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1645,图片5张,阅读时长约5分钟
小时候背课文,总是会将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背掉。
与其他7位声名显赫的人物相比,曾巩真的很容易被忽略。
曾巩
唐朝的两位散文名家一是韩愈,二是柳宗元。韩愈的诗歌《初春小雨》,散文作名篇《马说》《师说》,早就上了语文教科书,是必背的科目。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你难道不是倒背如流?
宋朝的六位散文名家中,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不用我们做更多介绍了吧?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卖油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至于王安石,就算我们忘了他那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不应该忘记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安石变法”呀?只有曾巩,提起他的名字就会让人一脸茫然——他是谁?写过什么作品?
王安石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下唐宋八大家里这位“凑数”的人物:曾巩。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生于1019年9月30日。唐宋八大家里的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他们是老乡,年龄相差不大(曾巩大2岁),关系非常好,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后来,当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曾巩在地方上任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变法细则。
曾巩出身官宦之家,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作过如皋县令。有其父必有其子,曾巩从小就表露出“神童”的气质,12岁就能够按照科举考试里《六论》的要求,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远近闻名。
1037年,曾易占被调进京城做官,将曾巩带到开封。这次京城之行,曾巩认识了对他一生极为重要的两个人。一是欧阳修,二是王安石。欧阳修读到曾巩献上的《时务策》后,惊为天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将他收为入室弟子。
欧阳修
顺便说一句,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宗师级别人物,提携了许多年轻俊杰,除了曾巩外,还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恩师。
曾巩写得一手漂亮的策论文章,这一点与苏洵、苏辙、王安石等人颇为相似。但是,光会写策论文章,不足以应付科举考试。所以,曾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之后,曾巩又遇到父亲去世,需要在家里为父亲守丧,错过了几年科举考试。直到1057年,曾巩才再次进京应试。
这一年,曾巩已经38岁了。
1057年丁酉科殿试,强者云集。除了曾巩外,还有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主考官是欧阳修。在考完策论第一场时,欧阳修发现一篇文章文采和观点都是上等之作,以为是曾巩的文章,心想他是自己的入室弟子,如果将他列为第一等,会被人说闲话,便列为第二等。没想到考卷公布后,欧阳修发现那篇文章并非曾巩所作,而是苏轼的大作。
苏轼
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曾巩的文采,是不输于苏轼之下的。
曾巩在1057年考上了进士,步入官场。此后20多年,曾巩宦海波澜不惊,既没有青云直上,也没有遭到贬谪。从1069年至1080年,曾巩一直远离京城,辗转于各地,做地方官。曾巩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官员。当他的好朋友王安石担任宰相并推动“王安石变法”后,曾巩以一名地方官员的身份,进行支持。曾巩不是无原则支持,而是将变法措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法中对民计民生有利的地方,摒弃新法中有明显弊病的条文。
曾巩的官职做得不大,到1082年才被宋神宗擢升为正四品的中书舍人。那一年4月,曾巩都已63岁了。可就算这一份官职,曾巩都没有做过久。同年9月,曾巩因母亲去世,不得不辞去中书舍人职务,回家为母亲守丧。
宋神宗
1083年4月,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享年65岁。
曾巩的官职不高,名声不大,可依然在文学上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他参与了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写出了《醒心亭记》《游山记》《道山亭记》《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寄欧阳舍人书》《上福州执政书》等传世力作。
同时代的文学巨匠们,更懂得赏识他。
苏轼说“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至于恩师欧阳修,则说曾巩参加殿试的文章“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意思是曾巩优秀文章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就算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
所以,你们还觉得曾巩是唐宋八大家里的“凑数者”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