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啥对美宣战,自取灭亡?幕后真相:美军绝密情报泄露_美国_罗斯福_希特勒

1941年12月初,二战来到了白热化阶段,古德里安和他战无不胜的装甲集群第一次遭遇敌手,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城下陷入了和苏联红军的鏖战之中。

几十万从西伯利亚赶来的红军正开始对纳粹发起强有力的反攻。

而在与之相隔万里的太平洋,突然传来了日本空袭珍珠港的消息。

四天后,希特勒在帝国议会上迫不及待地向美国宣战!

从此全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加入到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当中。

令人颇为不解的是,这时的德国主力已经在严寒的俄罗斯大地上动弹不得,为什么希特勒还要主动招惹西边这个拥有最强战争潜力的超级大国?

要知道,根据法西斯三国协议,如果日本主动袭击美国,并不意味着德国有义务必须同美国开战。

希特勒难道忘记了一战时两线作战失败的教训了吗?明明苏联、英国就使得德国力有不逮了,为何还丧心病狂地将美国绑到敌人的战车上?

对美宣战看似偶然的背后,或许存在着某些人为操控的痕迹。

在珍珠港事件前夜,一份美军绝密情报的泄露,令历史学家得以发现希特勒自取灭亡的幕后原因。

(一)罗斯福的战争计划!500万人在1943年登陆西欧

珍珠港爆发前三天,美国著名的孤立主义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罗斯福的战争计划!”(FDR’s War Plans)。

文章的作者曼利绘声绘色地写到,罗斯福总统已经拟定好了一个对德作战方案——彩虹五号计划。

这份计划要求美国组织起一支一千万规模的部队同法西斯开战,其中有500万人要在1943年7月1日前在西欧登陆,以发起消灭纳粹的庞大军事行动。

展开全文

(FDR’s War Plans)

这该不会又是哪个美国小道记者博人眼球搞得“fake news”?

从计划的完整性和美国官员的反应来看,这明显不是。

华盛顿方面对于消息的泄露感到勃然大怒,联邦调查局立即对数百人展开了调查。

司法部长认为记者曼利已经涉嫌违反间谍法,战争部长和内政部长要求逮捕这个记者。

(罗斯福)

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官员默认了这则消息的准确性,还唯恐其他国家不了解这份本应严加保密的情报,例如战争信息办公室将这则消息以无线电形式播放到世界其他地区。

新闻一经刊登,整个美国舆论都炸裂了,各种被罗斯福欺骗了的声音此起彼伏。

因为在一年前总统竞选时,罗斯福还信誓旦旦地向选民表示自己绝不会送美国男孩到战争前线。

这才一年多的功夫,总统就将公众耍得团团转。

怒不可遏的共和党众议员乔治·霍尔登直言,这个国家被“背叛”了!各种抗议声浪沸沸扬扬。

正当美国人为谁泄露这份文件而喋喋不休之际,珍珠港的噩耗不宣而至,几天后德国人的宣战通告已抵达华盛顿。

指责罗斯福是否欺骗选民已经毫无意义了,全美国上下此刻拧成了一条心,一切为战争而服务。

(珍珠港事件)

是巧合吗?“罗斯福背刺法西斯”的消息前脚刚流出,后脚日本德国就接连同美国正式开战。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即报纸的爆料大大刺激了日本、德国的宣战欲望了呢?

当然,日本人的袭击计划很早就在这之前就已经策划好了,基本不太可能受其影响。

那么德国人呢?一向对美谨慎克制的希特勒是否因为该计划而下定决心对美宣战呢?

(二)被刺激的德国人——紧急制定盎格鲁撒克逊计划

众所周知,一战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后一块棺材板就是美国人加上的,英法和德国人本来已经势均力敌,直到美国人的参战才让德国的失败变得不可挽回。

对于一战老兵希特勒来说,这段历史完全不会陌生,他心中十分清晰美国的综合国力有多么可怕。

(二战形势图)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希特勒力求避免同美国人发生冲突,勒令前线海军舰艇避免攻击美国船只。

他希望至少在彻底解决掉东线战事之后,再回过头来应付西线的美国。

当“罗斯福的战争计划”在全美传播时,德国驻美外交人员毫不意外地将这份资料传到了柏林。

美国人要从背后捅纳粹一刀,德国人该怎么办?

