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有画有内涵,新年合家欢的宝藏节目还得看央视!_米粒_节目_画中

文|米粒妈妈

前几天和米粒爸爸聊天,想起刚才的一年,感觉没那么真实。

生活中一直按下暂停按钮,之后好像又以2倍速播放,有时会感到无法控制。

虽然又提心吊胆,又提心吊胆,但最终,大家互相牵着手,坚持了下去。

冬天很冷,但春风总是吹来。 还是期待未来,我们一起拥抱2023,迎接春暖花开!

有休息的时间,米粒妈妈会向大家推荐央视的新节目,有歌舞,有诗画,有传统文化底蕴,特别适合假日期间全家人坐在一起欣赏。

这个节目叫《诗画中国》。 原来米粒妈妈12月初看完就想和大家安利一下。 然后我变成了太阳。

但是,现在安利也不晚。 元旦春节假期,大家可以和家人一起看这个老少皆宜的节目。

诗和画

展开全文

这几年,随着“大话”概念的加强,这种文化内涵的节目层出不穷。

形状多样,米粒妈妈给大家带来了安利

但集诗画、歌舞、传统文化乃至未来“黑科技”为一体的节目,《诗画中国》尚属首次!

不得不说,大制作必须要看中央的母亲。

从标题可以看出,该节目的重点主要是围绕古代经典流传千年的“诗”和“画”。

都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两种纯美的艺术结合起来,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这个节目给了我们答案。

每期节目都精心挑选了几幅传世名画,配以意境相近的诗来欣赏,将两人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谈谈被称为“宋画第一”的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笔下的山体巍峨挺拔,气势恢宏。 山顶茂密,山谷深处像瀑布一样,流动得像飞一样。

山峰下突出一块巨大的岩石,林木挺拔。 画面上溪水奔流,山路上来了搬运货物的商队,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

节目组为这幅画取的诗词是李白的《上阳台贴》,“山高物千万,无旧笔,清壮不穷”。

只有四句话,内有乾坤,用仰视的视角看整个画面,可以从自然界感受到“高山仰天”的境界。

米粒妈妈觉得,带着诗中的气韵欣赏画,更能感受到这种山珍海味中升华的崇高美学享受。

下图和画中的七言绝句,孩子们应该更熟悉。 这是元代画家、书法家和诗人皇冠的代表作《墨梅图》。

他笔下的梅花,既不是琉璃世界的白雪红梅,也不是暗香幽幽的白梅,而是浓墨重彩、高洁的墨梅。

这种独特的审美反而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正如他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被人夸耀好的颜色,只留下一种清新的感觉。”读了这幅画和诗,你就会真正明白皇冠上的画不是花,而是君子。

还有书、画合二为一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晚年辞官退隐后,一个雪霁在第一个晴天给自己的朋友发的“微信”问候。 “羲之顿首:下雪的时候天气晴朗,很好。 想改善。 没有结果,是结果。 力不从心,王羲之的顿首。 山阴张侯。 ”

内容是朋友之间的简单问候,而王羲之的笔下却是飘逸洒脱,字里行间云气,使此帖成为“天下法律书之首”。

现在米粒妈妈略加说明,“法书”是书法领域的专业术语,意为学习书法的典范、楷模,表达了古代名家对墨迹的尊称。

那么,这部书法作品是如何受到启发,影响后世,世代相传,不断激发创造力的呢? 大家一起去节目,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呢?

