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父母官?“父母官”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什么人才能自称是父母官_父母官_官本位_自己的

什么叫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扩展资料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父母官”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什么人才能自称是父母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地方官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老百姓就会亲切的称他们为“父母官”。所谓“父母官”,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说地方官爱民如子,对待普通百姓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爱护,所以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而事实上,“父母官”并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最早指的是汉朝的两位官员。



在西汉汉元帝时期,南阳郡出了一位清廉如水的太守。此人名为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在其担任南阳太守期间,经常下乡考察,劝课农桑,不是出现在田间地头,就是住在乡野亭舍之中,很少见他有赋闲在家的时候。通过实地考察,召信臣主持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当地灌溉面积年年增加,粮食产量也成倍增长。老百姓得了实惠,整个社会风气也呈现出一片祥和。



在帮百姓将“钱袋子”鼓起来后,召信臣又开始进行道德教化。他先是制定了用水规则,防止百姓因争抢水源而打得头破血流。然后又禁止百姓在婚丧嫁娶的过程中铺张浪费,最后对于游手好闲和小偷小摸之人进行训斥和治罪,在他的治理之下,南阳郡几乎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很多外郡百姓听说召信臣的事迹后,纷纷前往投奔,南阳郡因此户口倍增,郡县也富裕起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召父”,皇帝听说他的事迹后,也赏赐了他黄金四十斤。而召信臣后来调任河南太守后,政绩也屡次在全国排第一。

无独有偶,在东汉时期,南阳郡百姓又遇到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太守,此人即东汉水利学家、发明家杜诗。杜诗在光武帝初年曾担任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为非作歹。杜诗劝告了几次,萧广不听,于是杜诗按法令诛杀了萧广。事后,他向上做了汇报,还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以诛暴立威,又善于谋略,不浪费民力,再加上政治清明,所以很受当地百姓爱护。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发明了“水排”,用来铸造农器。二是兴修水利,广拓土田,让百姓日子富足起来。因此人们将他比作西汉的召信臣,南阳百姓谓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人们就将爱民如子

什么叫做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扩展资料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有的领导干部面临抉择时,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有的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该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该得到的也想得到”等等。这种特权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层次驱动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母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