要求刘邦立他为齐王;后来,刘邦撕毁和约追击项羽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项羽,而韩信没有得到好处,竟然放刘邦的鸽子,按兵不动。
这也就罢了,韩信在被封为楚王后,如果能够像长沙王吴芮一样,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土皇帝,刘邦也不会杀他。
韩信偏不!
他先是无视刘邦的通缉令,窝藏项羽的手下大将钟离昩,后来迫于形势,韩信虽然不得不把钟离昩的人头交给刘邦,但他之前的行为,显然给刘邦留下了极坏的影响。所以刘邦把韩信由楚王降格为淮阴侯,并软禁起来。
到这个时候,刘邦其实还是没有杀韩信的意思,他对韩信的处罚,只是小惩大诫而已。韩信如果识相,仍然不会死。
然而,韩信被抓后,却不思悔改,大声唠叨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公然给刘邦戴上了诛杀功臣的罪名。
人家本来还不想诛杀功臣,现在你把屎盆子都扣下来了,人家会不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如你所愿呢?
再有,韩信被软禁期间,仍然以为自己功勋卓著,认为与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处于同等地位,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有次刘邦闲来无事,就与韩信议论将领们能带多少兵的问题。刘邦问,像我这个样的人能率领多少兵呀?韩信说,陛下最多只能带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你能带多少?韩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桀傲不驯溢于言表,口气之大、性格之狂妄,就是泥塑的菩萨听了,恐怕也会火冒三丈。
更加令刘邦难以忍受的是,韩信后来竟然趁刘邦出征之机,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里应外合,图谋造反。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叫“不作不死”。韩信如此“作”,如果你是刘邦,恐怕也是下决心把他杀了吧?
所以,司马迁评论说:假如让韩信学习君臣之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况大概就不同了!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后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这样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被斩灭宗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宋朝的史学家司马光也认为,假如韩信能够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就不至于落得被杀的下场。
的确,张良也是西汉开国功臣,刘邦为何偏偏杀了韩信而不杀张良呢?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总之,光武帝不杀功臣,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光武帝有胸襟有气度,更因为光武帝手下的那些功臣们能够吸取历史教训,纷纷交出兵权,功成身退。
自从陇、蜀平定后,除非有危急情况,刘秀都不再谈论军事。皇太子向他请教打仗的事,刘秀说:“从前卫灵公请教战争的事,孔子不肯答复。这不是你应该问的。”
邓禹、贾复知道刘秀决定放下武器,用礼乐教化进行统治,不愿功臣们身在洛阳而拥有重兵。二人主动交出军权,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去了。
当时,冯异、祭遵、岑彭等功臣都已去世,邓禹、贾复自然成为了所有在世功臣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而他们二人自动交出军权,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无疑为其他功臣树立的榜样。于是,耿弇等功臣也交出了兵权。
功臣们如此识趣,刘秀自然不愿,也不必落下诛杀功臣的历史骂名,保全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让他们退居幕后当富家翁,君臣好聚好散,皆大欢喜。
这才是光武帝刘秀没有诛杀功臣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邓禹等没有交出兵权,而是像韩信那样不听命令,桀傲不驯,甚至图谋造反,或像明朝的蓝玉那样结党营私,刘秀会不会像刘邦或朱元璋那样诛杀功臣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汉高祖和明太祖谁杀的开国功臣最多
肯定是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多,蓝玉、欧阳伦、傅友德、冯胜、周德兴、李善长~太多了,只有一个汤和善终,连太子朱标都看不下去问他何必大杀开国功臣,朱元璋回道:皇冠在一片荆棘刺中,我帮你把荆棘刺除去岂不是取皇冠就轻易多了~朱标就不在言语了。
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韩信善战,萧何善筹(筹措军需),张良善谋。韩信南征北战,给刘邦打下了大片国土;萧何在后方积极筹措,给前线源源不断接济军需;张良则运筹帷幄之中,让刘邦能最终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刘邦在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之后,为什么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呢?其原因:一是张良善忍;二是张良对刘邦忠心;三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
