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怎么来的呢?春节的历史来源_春节_守岁_爆竹

本文目录

  • 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 春节的历史来源
  • 春节的起源是什么
  •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 春节的来源有哪些

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1、关于春节的来历:据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得青面獠牙、十分凶恶。“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个就被称为“过年”。

2、有一年除夕,人们上山避难的时候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都是匆忙恐慌的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并且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跟她说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就可以赶走年兽了。半夜的时候,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就逃走了。

3、自那以后,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的时候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彼此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历史来源

春节的历史来源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么春节的历史来源有哪些呢?下面我为您细细道来。

  春节的历史来源

  (一)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令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的几种假说(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

  从理论的角度对春节起源加以考察分析,学者们已经做出中肯的结论。大致说来从历法的角度看,年节节期元旦为正月朔日,以其在岁月坐标上的特殊位置(一岁之始的岁首,一季之始的季首和一月之始的月首)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号称“三元”、“三朔”,终于演成“元正之嘉会”;从节俗的角度而言,“年”的最初含义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叫“年”。许慎﹒《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也说:“五谷大熟为有年”。谷子一熟为一“年”,“有年”是指收成好,而“大有年”则是指大丰收。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而后又逐渐演变成岁的代称。而“岁”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之时,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代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有了岁与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二)新年的形成和发展

  年节的日期,在各朝各代是有所不同的。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汉代初年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太阳历,又恢复了“夏历”,(即现在的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所修改,但大体上仍基本以太初历为原型,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此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者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直到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也叫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农历新年。

  先秦时代,新年习俗还处于萌芽状态。据《诗经﹒七月》中记载,每至岁末,人们就要“穹室熏鼠,塞向墐户”,做好各项“改岁”的准备工作。但这时的欢庆活动由于各国历法不同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时,其无疑是后来新年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末的社会大动荡,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节日习俗。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初历》颁行之后,“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纪时与节气真正实现同步,年节的日期从此也确定不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风俗愈演愈烈,各项民俗活动也日渐丰富,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同时,庆祝的日期也越拉越长,其间有腊八、除夕、元旦、破五、元宵节等一系列重要节日包括其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的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是一种欢庆方式;元宵节娱神的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艺的花灯。虽然仍有祭神祀祖的活动,但是其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其转型主要表现在礼仪性、应酬性的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登门拜访;平民百姓也馈赠礼品、互相拜年,讲究“礼尚往来”。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注重新年习俗的游艺性。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展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都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习惯,可谓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不得不承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春节民俗的存在。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春节的各项民俗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春。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项民俗活动都与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新年的一部分。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不过,为避免烦琐,本文只简略论述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

  (一)贴春联、挂年画

  春联,又名“门对”、“对子”、“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得名。古时,由于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将很多自然灾害归结为鬼神作祟。于是,在过年时多习惯将桃木削制成规定的尺度并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旁,以此辟邪。至五代,桃符有了新的发展。后蜀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记载“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由后蜀国君孟旭所题写的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关于春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卷子SO610号记录的开元十一年(732年)的一些春联为证,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等。到宋代,贴春联已然成为民间普遍习俗。《东京梦华录》说:“近于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人贴贴木板印刷的门神画,同时,据宋代笔记记载,此时有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然而,春联改用红纸并正式命名,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据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

  所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京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需加春联一副,帝(明太祖)微服出观。”相传朱元璋有次微服出访时曾为一位不识字的屠夫题写了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贴春联之风盛行,至今不衰。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它既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又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年画是我国人民喜乐见闻的一种民俗绘画艺术。远在汉代就有关于年画的记载。在年画中,以门画出现最早,而门画又是由门神画演变而来。《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户之左右,谓之门神。”最早的门神是桃符上的神荼、郁垒二人,这跟《山海经》记载他们惩处恶鬼的神话有关。在汉代,还有在门上画虎御凶以及贴雄鸡的习俗。到唐代,门神发生变化,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秦琼、尉迟敬德取代了神话中的神荼、郁垒两兄弟,甚至还有钟馗。唐朝以后,春节贴门神便成习俗。后来,在春节贴门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春节时张挂年画风气。北宋时期,随着我国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板印刷的年画,称为“纸画”(至今中原地区年岁大的人日仍有把年画称为“纸画”的)。至今可以看到的仍被完好保存的最早的木刻年画,就是宋版叫“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是历史是上四大美女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俗称“四美图”。至明清时代,年画的内容就更为丰富,由以前的鬼神转向社会人生,所涉题材可谓达到了包罗万象,无所不入的地步。当时的年画成为了民间的一部百科全书,中华文化尽在其中。

