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鬼子六,距离皇帝宝座一步之遥,与慈禧合作37年_鬼子_大臣_咸丰

柳云龙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堪称神剧,男主人公郑耀先深入人心。相比郑耀先,大家更喜欢叫他“鬼子六”和“六哥”。在清朝历史上,还真有一位“鬼子六”,在他个人命运沉浮中,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辛酸历程。

爱新觉罗·奕䜣,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为什么称他为鬼子六呢,要知道一国亲王被上自两宫太后、下自满朝文武称呼这个“雅号”一定不是空穴来风。有三点原因:

第一,奕䜣在道光诸皇子中排行第六,少年得志,办事圆滑。有史料记载奕䜣颇得道光帝欣赏,一度有意让奕䜣当接班人。后来因为咸丰年长且忠厚持重作罢。

第二,奕䜣于1860年作为全权钦差大臣,代表清政府处理第二次鸦片战争善后工作。在谈判中,奕䜣一改之前清廷大臣迂腐陈旧的行事风格,较为务实的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受到洋人的认可。那时候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统称为“洋鬼子”。既然奕䜣更懂得如何与洋人相处,大家就称他为“鬼子六”。

第三,186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交的机构成立:总理衙门。奕䜣以总理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经常与洋人打交道,这个“鬼子六”当的更加名副其实。

古往今来,外交的背后都是国家实力的较量。以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孱弱国力指望奕䜣如何如何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奕䜣还是后来的李鸿章,都只能是尽力维持而已。

由于奕䜣在道光年间也有问鼎宝座的实力,因此咸丰一朝对这个弟弟没有重用。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令肃顺等8人为顾命辅政大臣,把奕䜣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在多种利益交织之下,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8位顾命大臣杀的杀,贬的贬,成功夺取了权利。为了感谢奕䜣的帮助,两宫太后封这位精明能干的小叔子为议政王,并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自此“鬼子六”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达到顶峰,年仅28岁。

老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果然不错。奕䜣大展拳脚就与不安于后宫养老的慈禧太后发生了矛盾冲突。特别是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奕䜣更为孤立。1884年,51岁的“鬼子六”被慈禧太后以“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回家养老。十年后的1894年,被内政外交搞得头大的慈禧太后想起了这位小叔子,奕䜣又被任命为总理大臣。此时年以61岁的奕䜣当然知道自己能够再次起复是慈禧的恩典,从前的恭亲王已经毫无作为,成了慈禧的应声虫。于1898年在危机四伏中于恭王府中去世,比他的哥哥咸丰帝多活35年。光绪皇帝给予他“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的评价,应该说对这位叔辈元老还是比较厚道的。

奕䜣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前后将近四十年。两次位居宰辅,客观上也做了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好事。但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做的还远远不够。对内不能辅佐皇帝救亡图存、改革弊政,对外不能效命疆场、为国御敌,也没有留下直言敢谏和举贤任能的事迹。他的“鬼”说白了就是官场圆滑世故的代名词,于国于民都没有什么贡献。曾国藩曾经评价说他:“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一言以蔽之,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时至今日,人们谈起恭亲王鬼子六来,想到最多的也就是北京城那座恭王府了。在这一点上,这个“鬼子六”就为国家尽忠、个人能力、传奇经历来说,还真比不了六哥郑耀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