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善忍。老子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会带来厄运,一个人特别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张良有多么能忍呢?说个他年轻时的故事。张良当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的时候,一次在一座桥上看风景,一位白发老头,慢悠悠地上得桥来,在张良身边,恰巧掉了一只鞋,老头让张良帮他把鞋子捡来。
张良非常不情愿,但他忍了,捡起鞋递给老头。谁知,张良帮老头捡了鞋后,老头又得寸进尺,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本来很气愤,但他又忍了,单膝跪地,帮老翁把鞋子穿上。后来,老头给他拂晓时见面,张良如约而至,老头却次次说他晚了,让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张良都忍了。因为他的忍,张良最后得到了《太公兵书》。正因为有了这个物质,而且还从中受益,所以后来张良凡事谨慎谦让,从不与人争斗,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刘邦身边最忠心的人,一者萧何,二者樊哙,三者张良。此三者,无论情况有多复杂,无论情势有多危险,无论刘邦沦落到何种悲惨境地,他们都始终如一,紧紧相随,对刘邦从无二心。鸿门宴之前,刘邦与项羽为关中王而暗暗较劲,刘邦驻军灞上,项羽驻军鸿门,项羽因刘邦拒他于关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发兵攻打刘邦。
当时刘邦兵力不到十万,项羽所率诸侯军近四十万,项羽只要长戟一举,刘邦即刻就会死翘翘。这时却横里杀出个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为了报恩,项伯连夜给张良送信,让他赶快逃跑,以免连累被杀。而张良丝毫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是拉着项伯为刘邦出主意、想办法,最后使刘邦转危为安,平安度过难关。可见张良对刘邦的忠心。
第三个方面,就是张良有谦让之风,懂进退之理。刘邦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为了分封功臣,大家争执吵闹了许久,只有张良与世无争。对于张良,刘邦视为左右手,曾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然厚爱三分。刘邦曾单独召见了张良,要封他个万户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
然而,张良不但不争,对于这种特殊关爱竟然还推辞不受,说自己功劳不大,封三万户不敢当,封个留侯就可以了。可见,张良不贪恋权位,不在乎利禄。正因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刘邦对他非常放心,最后才得以善终。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其实,对于刘邦诛杀功臣的问题,其实,与楚汉争霸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刘邦这个人,在楚汉争霸过程中,可以说得上是,屡战屡败,与项羽单独交手,基本上就没赢过一次。
其实,我们分析刘邦的几次胜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借助外力,外力来源于哪里呢?必然是兵仙韩信,游击战之王彭越等人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就真的听从刘邦的调遣么?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刘邦自身的军事能力,本身就有限,而且,在楚汉争霸期间,更是做了许多无赖行径,就好比自己全军覆没了,然后,便像做贼一样抢夺自己手下韩信和张耳的部队。
如此,所作所为加上那么烂的军事能力,怎么可能让人心服呢?加之,刘邦军中所重用信任之人,大多与刘邦是同乡,对于,韩信,彭越等人刘邦是吝啬于封赏的,至于,为何封他们为王,还不是因为,又强敌项羽的存在,被逼无奈么。
天下一统之后,这些人让刘老三,食不安寝,夜不能寐,为啥,害怕他们谋反,毕竟,本来就不是自己人,帝王心术使然,只有杀光他们,才能食之有味,睡得香甜。
为什么刘邦没杀几个功臣,总有人说刘邦杀功臣呢
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的罪名是洗不脱的。韩信、彭越、英布……等等。除了长沙王吴芮以变相交出权力和地盘换取身家性命,最终免于一死;张耳是刘邦的儿女亲家,而且早已失去实权,只剩虚名得以幸免(后来他儿子的王爵还是让岳父刘邦找茬给削了);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几乎无一善终。虽然部分是借吕后之手除掉的,但是,诛杀异姓诸侯王和刘邦脱不了干系。刘邦不是他儿子汉惠帝,更不是他那俩傀儡孙子,吕后想绕过他诛杀异姓诸侯王,根本不可能。当然,异姓诸侯王里面卢绾是特例,他是刘邦自愿封的诸侯王,和那几位不得已封的异姓诸侯王不同,但命运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后面再说他。
