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上册四年级教材(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_单元_课文_阅读

本文目录

  •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 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搭石》说课设计
  •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童年生活

一、对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本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选编了3篇精读课文,分别是《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牛和鹅》讲的是作者小的时候不怕牛,经常

和小伙伴合伙欺负老实巴交的牛,却非常怕鹅,每次见到鹅都要小心翼翼地躲着走。有一次,作者被一只鹅追赶,在逃跑的过程中被鹅咬住,吓得大喊大叫,在危急关头,被金奎叔解救下来,后来在金奎叔的安慰和劝解下,作者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

清新又略带忧伤情绪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写的是小时候,作者扮演大老虎参加演出,演砸了,引起哄堂大笑,结尾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困惑: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

《陀螺》写的是作者童年玩陀螺的快乐。文章最后一句含义深刻: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应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习作要求是“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这3篇文章在安排上呈现了一定的梯度;第一篇有示范批注,教会学生批注的方法,“交流平台”也总结了批注的常用方法;后两篇引导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和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批注,借助批注,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3篇文章指向童年生活中的多样情感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童年的乐趣,懂得一些道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单元安排了口语交际“安慰”,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别人进行安慰,同时借助语调、手势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习作内容是“记一次游戏”,要把游戏过程写清楚,还需写明自己当时的心情。2.丛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相对应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3《童年的集合哨》中的“专题阅读二——寻找成长的足迹”和“整本书阅读”两个板块,其中“范文阅读”有6篇文章,“组文阅读”有3篇文章,“自由阅读”有5篇文章。

读边作批注的好习惯;《没有人喝彩的工作》和《捅马蜂窝》两篇文章对应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让学生通过批注体会作者成长中的困惑,谈感受,懂得要把生活中的困惑

倾诉出来,并尝试解决一些疑问,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放风筝》《钓鱼(节选)》对应课文《陀螺》,通过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通过批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训练学生多角度批注的能力。“组文阅读”中的3篇文章《歪儿》《抽陀

螺》《我的“小脚儿娘”》以童年趣事为内容,以“物”为线索,贯穿全文,记录了作者

童年时喜闻乐见的游戏,是对《陀螺》一课的补充,继续训练学生多角度批注的能力。“自

由阅读”中的5篇文章可依据学情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这几组文章既有关联,又有各

自的侧重点,整体呈现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谓、囊、兵”等35个生字,读准“露、角、旋”等8个多音字,会写“摸、

段、否”等43个生字,积累“通情达理、哄堂大笑、手舞足蹈”等词语。

2.学会在阅读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受到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随时作批注。

3.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情。

4.记一次游戏,能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反思:学会批注阅读,体会描写人语言、物动作、神态的手法。学写一篇游记。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本单元围绕神话这种文体,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3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1篇略读课文,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这些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学生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神奇想象,还能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准备,编者这样编排,意在循序渐进地训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课后题及阅读提示可以看出,4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盘古开天地》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的神奇,感受盘古伟岸挺拔和勇于献身的形象。《精卫填海》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从而感受精卫坚忍执着的品质。《普罗米修斯》通过交流打动自己的情节,感受故事的神奇,感受主人公勇敢不屈的品格。《女娲补天》则是通过发挥想象讲述女娲补天的过程,感受她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品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关于想象类习作,学生并不陌生。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词语发挥想象编童话”;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大胆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提示,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由此可见,学生已经有了创编故事的基础。本单元要求选择神话或童话中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想象与他一起过一天会发生什么故事。教学这篇习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并使他们乐于表达。

2.丛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匹配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2《探索世界》中的“专题阅读二——感悟神话”和“整本书阅读”两个板块,其中“专题阅读二”分为“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三组神话故事,共17篇文章。在学习了《盘古开天地》一课后,我们可以拓展阅读丛书中的小古文《盘古开天地》,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故事理解小古文的意思;也可以阅读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事《始祖伏羲》,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了小古文《精卫填海》后,可以拓展阅读丛书中的《精卫填海(节选)》,让学生完整地阅读《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特洛伊木马》是古希腊的经典神话,学完《普罗米修斯》一课,可以拓展阅读此文,重点训练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拓展阅读《燧人氏钻木取火》,比较火种的来源,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世界上的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解释。学习了《女娲补天》一课,拓展阅读小古文《女娲补天》及神话《神农尝百草》,继续训练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继续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组文阅读”编排了《后羿射日》《愚公移山》《金羊毛的冒险》《刑天挥舞盾牌和斧子》4篇神话,“自由阅读”也编排了《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节选)》《燧人氏钻木取火》《拉枯族神话——扎努扎别》《丢卡利翁和皮拉》5篇神话。这些神话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魅力。利用这些神话,继续训练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认识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感受魅力无限的神奇想象,了解祖先在探索和认识世界过程中对大自然的独特解释、美好向往,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劈、隆、溺”等41个生字,读准“少、还、脏”3个多音字,会写“翻、溺、悲”等34个生字,会写“精疲力竭、奔流不息”等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卫填海》。