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的瑰宝像星星一样闪耀,但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学会享受,并试图积极继承,一直是个难题。

米粒妈妈觉得这个节目又有了很棒的突破。 在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方面,央妈的审美一直在线。

节目组精心选择了京剧、古琴、琵琶、武术、剑术、中国鼓、书法、茶道等多种展示形式,雄辩地展示了传承千年的艺术。

孩子们通过这个节目,可能会从那里看到一方不同的天地。

《清宫戏画》这幅画,在当时的摄影技术还没有发明普及的时候,就像一张珍贵的戏剧相册。

这些细致的戏剧人物画,不仅脸书和服装都非常考究; 人物身上的褶边、帔、毽、倚上的游龙团凤、底插八宝、折枝立卉、祥云立水等装饰图案,刻画得写实严密,泼墨如绣,工巧如画

画中人的扮相、神态、动作等细节为后世的传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证依据,为现代京剧奠定了基础。

光画画还不够,节目组直接来到京剧名家,带着金帆京剧团的小团员们,在舞台上还原了三国志的一些经典选择。

七八岁的孩子们与众不同,唱腔富有神韵。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默默地瞥了一眼四音出走五音不全的米粒。

最让我吃惊的是普茨辛老师的诗的朗诵。

老师站在舞台上,刚读了两句诗,就忍不住跟着他进入角色。 他介绍的画《浔阳琵琶图》是取自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

他的手与脚之间,仿佛已经带着我们来到了千年前的泾阳江畔。

抑扬顿挫地朗诵,间隔一想,米粒妈妈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也仿佛成了白居易的座上宾,目睹他挥毫写下了千古名诗。

在一声声急缓、清脆幽闭的琶音中,我们看到了“喧嚣的嘈杂声裹挟下,一个个大珠子落在玉盘里”,明白了“银瓶溶于水四溅,铁骑凸显刀枪声”。

听了琵琶女人熟悉的乡音,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诗。 仇英读了诗,把自己脑海里的场景变成了画。 现在,我们从诗和画中获得灵感,再现那天的场景。

冥冥中感受到这样的文化轮回与传承,诗、画、乐完美融合,一如千百年前,为大家献上视听盛宴。

在饰演郑允的《竹石图》时,采用了古琴和武术的结合。

古琴演奏家也在选曲上运用了巧妙的想法,在郑板桥的同时代的《醉渔唱晚》,在琴声中,我们好像还可以听到风吹过竹林,竹子与石头互相击打的感觉。

两位对垒的武术演员也代表了竹子与石头一柔一刚、相互牵制的一个状态。

最主要是,舞剑这段也太好看了。

穿越感的黑科技

虽然主角是古诗、古画,但整个舞台却处处充满了“未来感”,各种高科技的展现形式轮番上阵。

同样是舞剑,这幅《公孙大娘舞剑图》的表现形式,与米粒妈上面提到的《竹石图》又有所不同。

在特效的帮助下,“公孙大娘”把无形的剑气舞得虎虎生风,仿佛她真是从画中走出来的武林高手。

裸眼3D、全息影像等等现代的“黑科技”,甚至能帮我们走进古画中。

一名小学生就戴上了VR眼镜,替我们穿越进了画中。

他来到了宋代著名的风俗画《货郎图》中,货郎担子中的小泥人当起了导游,带他认识了自己的葫芦、风筝、不倒翁、拨浪鼓等等好朋友,深入体验了一次宋代生活。

这幅画是宋代市井风情非常典型的代表作之一,米粒妈在《藏不住了!一集封神!这部大语文记录片,让孩子一秒穿越千年,感受古人风貌!》这篇文章中也有提及。

这个节目的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让你明知道是特效,但看起来就是毫无违和感的精致,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而且通过节目,孩子们除了学会欣赏诗画,还能学习语言美,比如每期的开场白,可以当范文来摘抄。

不仅如此,节目请来的嘉宾也都是业内顶尖的学者、教授,比如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老师,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等等,有这几位专业大咖教我们如何赏诗,怎么看画,真的受益匪浅。

看过了这些赏析的技法,以后孩子去博物馆也可以亲自实践一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个节目从视觉体验到文案,都美得让人回味无穷,甚至可以直接摘抄解说词做成笔记,这样的积累对于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极大提升。

欣赏了诗画,拓展认识了传统文化,还顺带收获了不少作文素材,真是一举多得!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