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国科幻的底气,来自他们!_中国_科幻_核聚变

近期热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

又一次掀起“中国式硬核科幻”浪潮

横贯天地的“太空电梯”

纵情驰骋的“工程机械”

灵动可爱的“机械狗”

种种未来场景让全球影迷直呼过瘾

电影中的“太空电梯”片段。

有影评表示

中国科幻正越加敢想

越加会想

而导演郭帆却说:

“国家整体技术和国力的发展,

让我们拍摄科幻电影的时候

越来越有底气。”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前段时间

中核、中广核、中国建筑、

展开全文

中国航天科技等央企

纷纷喊话《流浪地球2》

还展示了“国家队”的科技装备水平

这背后

是一代代科研人员凝心聚力的心血

不少网友惊呼:

“原来中国科幻的背后是中国制造!”

“行星发动机”

“人造太阳”来帮忙

电影中

人类为应对太阳危机

启动“移山计划”

即在地球上安装超过1万台

“行星发动机”

利用“烧石头”产生核聚变释放能量

实现“地球流浪”

其实

这个“行星发动机”的灵感来源

正是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M装置

据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苏杨介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和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承担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相关前沿物理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科研任务。

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

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从而产生巨大能量的过程,这是太阳以及其他恒星内部源源不断产生能量的方式。

我们所熟知的氢弹,其爆炸过程也是一种核聚变反应。只不过,这种核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

因此,人类始终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实现“人造太阳”,从而解决能源问题。

影片中,全球联合建造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流浪地球”计划由此开启。与之相似的是,自1985年以来,为验证聚变能利用的科学和工程可行性,全球主要核能国家加入“ITER计划”,联合建造能产生大规模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我国早在1983年就提出“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增殖堆—受控核聚变堆”的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于2006年加入ITER。这些年来,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也在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就在去年10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下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

电影《流浪地球》中展现的众多想象

或许都是未来的现实

机械狗“笨笨”

背后有一个“庞大家族”

在《流浪地球2》中

又怂又萌还怕水的机械狗“笨笨”

跟随主人图恒宇处理完成了多项任务

现实核工业中的

“应急救援探测及多功能作业机器人”

正是那只靠谱的“笨笨”

位于广东深圳的中广核,有着一整个庞大的机器人家族。尽管形象不一,面对核应急事故,这支机器人战队却能各显身手,成为团队中“探路者”“大力士”“精钢手”“粉碎机”等。

高放环境探查机器人——团队中的“探路者”,能对现实环境进行虚拟重建,为整个团队找到路径最短或辐照最优的任务路径,相当于团队中的“通讯兵”。

核应急大负载双臂搬运机器人——团队中的“大力士”,拥有多自由度大负载机械臂,可以协助完成搬运、破碎、抱管、锯切、抓取等复杂作业。

多功能破拆作业机器人——核应急任务中的“粉碎机”,能像“钢铁侠”一样自主切换形态,完成粉碎任务。

“笨笨”家族们的研发团队,是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核电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创新团队。围绕核电运维、应急处理及核事故救援等需求,该团队已研发出100多款核电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品。

“太空电梯”“地下城”

中国建筑:在造了

电影中

不论是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

还是向地下建设“地下城”

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基建狂魔”中国建筑表示:

未来,这些都不在话下!

目前全球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中,接近70%都来自中国建造。这背后,由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造楼黑科技”空中造楼机功不可没。

一台空中造楼机,相当于一个“移动建造工厂”。高效、安全、智能是它的三大关键词,不仅能让效率提高30%以上,还可以对建造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为“中国高度”保驾护航。

精诚1号“空中造楼机”在广州西塔项目中应用。

如今,更轻量级的造楼机,还在住宅上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最快只需要80分钟就可以顶升一层楼。

轻量化智能造楼机。

除了向天施工,向下挖掘更是中国基建者的又一拿手好戏。目前在地下2400米深处建设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目前全世界最深也是最大的暗物质实验室。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示意图。

哪里有基建任务

哪里就有中国建筑的身影

“天上地下,随叫随到”

正是中国建筑的真实写照

“方舟空间站”

中国航天未来有这些颠覆性变革

在电影中

面对危机

人类的备选方案之一

是用方舟号空间站带人类逃离太阳系

其实,2017年发布的

《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

就对这一科幻畅想做出了

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

“到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实现。”

图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

按如今的科技发展速度,在2045年实现电影中的场景也并不夸张。比如,中国人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时间仅不到两年。

中国空间站完全体渲染图。

这些年来,中国航天也给出了一套特有的“中国方案”。

举个例子,在交会对接技术试验中,科技人员研制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大大减少了飞船的发射次数,降低了成本,部分超前实现空间实验室的试验目标。

此次“国家队”团建式报到,航天科工集团还带来了当家产品“机械外骨骼”。它的作用,是可以大大提升单人负载机动能力。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研制的外骨骼。

此前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务中,两名搜索回收队员就曾身着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研制的外骨骼携带搜索设备,快速机动至返回器着陆点。

不远的将来,无论在矿山、极地、太空,外骨骼产品都将成为人类最好的助力。

搜索回收人员穿戴搬运外骨骼成功完成搜索回收任务。

“中国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

硬核科幻的底气

是中国制造

一起为中国科幻点赞!

为中国制造点赞!

记者 徐勉 王诗堃

来源:南方日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