  (二)团圆的年夜饭和除夕守岁

  除夕夜的晚饭,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团圆饭非常丰富,要全家齐聚一堂,标志阖家幸福,寓意吉祥和谐。这一顿饭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对新的一年的展望,它关联两个年头。人们总是企图在其中的一菜一饭,一言一行中寓含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希望为新的一年带来吉祥,消灾免祸。

  吃罢年夜饭,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开始守岁,也就是等待新旧年交替的时刻,这也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时刻。汉代以后,中国人都把夜半子时视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因此,守岁要一直守到夜半之后,甚至天亮。除夕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新旧交替时刻的担忧。守岁民俗的起源很早,南北朝时期已经很流行了,隋唐守岁之风则尤其盛行。守岁时,全家欢聚,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目的是驱邪、除病、保健。帝王也在宫中守岁,大摆宴席,极尽奢华,并和臣子们一起赋诗助兴。唐太宗李世民召侍臣赐宴守岁,就有四首守岁诗流传下来。按南北朝时期的说法,除夕会有山臊恶鬼,近代民间传说有所谓“年”兽吃人,都突出表现了人们对这一重要时刻的恐惧。于是,彻夜不眠,以保持警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守岁也包含着人你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与美好祝愿。

  (三)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国家礼仪中很早就有在元日“庭燎”的规定。《后汉书·礼仪志中》刘昭注引用蔡质《汉仪》云:“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隋书·礼仪志四》云:“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

  民间庭燎习俗在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关于庭燎的目的,一说是驱邪避灾。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四十《烧骨 》引《四时纂要》云:“除夜积柴于庭,燎火避灾。”另一种说法是祭祀祖先和神灵,见明代周汝成《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烟焰烛天,烂若霞布。”清代也有用炭火盆代替的。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所以,不是为了取暖),应该也是一种庭燎,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从具有强烈的驱邪色彩的庭燎,发展到生旺火象征全家兴旺,春节庆典中的这一点火习俗逐步摆脱了迷信色彩。

  (四)爆竹

  “爆竹”,又名“爆仗”、“鞭炮”,其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晰晰”的爆裂声,以此辟除不详。中国民间就有“开门爆竹”一说。

  为什么会出现爆竹?隋代杜公瞻注解上述引文时说:“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意思是说,人们认为春节点火习俗和爆竹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庭燎是烧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会爆响。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云:“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袁文的说法证实了杜公瞻的记载。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

  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抑或以硫磺作炸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也记载了连续的爆竹—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放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燃放爆竹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驱鬼逐疫转向用爆竹接财神,迎灶王,作为“爆发”的象征,以讨个吉利。民国时代《呼兰县志》、《北镇县志》都记载民众放爆竹的目的是“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极好的“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即使完全的无神论者也都喜爱放爆竹。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不过,爆竹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民国政府曾以不利于社会治安为由禁放。但是,即使在控制严密的京兆地区禁放也失败了。“燃放爆竹本为官厅禁止,自民国九年开始,警厅忽取放任主义,于是家家户户,每至年底,争先购置,当子正初交时,乒乓之声不绝于耳。

  (五)年糕、饺子

  年糕,又名黏黏糕,谐音“年年高”,包含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期待,是一个取新年吉利口采的名词。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而成。制作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年糕最为著名。北方则吃白糕饦或黄米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记载了当时年糕—“白茧糖”的制作。现代北方吃年糕的习俗比较少,南方则依然盛行。

  北方过年,人们则更喜欢吃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银元宝等。据记载,公元五世纪,“形如偃月”的饺子就已“天下普食”,成为民间很普遍的春节食品了。宋朝以前称为“角子”,或称为“水角儿”,元朝则称为“扁食”。 “饺子”一词,是明清以来的`名称。明清资料曾有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说明人们吃饺子,还寓意“吉祥”,以示辞旧迎新。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的第一顿饭。这不仅源于饺子美味可口,也借此寄托人们的情怀和对来年的期望。饺子这种普通食物被人们创造为文化象征符号,体现了人民群众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六)祭神、祀祖

