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联“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下联真是经典_孙子_公婆_下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独树一帜,而对联这一形式的文化形式则延续到了现在,尤其是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

扎根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对联内容也丰富多彩,比如网上流传的“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你知道它的下联是什么吗?

孙子的含义

网友在看到这句话后,表示出心酸和无奈,因为在这短短上联中,蕴含着封建糟粕对人三观的严重扭曲。

先来说说上联,这句话里总共出现了四个孙子,前三个孙子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老人想要一个孙子的迫切心情,为什么是孙子而不是孙女呢?

这跟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如果女子嫁到婆家后,一直没有生出儿子,那么就犯了“七出之条”,丈夫可以无条件休掉妻子,另外再娶。

展开全文

因此对于女性来说,生育一个儿子是人生头等大事,有了儿子,母凭子贵这四个字也由此而来。

如果一个女性没有儿子,那么夫家、亲戚家、周围邻居都会对她进行道德指责,可以说,在古代,女性就是一个生育工具,毫无尊严。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现代化社会了,但在许多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依旧存在,老人总想要自己儿媳妇生下一个孙子,而不是孙女。

因此在上联中,出现的是孙子,而不是孙女。

第四个孙子则指代的是有了孙子之后,忙前忙后伺候对方却落不到什么好处的自己,形容自己就像是个低三下四的孙子一样,卑微至极的绕着孙子转。

下联一

与上联相对应的有两个下联,其中一个是“喜当爷,乐当爷,当了爷爷才算爷”。

这句下联与上联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传递出老人对孩子真切的喜爱,不是因为家族香火后继有人,而是对孙辈出生感到真心实意的快乐幸福。

老人都比较喜欢孩子,尤其是孙辈的孩子尤其疼爱,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出现老人溺爱孩子的新闻。

哪怕自己已经年迈,伺候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十分劳累,但他们依旧觉得很高兴,宁愿忍受劳累,也要哄得自己孙子孙女开心,这也就是下联中所形容的“喜当爷,乐当爷”。

这种付出是伟大的,是不计回报的,他们将所有的心思、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孩子身上,哪怕孩子并不领情,他们也丝毫不会后悔。

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作为孩子,我们要珍惜老人陪伴我们的每一时每一刻。

而有些网友则将自己代入到了儿媳妇的角色,将下联改成了“烦公婆,怨公婆,走了公婆变公婆”。

这个下联一出,迎来了网友的一致叫好,甚至说这个下联比第一个下联更为贴切真实,将其称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

下联二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孔雀东南飞》,里面提到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他妻子刘氏,逼着自己儿子休妻另娶,最后两人被逼无奈,只能选择自尽来成全自己的爱情。

从这篇文章中就能看出来,婆媳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而焦仲卿母亲与刘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个例,从古至今,婆媳矛盾一直让许多人头疼,甚至有诸多导演拍摄了许多反应婆媳矛盾的家庭剧。

根据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调查,婆媳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儿媳没有生下一个男孩,从这一点上看,与上联所说内容产生了关联,并形成了强烈的情绪反差。

上联说老人对孙子的喜爱之情,下文就以婆媳矛盾回击,不可谓不妙,也就是对应“烦公婆,怨公婆”两句话。

婆婆在的时候,与自己经常发生矛盾,尤其是在生育后代这件事情上,但是等到婆婆去世,自己孩子也长大成人,自己却也走上了婆婆的老路。

在孩子结婚后,天天催着要孙子,出现“走了公婆变公婆”这一滑稽场面,让人想笑,却又觉心酸。

儿媳为什么会走上公婆老路?

其实这跟她做儿媳期间的遭遇是分不开的,老人的快乐建立在她的痛苦之上,也逐渐扭曲了她的三观,让她觉得只有儿子才是自己唯一的依靠,成为公婆后,这种对儿子的喜欢就转嫁到了孙子身上,自己也变成了曾经讨厌之人的模样。

这副对联虽然简单,但是也形象表现出残留的封建糟粕对人的压迫,对人性的扭曲,希望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更多的宣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