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李端知名度不高,为何一首听筝千古流传,还选入唐诗三百首?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_一首_表现_婢女

本文目录

  • 唐人李端知名度不高,为何一首听筝千古流传,还选入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唐人李端知名度不高,为何一首听筝千古流传,还选入唐诗三百首

李端的知名度虽然没有李杜、元白这些大诗人的名声高,但其实也还可以,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诗也有自己的风格,他的诗多为应酬之作,当然有些表现社会现实,但更多是表现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其中一些闺情诗,却写得清婉宜人,韵味独特,是值得一读的。

下面这首《听筝》便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五言绝句,据说这首诗是他的即兴之作,还因此博得美人青睐,整体来看这首诗轻快洒脱,寥寥数语,却展现了一幅流畅鲜明的人物速写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开头两句,直奔主题,并且选取了弹筝女子的纤纤玉手来描写,“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筝是一种弦乐器,有十三根弦,很多诗人都描写过筝这种乐器,比如白居易写过:“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李端在在此处,不仅描写弹筝之事,而且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将弹筝者的美丽,全都集中在洁白的玉手上,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弹筝用手,所以观者的注意力自然会放在弹筝的双手上,妙在此手极美。精致典雅的房间,一位美人端坐弹筝,那景象,一定是美极了,诗人重点抓住这些景象,带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生动形象,极富艺术美感。

如果说前两句很美,那后两句便十分有趣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以《弹筝》为题目,正常来说应该以筝声为对象,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女子故意弹错乐曲,来展现一幅生动的倾慕图。

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精通音乐,别人弹奏乐曲,偶有失误,他便能一下听出来,然后回头一看,这首诗,显然是借用这个典故,但不同的是,此诗中的女子,是为了得到爱慕者的注意,而故意弹错的。有人说,这是一种邀宠的表现,是“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但其实,这正是年轻女子感情真挚的一面,也可以说,弹琴者想要寻找知音,因此故意弹错一些,让能够听出错误的人,对自己青睐,也表现了女子机敏可爱的形象。

弹琴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两人一拍即合,当真是令人羡慕,这首小诗,虽然表面是在写弹筝之事,但其实却表现了男女间初见时悸动的美好,以及知音难寻的感觉,可以说韵味无穷。

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李端:

唐代诗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安史之乱的时期也是贡献了很多的作品,虽然没有杜甫那般文采,但也是写实为主,主要体现在百姓的痛苦,更体现自己爱国的情怀。

关于他的故事:

汾阳王郭暖,特别喜欢吟诗作文的好友一起来往,更总是邀请文人一起来家里做客,有一次郭暖升官,摆好了宴席邀请了各方的名人雅客,李端也是其中的一位,这些人酒都喝的差不多了,升平公主知道李端能写诗,李端张口就来,有些人不服气,就跟李端说:“你那些不行,拿些以前的来糊弄事,用我们的姓来对诗才能苏那你能行。”李端自然不会怕他们,接二连三都给对了下来。

李端喜欢郭暖家中的一个婢女,他的眼睛也不老实总是出卖了他,人家弹着古筝,他就往婢女的那边去瞄,看来是非常的喜欢。郭暖也看见了,就跟李端说,你能以“弹筝”作一首诗,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婢女送给你。

李端就做了一首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