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人有时也很矫情,明明想要,却偏偏说不。例如诗人们天天喊着归隐,却没有几个像陶渊明那样真得回家种地 。
晚唐诗人姚合,就是这样的人。他从刚开始做官时,就说“自嫌多检束,不似旧来狂”。可是却没有见他真得挂印归田,反而一步步越升越高。
而且,姚合生活在复杂的牛李党争时代,竟然能够左右逢源,比起同时期的李商隐来说,真是大智慧之人。
一、归路羞人问 四十岁才得官的诗人姚合(约公元779~约公元855)和贾岛同岁,他在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的时候已经38岁。按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他的成绩还算是不错,比起好友贾岛要顺利多了。
姚合曾经有一首《下第》诗,记录了自己中第以前的窘迫:
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疏。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
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馀。
唐人科举把走后门说的冠冕堂皇,应举者在考试前把自己诗文写成卷轴,投送当时的显贵人物以延誉,谓之“行卷”或“干谒”。例如王维就是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而高中状元,公主的影响力之大令人咋舌,王维竟然挤掉了原定状元:宰相张九龄的亲弟弟张九皋。
唐僖宗时期的诗人高蟾就曾经作诗发牢骚,没有门路中不了进士,《下第上主司马侍郎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独向秋风怨未开。”
这首诗被认为是唐朝第一下第诗,高蟾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同情,第二年就被录取了。
姚合“ 以此投知己”是不是有用呢?据说他受到了牛党人物李逢吉的赏识,那一年李逢吉知举进士,姚合终于在38岁时中第。。
大约在进士中第以后第二年,姚合得到了一个县主薄的小官,于是开心地去上任了。
二、只应随分过 已是错弥深 姚武功不是陶渊明姚合去做官的这个县叫做武功县,因此被姚合又称为姚武功,他的诗也被称为武功体。
古人称呼除了名、字、号以外,还有如柳柳州、杜工部、董大等等,根据其任职之地或者官职或排行来称呼。姚武功并不会什么功夫,而是一个在小县城作九品芝麻官的诗人。
在武功县,姚合他曾经写了一组五言律诗:《武功縣中作三十首》。这组诗中表现了一个喊着不想做官,却不肯辞官的“假陶渊明”。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姚合诗中常有“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之意,不过他可不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武功縣中作》中有一首写到: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山亦冲雪上,诗好带风吟。野客嫌知印,家人笑买琴。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
除目,除授官吏的文书,相当于聘书。得到了作官的任命书,损害了我的道心。什么“道心”呢?没有特别的解释,但是行为上类似“山亦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即远离“尘网”,本爱“丘山”的诗人之心。
野客嫌知印,家人笑买琴。家人笑话我还去买琴(陶渊明也有一个无弦琴),野客因为我接受官职而疏远嫌弃。
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最后,姚合自嘲说,虽然感觉这样似乎有点不对,错误有点深,但我不过是随缘守本分而已。工作养家当然是男人的本分之事。
从诗中可以看出,姚合虽然有“羁鸟恋旧林”之意,但是不肯“守拙归园田”,而是甘愿:误落尘网中。这一落就是二十多年。
三、妻儿尽怕为逋客 离开武功的姚合用两首七律写出心声主印三年坐、山居百事休(《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之一)。
三年时间转瞬而逝,大约821年,姚合任期已满,要离开这里了。
离职以前,姚合写了二首七律,可以了解他对于官与隐的态度。先看看第二首,《罢武功县將入城 其二 》:
青衫脱下便狂歌,种薤栽莎劚古坡。野客相逢添酒病,春山暂上著诗魔。
亦知官罢贫还甚,且喜闲来睡得多。欲与九衢亲故别,明朝拄杖始经过。
白居易诗有” 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可见官职的卑微,姚合的武功县主簿仅仅是正九品下,只能穿青衫。
如今结束了主簿的官职,似乎很快乐:青衫脱下便狂歌,听上去也要“守拙归园田”了:种薤xiè栽莎劚zhú古坡。
野客相逢添酒病,春山暂上著诗魔。颔联写罢官后,与好友诗酒为伴。
亦知官罢贫还甚,且喜闲来睡得多。颈联写罢官后虽然贫苦,但是苦中有乐,可以睡懒觉了。是不是有点像今天因失业而自我宽慰的男人呢。
不过第二首可以看出,姚合还是要去工作养家的,《罢武功县將入城 其一 》:
乍抛衫笏觉身轻,依旧还称学道名。欲泥山僧分屋住,羞从野老借牛耕。
妻儿尽怕为逋客,亲故相邀遣到城。无奈同官珍重意,几回临路却休行。
刚刚离职,无官一身轻,还可以远离尘嚣去学道,去种田访友。但是颈联写出了家人的担心:妻儿尽怕为逋客。
逋客,避世或失意之人,也是隐士的另一种称呼。姚合会去作逋客吗?姚合不说自己要作官,而是说家人希望他去作官。
