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农村春节都有哪些民俗?_灶王爷_馒头_祭灶

“腊八祭灶,年歇来到。”

在我们豫北农村,一进腊月就有年味了。小时候的腊八那天,要做腊八粥,还要把腊八粥往枣树上糊,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枣树硕果累累,小时候的水果少,只有大青枣我们都能吃到。

“二十三,祭灶官”

我们那里有个说法“女不祭灶,男不愿月”。祭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凌霄宝殿去述职。灶王爷虽说官小,但也是“一家之主”,男人作为一家之主,去祭灶算是级别对等。至于愿月,指的是中秋节祭奠月神嫦娥。试想,高冷女神嫦娥连天宫中掌管八万天河水军的海军司令天蓬元帅都看不上,凡夫俗子怎可入了她老人家的法眼。

这一年来,灶王爷目睹了这个家庭的一切,我们为了能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少说孬话,在祭灶的时候,会供上芝麻糖。然后,从灶龛里撕下旧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纸元宝一起烧掉,还要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云云。

“二十四,扫房子”

原来的房子都是土屋,冬天取暖全靠在屋里生一个火盆或者煤火炉。一年下来,墙壁黑乎乎,墙角都是蜘蛛网。到了二十四这天,全家总动员,给苕帚绑上竹竿,将屋子上上下下都清扫一遍,然后再换上一副新的“中堂”。虽然穷,也要焕然一新迎新年。

展开全文

“二十五,打豆腐”

在我们豫北农村,村村都有豆腐坊,到了二十五这天,我们都要买上一大块豆腐。别看现在豆腐不值钱,在以前,只有家里来客人或者过节的时候才舍得买一块。在我们农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物换物,就是拿黄豆换豆腐,拿小麦换馒头面条等。

当时年龄小,不知道咋回事,后来读了几本书才知道。原来建国后,我国为了应对粮食短缺问题,实行的是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八十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后,老百姓的粮食吃不完了。国家完成任务后,老百姓就拿卖不出去的粮食换其他商品。直到1985年,国家正式废除了统购统销政策,老百姓才逐渐不在家里存那么多的余粮了。

“二十六,蒸馒头”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馒头铺,即使后来出现了馒头铺,老百姓也更喜欢吃自己蒸的的馒头。二十六这一天,往往是亲近几家的妇女们聚到一起蒸馒头、包子等。蒸的馒头需要吃到来年破五,因此会蒸很多馒头。当时候穷,除了白面馒头,还有掺了高粱年的花卷,白面馒头尽可能让老人和孩子吃,成年人还是以粗粮面为主。

“二十七,杀公鸡”

原来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鸡,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了,老百姓们也会偷偷摸摸地养。那个时候,养鸡主要是为了下蛋,鸡蛋可以换盐,还可以给老人小孩或者病人增加点营养;而公鸡就是为了过年吃肉。

鸡崽子除了老母鸡孵化,还有就是有专门赊销的。我记得,那个时候,小母鸡算钱,小公鸡搭送。小鸡养大了,他们才来收钱,只按成活的算账,他们不会去你家看有几只鸡,多少都按你说了算,可见当时民风之淳朴。

“二十八,贴画画”

转眼到了二十八,就是贴对联门神的日子了。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老教师和会书法的老人,免费给大家写对联。我喜欢读各家各户的对联,还会把中意的抄写下来。

后来市场上现成的对联就多起来了。再后来,好多企业,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卖种子化肥的,他们都免费送对联了。现在对联的用纸都很好跟,还有用绢布的,颜色也都漂亮,不过,走在大街上,看着千篇一律的对联,竟然没有了小时候的韵味。

“二十九,啥都有”

到了二十九,肉也割了,菜也卖了,给小孩扯的新衣服也做好了。当然,怎么能缺少“大雷子”和鞭炮呢。

小时候穷,鞭炮只能买一挂,也就是五百或者一千响的。“大雷子”买一捆,我记得一捆是五十个。鞭炮要留到大年初一早上放,而除夕,破五,元宵节也只能放三个“大雷子”听听响,意思意思。

祭兆

在我们老家,有个“祭兆”的习俗。凡是搬了新宅,或者家里常年不顺,就会在除夕夜进行祭兆。

祭兆的时候,用三个大属性的男子:牛、虎、龙。牛拉犁,虎扶犁,龙牵牛。我属龙,谁家祭兆就经常找我,牵着属牛的在院子里划拉。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是土地,随便划拉。

大年初一,我还得起个大早,去给祭兆那家开大门。那时候穷得叮当响,多钱人家没有大门。祭兆结束,就用个长棍或者红布条搭在门口。我必须要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去把他们家的栅栏门打开或者布条拿下来。他们早就在堂屋等着我了,给我一个馒头或者一毛钱(后来是五毛),我就可以回家了。要是不去给他家开门,大年初一,他家的人都不能出来,别人看到门没开,也不回去他家拜年。

大年初一,天不亮就开始吃饺子了,要是分开另过的儿子,还要把第一碗饺子端给父母。不对,第一碗饺子应该是敬天地全神。这个时候,灶王爷已经回到了人间。下好的饺子,先敬灶王爷,再端到院子里敬天地,端到堂屋敬全神。沾了仙味的饺子再端给家里老者,祈祷健康长寿。

我们吃过饺子,穿着新衣服,就可以找小伙伴们显摆了。然后,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一是为了换把瓜子,几个水果糖,二是去他家院子里找找“落捻”的鞭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