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清明节古诗,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误解了它的意思_清明_清明节_断魂

一、现代人误解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写清明节非常有名的诗句,也是中国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诗句,但很可惜,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现代人对它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

大部分人对这句诗是这样理解的:清明节期间,阴雨绵绵,路上去扫墓的行人非常压抑、悲伤,像丢了魂一样。有这样的认识似乎合情合理,清明节嘛,本来是去扫墓的悲伤日子,又碰上梅雨天,不“欲断魂”才奇怪了。

这其实是典型的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的事,大概率含有想当然的成分。这句诗出自唐诗《清明》,问题就在这里:唐宋时期的清明节,跟现在不太一样,当时的清明节是跟现在已经失传的寒食节连着一起放假的。放多少天假呢?放七天。还不用调休,货真价实的小长假。当时的人,清明节除了去祭奠先人,还有很丰富的节目:和亲朋好友去郊外踏青、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荡秋千、饮酒狂欢、吟诗作对,官方和民间都有隆重的活动。换句话说,当时清明节简直就如现在的黄金周,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

就是这样,好不容易等来个黄金周,却一直下着雨,到处湿漉漉,哪里都去不了,什么春游郊游统统作罢,只能纯粹地冒雨去扫墓,这很有可能才是路上的行人“欲断魂”的真正原因。

展开全文

当然,实情究竟如何,大概也只有《清明》作者本人才知道了。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连小学生都知道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可是我要告诉你,这很可能又是错的。

二、《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写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众多千古名句,他与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大李杜”当然是指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

杜牧逝世后,他的外甥裴延翰将他一生重要的作品编辑为《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但是没有收录《清明》这首诗。到了北宋,又有杜牧的粉丝,将他遗漏的诗文收集汇编成《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里面仍然不见《清明》的踪影。这就很诡异,如果《清明》真是杜牧所作,这么优秀的诗怎么会被同时忽略?

这还不算,南宋著名文学洪迈编的《唐人万首绝句选》、清人编的《全唐诗》全都没收收录这首《清明》。所以连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都提出质疑,认为《清明》很有可能不是杜牧所作。

事实上,《清明》这首绝句首次是出现在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后集》里,当时也不叫《清明》,而是叫《杏花村》。也就是说,这首诗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间,是杜牧逝世后的几百年之后,属于“突然出现”,难怪让它的归属成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