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而不简的“微西湖·趣文化”_西湖_学生_蛋壳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开设“双减”下的课后服务,通过融入地域特色做到“减而不简”,并将西湖特色活动与课后服务相结合,打造“微西湖·趣文化”特色课程,关注学生兴趣,提升课后服务实效。

乐创意,学习任务发展综合素养

学校着力打造学生创意表达和思维发展的学习任务群,通过“西湖特产我来寻”“西湖美景我来拍”“西湖名人我来访”3个小的任务群展开。

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用“五感法”观察西湖特产的味道、形状等特点,通过圆桌会议的形式展示分享西湖特产;阅读与西湖特产相关的故事,将课后服务与“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相结合;在教师带领下,去西湖边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西湖美景,尝试用绘画和拍摄的形式记录下来;与退休教师进行面对面互动,感受“西湖人”的成长故事;等等。此外,学校还邀请西湖地区的民间艺人进校授课,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了解民间工艺的点滴特色。

趣设计,课后服务融合多个学科

学校开发了一系列设计类学习任务群,学生可以通过美术学科的黏土、绘画等课程展现自己的设计作品,也可以通过创意制作给教室增添一抹亮丽色彩。在设计类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艺术感知与思维能力相融合,而且可以将自己的课堂作品永久保存,将无形的知识力量化为有形的知识财富。在学校“贸易节”特色活动中,学生将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工艺品进行售卖,将所得款项捐赠给兄弟学校。任务群包括“黏土捏制西湖物”“书画描绘西湖景”“蛋壳演绎西湖人”等创意课程,这些课程将美育、德育、智育进行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西湖少年”。

黏土课程上,学生寻找并了解西湖特色美食的由来,感受西湖美食的魅力,尝试用黏土捏制心中的西湖美食;书画课程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拍摄的作品进行临摹或创意表现,化口语表达和交流活动为实质性的彩绘活动。最有趣的莫过于蛋壳课程: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蛋,有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携蛋入校”的创新方式,有的学生讲述蛋的不同种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各种蛋壳的差别和功用,学生觉得蛋壳可以做收纳盒、小型模型、奇趣蛋等,接着将蛋壳的花纹和图案描绘出来;教师让学生设计“蛋壳博物馆”,学生搜集各类蛋壳图片,然后进行“写话”创作,通过一篇小作文介绍“蛋壳博物馆”的各种蛋壳展品。各类课程将科学学科的观察、美术学科的绘画、语文学科的表达等内容结合起来,让简单的课后服务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巧实施,课程成果进行转化评价

如何将课后服务的成果进行转化和评价呢?学校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打造“黏土博物馆”,将学生的黏土工艺品收藏在博物馆,同时结合学校每年的“西湖艺术节”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这种做法将课后服务的成果进行正向激励,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二是建立“蛋壳名人堂”,通过“蛋壳画”的形式将学生对于西湖历史的兴趣实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文化的情感。

在“黏土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学校引导学生走进杭帮菜博物馆,感受西湖美食的魅力,学习精致的菜品烹饪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改进之前用黏土捏制的西湖美食。学生不仅收获了设计创意,而且学会了如何烹饪一道美食。

“西湖艺术节”的布置也由学生策划。学生进行有趣的圆桌会议,展开头脑风暴——我们应该如何布置书画作品展呢?有的学生觉得可以设计成展板,将作品张贴在学校墙面,但是反对者认为这种做法收拾起来比较麻烦;有的学生觉得可以将作品粘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因为这里平时就是学生作品的展示区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拍摄一部纪录片,在学校电视台进行展播,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最后,参与的学生人人动手,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展评,还撰写了文采飞扬的布展词。

在“蛋壳名人堂”主题活动中,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西湖历史人物,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将喜欢的西湖人物绘制在蛋壳上,将琳琅满目的蛋壳收集起来。通过故事讲述和蛋壳绘制,学生能够了解许多西湖历史人物,比如说岳飞、苏东坡等——不同于以往通过教师介绍而知晓的人物形象,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西湖历史人物的认知和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可贵品质。

基于“双减”的学习任务群设计,让课后服务在创意、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获得了提升,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学校从文化特色、思维逻辑、审美体验等视角进行多维探索,形成了有意义、有深度、有生成的课后服务模式,帮助更多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学习和成长的美好。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紫萱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5版

作者:赵徐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