在38岁才中进士,40岁才能作官养家的姚合,怎么会放弃大好前途呢?他应该早就找好新的职位了。
四、在牛李党争中 大隐隐朝市南朝《昭明文选》 卷二十二中记录了晋朝的一首《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陵薮,山陵和湖泽;朝市,朝廷和市集。小隐在山水之间,大隐在世俗之中。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老子却在周朝作柱下史。
《后汉书·张衡传》说:“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李贤注引应劭语解释到:“ 老子为 周 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
隐士也好,修身养性也好,不必一定去山中,像老子那样作官也是一种“隐”,反而更加安全,生活也无后顾之忧。
陶渊明那样困苦的隐居,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姚合也看得很清楚,离开武功县不久,他就去新岗位上任了。
姚合先在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府中做随军从事,后来又做过富平县和万年县的县尉。《唐才子传》中记载:
历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杭二州刺史。后召人,拜刑户二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姚合虽然40岁才步入仕途,但是一直顺风顺水,最后62岁时做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他的顺利可能和当年录取他的李逢吉有关,作为“牛党”代表人物,李逢吉官至宰相,长期把持朝政。
姚合能”大隐隐朝市",在残酷的牛李党争之中“朝隐终身无患。”可见他一定是个情商很高的人。
从诗歌题目中可以看出,姚合所交往的人非常多,有刘禹锡、雍陶、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李廓、殷尧藩、无可上人、喻凫........
姚合甚至在牛李两派中都有朋友诗歌相酬,例如他出任杭州刺史时,写给李党宰相李德裕的这首诗,《牧杭州谢李太尉德裕》:
皇恩特许拜杭坛,欲谢旌旄去就难。偷拟白头瞻画戟,四神俱散发毛寒。
写给牛党宰相令狐楚的诗,《寄汴州令狐楚相公》:
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
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几时诏下归丹阙,还领千官入阁门。
832年,牛党领袖牛增孺被罢相为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拜为兵部尚书,833年李德裕拜相。834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相,牛党的李宗闵又回京拜相执掌大权。开成五年(840年), 李德裕又回来了,自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
姚合在832年到841年之间,担任过侍御史、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刑部朗中。期间又出京担任金州刺史和杭州刺史以及陕虢观察使。
能够在牛李两派之间左右逢源,姚合可不是一般智慧的人物。同时期的大诗人李商隐出自牛党令狐家门下,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为妻,结果沉沦下僚,一生不得志。
《唐才子传》中还记录了姚合与李商隐的一段交集:
开成间,李商隐尉弘农,以活囚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合来代简,一见大喜,以风雅之契,即谕使还官,人雅服其义。
开成年间,李商隐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作县尉,结果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李商隐不堪屈辱辞职,还写了一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凑巧孙简被调走,60岁的姚合接任,于是劝慰李商隐留了下来。 一时传为佳话。
结束语姚合与贾岛是好友,并称“姚贾”,他也因此常常被人与贾岛对比。一般认为他的诗比贾岛平淡浅近,晚唐诗僧齐己评价说:冷淡闻姚监,精奇见浪仙。
同时,姚合诗也被认为取径太狭,器局狭小,诗中所用意象常常是药、茶、花、竹、鹤、僧、琴、酒等物,因此元朝方回说:“大抵姚少监诗不及浪仙,有气格卑弱者。“纪晓岚更是不客气,说姚武功”搜尽枯肠,终是酸馅气。“
姚合诗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南宋时期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一首五律为习作,《读姚合武功县中作有感》:
宦海行舟客,好谈林下心。丘山入尘网,刀笔伴书吟。有意刘伶酒,无弦陶令琴。诗成武功体,朝隐道根深 。
@老街味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具体指谁呢?
作格律诗还需要背诵平仄口诀吗?当然不需要
观唐习律55 为什么说韩愈诗见其忠愤,而柳宗元诗多哀怨之音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