刘邦诛杀功臣不仅仅是针对异姓诸侯王,即便当年的发小,如卢绾、樊哙等,也没有逃脱被他预谋诛杀的命运。虽然说卢绾一直自称是担心吕后要他的命。但是,如果刘邦不起杀心,吕后怎么可能敢动刘邦的头号发小?当然,他命大,后来逃到了匈奴,没有成为刀下鬼。试想,如果他不逃,刘邦死了吕后必然是不会放过他的。即便刘邦不死,难道就一定不会杀了他?个人觉得,很难说。他之所以有时间出逃,应该还是刘邦自己在犹豫,毕竟从小一起长大,情分还是有的。但是,刘邦一旦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他估计也是在劫难逃。当然,随着刘邦的死和之后卢绾的出逃,这一切到此结束。再说樊哙,又一个刘邦的发小,而且还是连襟,可又如何呢?刘邦为了防止其在自己死后成为吕后的台柱,临死前硬是派周勃、陈平去取他的人头。如果不是陈平为人圆滑、为求自保而耍了点小手段,樊哙的小命也就没了……
除去这些武的,文的又如何呢?号称开国第一功臣的酂侯萧何不照样因为一点小事进了监狱,差点丢了性命?如果不是以自污向刘邦示弱,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结局也很难说。至于张良,那是个拿的起放得下的人,舍弃了一切权力,甚至放弃了三万户的封赏,这才换来了自己的平安。而陈平和由武转文的曹参,也都是因为明哲保身才得以幸免。况且,文臣相对异姓诸侯王和武将还是稍微让刘邦放心些的,自然诛杀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迫切。
剩下还有谁?夏侯婴?说白了那就是刘邦的老友加专职司机而已,他的战功大多属于协同作战,并不能独当一面。况且,太仆并没有太多实权,他能够活下来不是因为刘邦心软,而是因为根本构不成威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年没有发迹时和刘邦斗殴被抓,他冒着自己遭受刑罚的危险咬死了没有供出刘邦。所以,在刘邦心里他是一个靠得住的老实人,不为难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他当年冒着被敌军追杀和被刘邦处罚、甚至杀了的危险,在逃命途中力保刘邦的一双儿女,刘邦和吕后还是记着这份情分的,从吕后掌权后依旧善待、甚至是优待他也能看得出。
那么,大咖还剩谁?周勃?他勉强算一个大咖吧。其实,他的咖位较前面几个还是稍逊一些的,姑且也算一个吧。刘邦留着他,一来这个吹鼓手出身的大将比较厚重少文,心眼不多,所以让人更放心些。况且,刘邦总要给儿子留几个镇场子的吧?都杀了,儿子用谁?加之他和吕后走得不太近,所以入选了。刘邦自己也曾经说过:“安刘者勃也”,历史最终也证明,刘邦还是很有眼光的。
至于其他那些,基本属于二流、三流的角色,也就不值得刘邦亲自动手了。
综上所述,刘邦诛杀功臣还是很下得去手的。只不过,没有像后世一些帝王那样滥杀罢了。因此,看上去他诛杀的功臣并不太多。但是,他觉得该杀的可是从来没有客气过……所以,诛杀开国功臣的罪名他是洗不脱的。
你怎么看待刘邦杀了帮他夺得天下的功臣
历代开国皇帝一旦登上权力巅峰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保住自己的帝位,往往因疑而恨,因恨而杀,于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剪除功臣,确保自己位置和权力的稳固。历代以来,刘邦和朱元璋是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因此也备受诟病。
刘邦当上皇帝后杀的第一个大将,是燕王臧荼。当然,臧荼被剪除,也是因为他先期反叛了,从严格意义上讲,还算不得杀功臣。臧荼本是楚国人,后成了燕王韩广的部将,在项羽的扶助下,成了燕王。不过,在汉三年(前204)的时候,刘邦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一边作出进攻燕国的样子,一边又向臧荼劝降,臧荼因此背叛项羽,投降了刘邦。
然而,两年后,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保权固位,大肆搜捕项羽的旧部,赶尽杀绝,臧荼因为曾经是项羽的铁杆,在这种到处重金悬赏、到处搜捕项羽旧部的氛围下,他非常害怕,于是提兵反叛。但是,臧荼反得不是时候,他造反时,刘邦正是威望如日中天、实力又是最强的时候,很快兵败被俘,被刘邦斩头枭首。
刘邦在位的八年间,毫不犹豫地先后剪除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卢绾和后来自立为代王的陈豨,其中,除陈豨外,都是刘邦自己亲封的诸侯王,只不过,他们都是异姓王,剪除异姓王,也成了刘邦晚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被刘邦剪除的异姓王中,韩信是影响最大的,彭越是最冤屈的,英布是最被动的,卢绾是最侥幸的。
杀韩信之所以影响最大,全因为韩信功劳最大。韩信出陈仓、定三秦、破魏、平代、伐赵、降燕、定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最后打败项羽,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无数功劳,故刘邦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自叹不如。然而,正是这位连刘邦也自叹不如的“人杰”,却在功成名就之后,死于功高震主之因。
为什么说彭越最冤?因为从彭越投靠刘邦的过程和他的为人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位有非分之想的人,更不会愚蠢到以下犯上、取而代之。所以,彭越造反,是个伪命题。他为刘邦立下过至少三大功劳:一是彭越挠楚,在梁地破坏项羽的粮道,干扰项羽的后援,使刘邦在险境中发展壮大。
二是刘邦与项羽对峙广武涧期间,彭越拿下睢阳、外黄十七座城池,有力地牵制了项羽的兵力。攻下昌邑周边二十余城,缴获大量粮食,全部支援给了刘邦大军。三是参加垓下之战,给项羽致命一击,为刘邦完胜奠定了基础。
对这样一个居功至伟而无并无二心的功臣,刘邦仅因陈豨反叛时征发彭越军队,彭越没有亲自率军,便将他逮捕到洛阳,贬为庶人,后又将他杀害,剁成肉酱,遍赐诸侯,真惨,真惨!真狠,真狠!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刘邦的手下功臣非常多,刘邦杀的只是该杀的人,他也不想杀他们,而是这些功臣自己作死,自己不作死,刘邦是不会杀的。例如:萧何、张良、陈平等!都得到了善终。
司马小绢今天就来说一说刘邦手下最大的功臣韩信是怎么作死的?