表面上看,纳粹对这则情报不屑一顾。德国发言人嘲笑道这不过是某一个将军异想天开式的疯狂计划。

从1941年美德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来说,似乎所言不虚。

经过了3倍的扩张,美国陆军总数也不过150万人,在500多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德国陆军面前实在是无法相提并论。

更不用说要在43年运输500万人到欧洲作战,后勤条件也是极为苛刻。

但德军内部却对这个情报倾注了不同寻常的关注。

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弗莱明的研究,美军的计划令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国高层感到深深触动,纳粹总参谋部将其作为一份美军正在实施的计划而加以认真研究,并为此临时制作了一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的作战报告。

报告提到,为了防止美国人的大规模登陆行动,德军应该在苏联方向转攻为守,将战略重心调整到西线大西洋战场和地中海区域。

包括加强兵力占领北非的广大土地,彻底将英国人赶出地中海;建立从西班牙、法国到挪威的坚固大西洋堡垒;对英伦三岛给予更多海空封锁。

起初希特勒同意了参谋们的计划,可莫斯科战场上的惨败马上令他改变了主意。

在一步也不能后撤的命令下,东线德军被牢牢地钉死在斯拉夫阵地上,法西斯永久失去了将地中海变为内湖的可能性。

(二战后期纳粹为防御英美登陆建立的大西洋堡垒工事)

尽管纳粹的“盎格鲁·撒克逊”计划流产了,但至少这件事清晰表明了“罗斯福作战计划”确确实实改变了希特勒的战争意志,狠狠刺激了德国同美国开战的欲望。

既然美国人的所谓中立是不可相信的,1943年夏季左右会有成批次美国大兵涌入欧洲,那么与其等他们做好准备再来进攻自己,不如在此之前先下手为强,利用珍珠港的契机对美开战。

当然,对希特勒来说,美国1943年开战的计划只是让德国充分认识到了对美宣战的必然性、紧迫性。

宣战不只是一句外交辞令这么简单,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砝码让希特勒对于战争胜利的前景充满了乐观。

(三)希特勒的如意算盘——袭击美国船队 迫使英国求和

希特勒认为,丘吉尔之所以有信心同德意志帝国作对,关键在于英国可以从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友好国家(主要是美国)吸取源源不断地战略资源,特别是美国商船运送的物资为狭小的英国本土给予了雪中送炭式的物资。

据统计,平均每天有2500艘行驶于大西洋的船只为英国运来粮食、石油、铁等资源。

(邓尼茨)

恰好此时,以邓尼茨为代表的德国海军已经发现了一种十分有效的袭击商船战术——狼群突击。

凭借神出鬼没的U型潜艇,德国人可以出其不意地向“猎物”发射密集的鱼雷。

仅仅在1941年10月,德国人就击沉了总吨位超过110万吨的217艘商船,自己仅付出了6艘潜艇的轻微伤亡。

按照这个伤亡比率,可能用不了多久英国就会慢慢被困死在小岛上。

可惜受限于美国是中立国这一点,德国人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将美国商船当成主要攻击对象。

并且自1941年8月英美两国领导人会晤后,美国人越来越多地将派遣武装舰队参与到商船护航行动当中。

这让德国海军对于美国人越发的恼火,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猎物被美国人安全运走。

(二战纳粹潜艇袭击盟军船队高发区域)

反之,美德如今正式进入交战状态,德国潜艇群狼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将美国船队纳入到自己的餐桌之上,从而更有效打击英国海上补给线,甚至逼迫英国走向谈判桌的。

另一方面刚刚给了美国海军当头棒喝的日本,看起来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强援。

日本联合舰队拥有可观的力量,起码可以将美国人的精力集中在太平洋方向。

德国即使对美宣战了,对方的战斗力也将被牵涉到日本上面。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全部打空了。

实力雄厚的美国一手揍日本,另一手也和英国一道在诺曼底发起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行动(时间上仅仅比前述的罗斯福战争计划晚了将近一年)。

(诺曼底登陆)

