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遗憾的江苏高考状元不破格,我支持清华南大_破格_规则_状元

摘要: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这时候“破格”的考验,其实掌握在这个状元手中,与其让大学破格,不如自己去破。状元是“一流的考生”,她要破的“格”是,并不是非上清北才能成为“一流的人才”,接受遗憾,我自己拿到的这手牌,怎么才能从“一流的考生”成为“一流的人才”,这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吐槽青年出品

这事儿让人觉得特别遗憾和惋惜,江苏文科状元,由于选科等级历史只考了B+,不满足清华北大在江苏的招考条件,无缘这两所很多人觉得与状元配得上的顶尖名校。实际上不仅清北,多数985名校都要求A,这也意味着状元多数名校都报不了。公众都希望人才不被淹没,网上一片破格之声,但名校的回应基本都是“须按政策要求办事”。面对“按规则办事”的态度,很多网民说:可以破格的时候,他们开始讲原则了。

虽然我也觉得很遗憾,规则似乎也有不合理之处,但我支持大学按规则办事,对规则千万别叶公好龙,喜欢时叫人家“规则”,不喜欢时叫人家“教条”。

先说个题外话,“破格”是一件需要与舆论保持适度距离的事,这事既然如此公开,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这个高考状元就没破格可能了。想起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一段话:当有局外人在场时,照章办事就非常重要了,你可以整天称你的秘书“玛丽”,称你的同事“乔”,但是当有客人进入你的办公室时,你应该像你期待客人称呼你的同事那样称呼他们。戈夫曼告诉我们,那些最容易实行的规章制度和秩序,就是那些会留下遵守或违反的确凿证据的制度。既然如此公开,那咱们就只能“一切照章办事”了。

破格,尤其是突破明文限定的破格,从来都是事后的佳话,成名后的追认,而不是当时的。看看那些破格的美谈,什么钱钟书数学不及格被清华录取,梁漱溟被北大破格聘为教授,华罗庚被清华四次破格。——这些都是事后的合法性追认,是后来的名气让当初的破格传为美谈,如果一开始就那么张扬,诉诸于舆论的公开讨论,肯定就黄了,因为公开就是“照章办事”的代名词。破格需要三个条件,一个牛逼到值得破格的人,一个牛逼到敢于承受争议去拍板破格的人,还有一个,与舆论适当的隔离。这个隔离,不是说“瞒着公众”和“见不得人”,而是说,“力排众议”的成本无限大,舆论决断权压过了教育自主权,只能照章办事了。

如果当时不是有人敢于决断,而是由舆论讨论“清华该不该录钱钟书”,诉诸于行政程序的决断,估计结果只能是“须按政策要求办事”。官场老手说,要想让一件事办不成,那就多请示。我想说的是,要想让一件事完全按规则办,那,就公开它。

展开全文

有人会说了,很多人不都在支持破格吗?大学顺应民意不就行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了解舆论。现在舆论中“破格录取”的声音好像占上风,只是一种舆论假象,一旦大学真的“破格”了,公众共同的规则利益感和公平感被触动,反对声立马铺天盖地。现在“破格声”之所以似乎占上风,是因为大学并没有破格,规则的捍卫者多是沉默的大多数,预期大学不会破格。一旦大学真的破格了,反对声就会爆发出来,真实和主流的民意就会凸显。看舆论,千万别只凭表象某种声音去判断,别被叫声最大的所误导,而要对公众心态的基本面和一个时段内相对稳定的价值痛点有敏锐的洞察。

对于当下公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规则,不平则鸣,没有什么比不公更能激公众愤怒,也没有什么比破坏规则更能搅动起舆论痛感,这半年教育领域的舆情,基本都是由不公触发。由于在某些方面缺乏法治和透明的信任,人们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心态,总担心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拼爹”的人虎视眈眈地盯着平民的上升通道,担心被顶替,担心科研爹操作奖项,担心权力爹改高考身份,担心加分奖励成为权贵的盛宴。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规则公平的死守,对“格”的依赖,远高于对“不拘一格降人才”这种更高层面正义的审美。

虽然人们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带来的应试弊端深恶痛绝,但却没人愿意改变这种起码的公平,人们认为,即使有弊端,也是“公平的弊端”。人们宁愿错过一万个钱钟书,也不愿放弃那种可以看得见的、可以平等争取的、一刀切的分数线公平。

那个高考状元确实让人觉得遗憾,但我更认同公众这种对规则刚性的坚持,当下公平信心不足、规则信仰不足的环境,更应该树立“规则必须得到遵守”的佳话,而不是“破格录取”的佳话。此次的遗憾,可能暴露了规则有可完善之处,大学如果觉得遗憾,错过了人才,那以后可以按程序修改规则,但既然当下有规则,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就不随意去破。有人可能觉得对这个状元不公平,我觉得虽然惋惜,但从规则来看,也没什么不公平的:

其一,以往高分考生也是这么办的。其二,规则本身有其正当逻辑,如果不正当,订立时就没有合法性了。这个规则是想让考生不要偏科,不要偏废那些不计入高考分数却对学科很重要的科目,有何不可?其三,状元只是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不能因状元而破坏规则,其他高分考生其实也受到了这个规则的约束,如果状元可以破格,其他高分考生可不可以破呢?什么样的分数算可破格的“高分”呢?此格一破,规则体系就坍塌了。

倒也不算太坏,规则关上一扇门,还是打了一扇窗。我看新闻说,去年的高分考生最终被不需要全A的国科大录取,你看,还是有些名校无须全A的,状元没必要都往清华北大挤。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这时候“破格”的考验,其实掌握在这个状元手中,与其让大学破格,不如自己去破。状元是“一流的考生”,她要破的“格”是,并不是非上清北才能成为“一流的人才”,接受遗憾,我自己拿到的这手牌,怎么才能从“一流的考生”成为“一流的人才”,这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