3.能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5.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或童话人物,以“我和

过一天”为题,展开

想象,写一个故事。

6.能产生阅读中国神话和世界其他经典神话的兴趣,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分享阅读成果。

反思:本单元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基础上,仿写一篇神话或童话故事。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写清一件事

一、对教材和丛书的分析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围绕这两个方面,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及“习作”

两篇精读课文中一篇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作者以精练的语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刻画出了小麻雀的弱小可怜、猎狗的庞大凶猛及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敢于献身的精神。另一篇是作家黄亦波的《爬天都峰》,课文描述了暑假“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个环节:一是爬山前“我”的畏难情绪,二是“我”和老大爷相互鼓励、一起爬山,三是爬上天都峰之后的三人对话,从而将爬天都峰的整个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这两篇课文都是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但各有侧重。《麻雀》一文侧重于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运用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的方法,把事情写清楚;《爬天都峰》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在教学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做过多要求,而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其表达方法。

本单元选编的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记叙的都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贴近儿童生活,而且都有旁批,一来有益于学生从文中借鉴方法,二来有益于写作时模仿。《我家的杏熟了》一文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把“分杏”这件事写得很清楚;《小木船》一文围绕“小木船”按故事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把“我”和好朋友从友谊破裂到和好的过程写得很清楚。这两篇习作例文,不能把它们上成普通的略读课,而应该作为在习作课中给学生提供的范例,由课上老师根据习作的需要灵活节选。

此外,本单元教材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两个板块是习作前的预热环节,“交流平台”回顾了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要点:《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爬天都峰》的作者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初步的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体会怎样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让学生选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习作训练,单元中的全部内容都是以

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2.丛书分析

与本单元教材相匹配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3《童年的集合哨》中的“专题阅读———关注身边的事”。本板块分为三个部分,即“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其中文章数量为“范文阅读”4篇,“组文阅读”4篇,“自由阅读”4篇。《颤抖的羽毛》《小麻雀》作为课文《麻雀》的拓展文章,这3篇文章写的都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事,通过学习这3篇文章,让学生明白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让学生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一件小事》《两角钱》可以作为课文《爬天都峰》的拓展文章。学习时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组文阅读”包括《树上的鞋》《那只松鼠》《母狼的智慧》《云雀(节选)》4篇文章,这4篇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动物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教学时把它们作为一组,以组文阅读课的形式进行拓展阅读,继续巩固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自由阅读”中的4篇文章是《猫》《收拾错误》《谎言会发芽》《稻花香里的迷藏》,这4篇文章以自由阅读课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学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拯”等11个生字,能正确辨析多音字“相”,会写“呆、奈、级”等22个生字,掌握“打猎、绝望、发颤、鼓舞”等31个词语。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3.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反思:教会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清楚地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搭石》说课设计

  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搭石》。本课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流淌着作者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民情。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入手,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思中感悟。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以“美”领路,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一根主线,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体验文中美好的情感,交流研讨,感悟家乡人美丽的心灵。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通领整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有线可寻,也便于教师的调控,给人以整体美。学生在阅读、自学、研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牢牢控制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下。另外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以学生汇报的思路带动课堂教学,不但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控制学生的功底,更体现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地位的.肯定。所以,课堂上,学生纵横于文章之中,品词析句,畅谈感受,陶醉在家乡那流动着浓浓乡情的小溪里。教师则运筹帷幄,不断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画龙点睛,烘托情感。达到了学生、老师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过度语,辅以悠扬的乐曲,仿佛将与会者带到了那个淳朴的山村,充满关爱的父老乡亲面前。在老人一节,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老人可贵之处,教师及时引导“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一句句貌似平凡,情在深处的话语,调动了学生读的欲望,说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不但畅谈感受,而且真心体验,读来自然亲切,在情感上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使学生不但在说中训练了理解,在读中培养了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那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何老师也关注了课外的训练。根据课文作者的意图,是让读者在读中学会在平凡的小事上发现美,在平凡的小事上学会美。所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过度“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又将学生从刘章的家乡带到了学生的身边,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演变成对身边人、事的思考。于是,也有了“美是妈妈的微笑”“美是老师的汗珠”等等发自肺腑,来自四年级学生的经典的话语。到这里,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真正得到了他们应该在语文课上应该得到的东西。