可以想见,如果美国人未曾公布这一计划,或许不被刺激的德国人会选择停按宣战按钮,和日本人断绝同盟关系,继续和美国保持中立状态,令后者将枪口对准到日本人身上。

回过头来看,整件事情的谜团并未得到解答。

美国绝密战争计划被泄露,按理说应该将一大批当事人进行严肃的处理,可事后我们看事后的处理却诡异地不了了之。

(四)谁偷偷向外界曝光?历史学家:罗斯福总统

一个报纸记者是如何偷偷将美国高级机密窃取出来并胆敢公布的?如果没有内鬼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军队首先对芝加哥论坛报展开调查,当事人曼利紧紧闭上了自己的嘴巴,拒绝透露自己如何获得机密文件。

报纸其他人员同样有默契性地隐瞒消息来源,甚至在互相电话交流时猜测到自己正在被人窃听而谨慎通话,这使得调查陷入僵局中。

(联邦调查局)

不过并非所有媒体人认同芝加哥论坛报泄露国家机密的做法。

《纽约每日新闻》的出版人约瑟夫·帕特森就匿名揭露了幕后的泄密者——某位国会参议员。他说,这位参议员拿到了这份计划后便到处寻找媒体以便将其广泛传播。

正当联邦调查局官员准备以此线索深挖下去时,司法部长比德尔却出手叫停。

他给出的解释是,现在是战争时期,美国政治要以团结为主,调查下去必然会牵涉到现任参议员和一些高级将领,威胁到美国战时政治稳定。

于是一场调查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前后半年左右时间就正式结案,包括记者曼利在内的一大票相关人员就此安然无恙。

直到1962年,当孤立主义参议员伯顿·惠勒在他回忆录中坦承自己是泄密者时,谜团才部分解开。

惠勒在书中说,是某位神秘的高级官员将一份文件递给了一个军队上尉,这位上尉再将文件交给自己。

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是坚决反对美国参战的,所以看到文件的第一眼就毫不犹豫将其捅到媒体上。

(托马斯·弗莱明)

这个神秘的高级官员是谁?谁才是幕后的始作俑者?

托马斯·弗莱明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罗斯福总统才是这个泄密者,正是为了刺激德国人向美国宣战,罗斯福才故意让这个战争计划在报纸上流出。

从二战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来分析,罗斯福逼希特勒开战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和他口头上不断反对把“美国男孩送到欧洲”的表态相反,罗斯福一直在对希特勒作出各种挑衅性的动作,为美德开战煽风点火。

根据30年代制定的中立法,美国国内任何人、组织都不得向交战国运送军火,可罗斯福却主动违背了这一法律。

例如在1940年同英国签署协议,通过驱逐舰交换大西洋军事基地的方式,向英国提供了急需的数十艘军舰以对抗纳粹潜艇。

(罗斯福与丘吉尔)

到了1941年3月,美国对英国的援助进一步升级。

该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鉴于英国捉襟见肘的财政难以用现金形式购买美国物资,美国决定采取免费或有偿租借的办法,向英国人供给大量的原材料、武器系统、工业设备。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同样对苏联进行了广泛的租借输血,包括在41年冬季向苏联提供高达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用以支付原材料和武器。

可以说在德国人心目中,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起美国这个所谓的中立国更加虚伪不堪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珍珠港前3个月,美德之间发生了一起具有标志意义的挑衅事件。

当月月初,一艘美国军舰“格里尔号”连续在大西洋上追踪德国潜艇达数小时,并为英国军舰提供潜艇位置。

被惹怒的这艘德国潜艇向格里尔号发射了一枚鱼雷。

罗斯福以此为机会,将整件事掐头去尾描述为德国人攻击正常行驶的美国军舰,在民众中掀起了一股反德情绪。

一周后,他还直接下令美国海军遇见任何德国潜艇立即开火。

(罗斯福)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美德之间离正式开战只剩下一层窗户纸而已。

而芝加哥论坛报的爆料则是为美德关系恶化火上浇油,让希特勒的怒火烧得更旺。

在丘吉尔回忆录里面,我们同样能看到印证该观点的史料。

丘吉尔谈到,罗斯福对自己就对德关系私下表示过,“为了挑起个事儿,得不惜一切手段”。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件惊天泄密情报大案到后来会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编辑:卢立进

责编:Thalia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