  除夕之夜,祭神祀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这一风俗是古老的“腊祭”、“年终祈报”习俗的遗留。祭神祀祖往往同时进行,但也有先祭神,然后祀祖的。

  生活中总有人类无法应付的困难,他们需要寻求一种精神依托,于是神灵便扮演了解救者的角色。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可以看见祭神活动。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也将其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祭祀天地神灵,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给予的恩赐和庇佑,祈祷在新的一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祭祀的主要目的。直到现在,港、台等地还有新年抢烧第一炷香的习俗,据说成功者可以得到保佑。

  春节祭祖是一年里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点燃香火,青烟袅袅,孝子贤孙们整洁肃穆,叩头祭祖。《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二引《富平县志》云:“每族溯宗祖数世者,共为图像,名曰神轴。元日,子孙会拜。”回家还要分别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所谓“慎终追远”),并祈求祖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当然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成员情感联系的作用。

  除夕的祭祀活动丰富而多彩,它反映了人们对天地神灵的崇敬和祈福纳祥的心理。不过,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人们对过去很多迷惑性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今过年,祭神祀祖的活动已越来越少,部分神灵也已淡出了人们的信仰范围。甚至相当一部分家庭连祭祖也忽略掉了。

  (七)拜年

  说起“过年”,我们马上就把它与“拜年”联系起来。这正说明拜年已成为春节的文化象征,也可以说是春节的内在意义之所在。

  纵观拜年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家拜。即家族之间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里进行,然后才出去向四邻好友拜年;二是亲戚之间的拜年,人们领着孩子,带上礼品,轮流到舅舅、姑姑、姨族家拜年;三是团拜。团拜是“元旦朝会”的延续。古时,“朝会”是诸侯或臣子朝见君主的仪式。“元旦朝会”则是在元旦这一天进行,臣属以及外国使者等朝见君主的一种盛大礼仪,目的是庆祝新年的到来,也是封建时代一种节令风俗活动。团拜是春节的传统庆贺方式,从其具体含义来分:有围成一团互行拜礼的团拜;有聚在一起互相祝贺的团拜。从参加者范围来分:有官方的团拜,有亲族的团拜,有朋友之间的团拜等。

  拜年,不仅有浓重的尊敬长老的“孝”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增强了人们的感情交流,增进团结。

;

春节的起源是什么

春节的起源:

1、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如今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2、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扩展资料:

关于春节的习俗:

1、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来源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来源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重要、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要是探溯春节的形成,那是经过几千年来各个朝代,逐步发展变化积淀而成的。那么它起源于哪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的源头就在山西省夏县禹王城!禹王城就是夏朝大禹建都安邑的地方。夏启开始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由禅让制变成王位世袭制——夏王朝从此诞生。

夏朝时期,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完善制定了历法,因为它创始于夏朝,所以称为夏历,它是由月亮周期变化形成的。夏历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历法。《竹书纪年》载: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意思是大禹发布《夏小正》历法与全国各地。

从夏历《夏小正》得出一个结论:夏朝时期,一年有两个季节,以北斗七星斗柄方位来确定:“正月,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一年有10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每个月有36天。这样,一年是360天,结余的5天是一年之后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灵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保佑天平地安,人寿年丰。既是热闹红火的狂欢节,也是王室宴请犒劳辛苦一年的大臣与劳动者。大禹治水也成功了,为了庆祝胜利以及新的一年的开始,禹命皋陶作《夏籥》,又名《大夏》歌舞进行庆贺。

夏朝把1月称为正月,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当时也称为“岁”。 古时候把“年”字放在禾部,《说文、禾部》载:“年,谷熟也。”预示着风调雨顺,禾苗茁壮,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被引申为岁名了。夏朝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指。夏朝时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商朝叫“祀”,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时十一月初一,秦朝时定在十月初一,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东汉时期,祭祖是是春节的重要活动。《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高声齐祝万年长寿!如今演变成了现在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间社火和红火热闹。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春节。唐朝正月初一这天称元正节。因是岁之元,季之元、月之元,又称三元。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 “岁日”“新正” “新元”等,清朝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督府代表讨论历法问题,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在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礼、祈祀活动,祭诸神祭先祖;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先祖、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庙会”等娱乐欢庆活动。我国的过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规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经典。2006年5月20日,春节这一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目前,最早的年节因文献不足尚难定论,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到汉武帝时,为了让历法定型不至错乱,创立并实行了“太初历”,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清末。年节,也就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因此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