刘邦所杀的功臣中,韩信功劳是最大的;刘邦第一次恨韩信是在自己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的时候,刘邦是天天盼望着韩信能够带兵前来给自己解围,没有想到盼来的是韩信派人送来一封要求代理齐王的信件,气的刘邦破口大骂!站在一旁的张良和陈平怕生变故连忙提醒刘邦,刘邦才改口骂道:"做什么代齐王,要当就当真齐王”。
韩信贫贱时本来是很谦虚的,年年轻轻有手有足的能够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让他钻裤裆就乖乖的钻,富贵以后就长脾气了。
刘邦平定天下后,韩信不知道功高盖主,还紧抓兵权不放,张良建议刘邦给韩信异地封王,把原来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官一样大只是没有兵权了,要是聪明的就知道怎么做好自己这个楚王了,可是韩信到处说刘邦的坏话,来炫耀自己的功劳,刘邦知道后把他抓来,并没有怎么处罚他,只是把他楚王降成侯了,继续在朝留用。
在朝堂上韩信一下子感觉太没有面子了,怎么能跟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平起平坐呢!他朝也不上了,在家里连面都不露,刘邦知道后就传话给他,叫他多和樊哙这些被封为侯的官员多走动走动。联系一下感情!
有一天韩信带着手下路过樊哙侯府时,就顺便进去看看,樊哙原是杀猪做生意的,没有忘本,也很会做人,明知道韩信现在和自己平起平坐都是侯爷,却还是以跪拜的大礼来表示自己心里对韩信的尊重,给韩信面子,可韩信不但不领情,反而笑着和左右说:“自己居然混到跟樊哙这样的人是一个等级"。
韩信原手下有一个叫晨曦的被刘邦封为主帅统领齐地兵马,他是进京当面向刘邦述职谢恩的,顺道来拜访一下老领导!韩信把他领到内室,告诉他,齐地这个位置很重要,刘邦马上就要领兵亲征英布了,你在齐地造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他还说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天下将领定会百应的。
这就是韩信自己作死,当吕雉听到这个消息后能不怕吗?怕就要采取措施,吕雉首先收买韩信手下四员猛将,然后叫萧何把韩信骗至内宫拿下。
韩信在富贵时如果还能保持贫贱时的宠辱不惊,那他一定是一位受万世景仰膜拜的韩公!定会和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了,可惜了,一富贵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做臣子,你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每件事情都是为刘邦的汉朝兴旺着想,刘邦是不会杀你的,萧何临终前还在考虑刘邦儿子将来怎么去治理汉朝,这样的人即使功劳再大刘邦也不会杀他的,陈平和张良都是善终之人。
历史上开国皇帝都杀功臣,这是为什么
利益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
打天下时盼望全天下的精英都为自己效力,坐天下时又害怕精英造反。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受。
为了得天下要向部下许愿:你们打下哪里,你们就可以在那里当官,有政权就有财权。
部下打仗当然卖力,占领一个地方人人发财,新房子、新老婆、新车子。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进京,洪秀全当皇帝,张献忠江口沉银。
有钱就有心眼了,杨秀清为什么被杀?
有心眼就会“窝里斗”,就会结党营私,就没有安宁。
整个过程讲起来复杂,想起来又简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