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考试曾出一上联“孙行者”,很多人交白卷,仅有一个人得满分_对联_都是_春联

中国的习俗万万千,都十分具有民族特色,而对联,就是其中一种。同时,对联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而对联既可高雅又可“平易近人”。

日常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对联,就是每家每户过年都要贴的春联。

春联,一般都是蕴含着各种美好的寓意的言辞,以及来年的美好期待。春联的固有格式就是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对联也基本就是这样的模式。

除了春联,在文学修养方面,一些文人骚客也会用到。在学业的考核中有时候也会通过对联的形式来进行。

著名的清华大学在某一年的一次国学的考试中,就有一位命题老师通过对联的形式进行考核。

老师只给了三个字的题目,但是结果却十分出人意料,竟然收到很多空白卷。只有一位学生对出了下联,并且得到了满分。

展开全文

小字数,大内涵

语言简练,内涵深刻,格式十分工整对仗,平仄协调,上下句构成相同,这些都是对联最基本的形式要求。根据历史记载,有据可循的,早在三国时期就正式出现了对联。

对联一直遵循的规则,与深入中华民族意识的“阴阳二元论”是相通的,也是秉承了这种哲学观念。

阴与阳的观念,自古就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早在《易经》中出现的卦象符号,还有“一阴一阳”的传统说法,都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天地之道,有左右之分,也有阴阳之说。这种观念虽然抽象,但是却一直影响着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世间万物的认知与解释中。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的出现是以天地存在作为前提的。然后才有了人类社会并出现男女的分别,继而又出现夫妻、父子、君臣等人际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逐渐有序的发展,才有了社交的礼仪,才有了社会的文明与历史的不断进步。

阴与阳的观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事物都会以“两”或者“对”的形式呈现,这是一种观念中的执着与迷恋。

也正因为受观念的影响,对联的格式要求十分严格,词类必须上下相对。传统对联必须满足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如果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看,对联的发展则是逐步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早期出现的,十分整齐的对偶句,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就已经屡见不鲜。这可以认为是对联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古人对于骈体文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被称为近体诗的律偶,正式形成于唐代,是对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以作为一个代表。

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律偶的对仗十分工整。而体现的文学水平是远远胜过早期的骈体文的。

独特的题目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现方式,讲究也很多。对仗工整是最基本的要求,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存在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对联也被运用在文化考试中。这种情况就出现的1932年的清华大学的一次国学考试中。

题目出的十分简单,就是“孙行者”三个字,但是收到的考卷竟然都是白卷,只有一人以“胡适之”作答,得到了满分。

出题者,何许人也?

那么,这个题目的出题人,是谁呢?就是被称为“清华大学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在“前辈四大史学家”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看名头就知道这位先生背景不凡,对于中国的哲学与史学、语言学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与贡献。

陈寅恪,可以说从小就是饱读诗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典籍阅读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他不仅对于国学十分有研究,还虚心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可以说是深谙古今中外文化。

而作为国学考试的出题人,对联则是最能体现语言能力与文学基础的一个形式。于是,陈寅恪会在考核中出一道对联题。

而对联是不受字数限制的,一个字也可以成为上联,三五个字也可以,十几二十字也无不可。这一年的国学考试,必出的对联题目,陈寅恪就给出了一个三个字“孙行者”。

答题人,不简单

整场考试,只有一位同学给出了答案。这位同学就是周祖谟,也是一位一直致力于语言研究的专家。

周祖谟以“胡适之”作为这个题目的下联。这样看,上下联都是名字,单独分析每个字眼,“孙”与“胡”二字都是姓氏,“者”与“之”都没有具体含义,虚词而已。

如此分析,算得对仗工整,所以这道题目,周祖谟拿到了满分。这与周祖谟从小受到的国学语言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足够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分析出内涵,并给出答案。当然,对联的答案并不惟一。

考试结束后,出题者表示对于这个答案并不是特别满意,反而有一个答案会更合适,就是“祖冲之”。

“祖”与“孙”两个字既可以作为姓氏讲,也可以理解为暗含辈份之义,“冲”与“行”二字都可以作为动词,而“之”与“者”依然做虚词。可见,这个答案确实更贴切。

结语

对联,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成果,是宝贵的文化瑰宝。虽然我们早就打开国门,提倡融会贯通,但是民族的根基不能忘。

贴春联是我们国家特有的风俗习惯,而春联也是我们独有的宝贝,不仅仅有美好的期冀,也蕴含着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不论身在何处,不论在哪个年代,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被弘扬和继承。在考试中,出现对联,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家的最高学府,以身作则,提醒广大学子,不可忘本。东方与西方文化并不对立,我们要学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