  最后,伴着“爱的奉献”的乐曲,师生共同走搭石离开课堂,更给人以“曲已尽,意未终”的感觉。课堂教学在学生踏着搭石离去中结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语文要素阅读层面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层面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围绕这些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材安排了《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

《观潮》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的所见所闻,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外形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散文《走月亮》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文章文笔优美,通过反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寄情于景,物我相应,情韵绵长,展现了“我”与母亲之间真切的情、浓浓的爱。《现代诗二首》收录了两首精美的写景诗,其一《秋晚的江上》是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其二《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繁星》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观看夜空繁星的画面和深切感受——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此文文笔自然清新,简约朴实,充满意蕴之美。

这4篇课文,不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文笔优美生动,极具画面感,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山河之美。

本单元教材每一课都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提示性信息,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如精读课文《观潮》中的泡泡语“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想象。精读课文《走月亮》中的泡泡语“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旨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后,不仅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进行想象,还可以从嗅觉等方面进行想象和联想,想象闻到的气味,体会多感官参与下的多角度想象。再如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文前的引导语“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旨在通过品味诗歌凝练的重点词,激发学生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想象诗歌的画面和意境,让学生把静态的诗歌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意境。又如略读课文《繁星》文前的引导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融入自己的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阅读要素贯穿本单元的每篇课文,但具体在各篇课文中又体现了不同的梯度性和层次性。如从视觉、听觉到嗅觉等多感官参与下的多角度想象画面,从作者描写的景物“具体想象”到诗歌开放多元的“意境想象”,从“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到“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并融入自己的感受等,体现了想象画面能力的逐步深化及提升。阅读时,尽量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语言文字,但不要琐碎分析语句;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宜过早和过多使用,避免用图像或视频代替学生的想象;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抄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单元习作层面的语文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单元习作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如何写具体并吸引大家去看呢?可以结合《观潮》《走月亮》的写景文段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利用“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模块,引导学生写作时尽量用上极具画面感的四字词语,如“人声鼎沸”“低声细语”等;在介绍景物变化时,也可用上“霎时”“顿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述,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将所推荐地方的特别之处写具体,让人读来能有鲜明的画面感,以达到吸引读者去看的目的。

2.丛书分析

针对本单元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1《慧眼观天下》安排了“专题阅读一▁—自然之美”,包含“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三个部分。其中“范文阅读”的第1~2篇文章对应课文《观潮》,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及一定的顺序来想象画面;“范文阅读”的第3~4篇文章对应课文《走月亮》,阅读时要通过多感官想象画面,体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的情感;“范文阅读”的第5-6篇文章对应课文《现代诗二首》,阅读时要充分感受现代诗的奇妙想象,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创造性地进行想象画面的训练;“范文阅读”的第7-8篇文章对应课文《繁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且融入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与文中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组文阅读”部分分别有《趵突泉的欣赏》《三千道瀑布(节选)》《海滨仲夏夜》等3篇文章。“组文阅读”部分的作用在于进一步运用精读课文习到的方法,通过一组相同主题文章的略读,延伸拓展,从而形成略读能力。为了让略读有抓手,“组文阅读”文章的后面,还提供了相应的练习,如本专题“组文阅读”文后就精心设计了三项活动。活

动一:通过读这3篇文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找到优美生动、有画面感的句子画出来,抄写在下面的表格里。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有画面感的句子,并抄写积

累。活动二: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一处,小组讨论,用上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仿写几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这一活动,旨在进一步训练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想象能力,并仿写几句话,尝试让学生再把想象到的画面转化为文字。活

动三:假如你有机会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所想呢?请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来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这一景观,在小组内讲一讲,之后全班交流。这一活动,旨在将“组文阅读”和单元习作链接,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有画面感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体现读写一体化。

此外,丛书中还安排了“自由阅读”部分,有《听雨》《黄山松》《火把花》《家乡的悬石瀑布》《黄鹂》《白马湖(节选)》等6篇文章,这些文章丰富了本单元的阅读储备。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昂”等2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堤”等30个生字,积累“人山人海、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28个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的顺序,了解本单元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文中的优美语言和重点句段,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4.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多感官及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接受自然美的熏陶。

5.能仿照课文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场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并把推荐理由写充分。

6.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反思: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像画面这一语文要素,和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主题。积累优美词语,写一个好地方,并推荐给同学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