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撰文
古代仕女画作品赏析系列之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联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民不聊生。他借商女表述自己对时政腐败、积疴难返的忧患意识。眼前的景象,使他联系到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于国运飘摇之际,在这秦淮河上携大批宫女吟唱着自己亲手谱写的《玉树后庭花》,于一片繁华声中葬送了自己的王朝,悲从中来,写下这首忧患意识浓郁的千古绝唱。
如果说杜牧的《泊秦淮》是从诗的角度,道出唐王朝灭亡原因的一声呐喊,那么,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则是从绘画的角度,将这种亡国之因从另一角度作一次图式的再现,为唐朝覆灭敲响警钟。《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张萱以虢国夫人游春的盛况,而创作的一幅作品,他与杜牧同一个时代,只不过杜牧比张萱晚生几十年。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为杨玄琰之女,是杨贵妃的三姐。杨贵妃得宠之后,将其及另外两个姐姐迎进京师,《旧唐书列传》详细地记载了这一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艳妆盈巷,蜡炬如昼。”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爱屋及乌,在他的纵容下,虢国夫人及杨家五人在朝廷中飞扬跋扈、骄奢淫逸,其出行所经之处,首饰珠宝遗失不知其数,香风飘达数十里,从不避嫌。
农历的“上巳节”是古人祭拜祖先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踏青游春便是从这一天拉开序幕。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阳光灿烂、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这也是张萱所作《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时间背景。画面上,八匹膘肥体壮的骏马,按前后顺序缓缓地行进在踏青的路上,每匹马上骑着服装不一、神态各异的人物,只有一匹马上骑有一大一小两人;整个马队人物服装艳丽华贵、花团锦簇、前呼后拥,且多着女妆。八匹马呈前三后五摆开,掩映避让、前疏后密、错落有序。画面后部一个老妪模样的人,衣饰虽然华贵,但色彩十分沉稳,面无脂粉,双手紧紧地搂着一个女孩,似乎是一位保姆;女孩大约十来岁的样子,着红色上衣、白色长裙,双肩披帛、高髻发饰,一看就是一个小公主。前面一位红衣贵妇回眸关注着她,其眼神流露出慈爱与担心,道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五骑居中者也是一位贵妇,着红裙蓝衫,披帛十分妥帖地挂在肩上,双手执缰,神情专注地看向前方,一副悠闲泰然的神态。我们顺着她的视线往前,便落在最前面着男装的女子身上,她眉清目秀、樱桃小口、面颊丰润、略施粉黛、头戴幞巾、青衫玉带,骑三花沛艾大马,神态居高傲世,神情随意自然;在整个马群中,数她的坐骑最为高大、豪华,我认为她便是此画的主要人物——虢国夫人。而另两位贵妇,一个是她的大姐韩国夫人,一个是她的八妹秦国夫人。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笔者认为最前面着男装者便是虢国夫人)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保姆与小公主)
文章写到此处,插一段于本文无关的闲话:据有关文章介绍,当下还有很多人面对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谁是虢国夫人的问题争论不休,至今还无定论。我认为,这是过去很多所谓的“学问家”做学问上的迂腐,亦或是故弄玄虚。大凡上过美术学院的人,一看此画便能看出其中的门道,何必要制造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留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捉迷藏呢?当然,我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学术辩答,只是浅述我的观点,不知同道中人读到此处有何高见?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在此有人可能会问,虢国夫人身为女性,为什么会着男装?其实这不必大惊小怪,女子着男装在唐代宫内早已有之。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这个记载说的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穿男装于宴会上歌舞,想以此给父母一个惊喜,高宗和武后并没有责怪她,只是以调笑的口吻说了一句:“女子不可为武官”,这其中透出的不是训斥,反而是慈爱与赞赏。到了唐玄宗时期,女人着男装已成为一种时尚,我想张萱将虢国夫人画成身着男装,则是有意而为之,一方面突出虢国夫人侍宠骄纵、以奇争宠的个性;另一方面为深化作品主题增加新奇亮点,以求达到出奇制胜的意外效果。这便是他此画创作上的高明之处,令人叹服!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另外,我为什么说其他两位贵妇是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呢?这得从绘画创作的立意说起。众所周知,一幅绘画作品能否打动人,同时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首先要看作者的立意是否新奇,用张萱自己的话说,就是“甚有思致”。中国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成熟,不再局限于神仙传说、宗教佛像、功臣良将、孝子烈女的歌功颂德,而是将触角伸入生活,向风俗画方面转换,张萱的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便是这一转换中的典型代表。题材定下来之后,随后便是往里装内容,以这幅游春图为例,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物,即是安排哪些人物出场,大约人数多少?张萱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首先,他为虢国夫人设计了女扮男装,二是设计姐妹至亲同时出场,营造画面的亲情元素;如果不是这样,画面上只是一群前呼后拥的随从,那么就会使人觉得空虚乏味,达不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再说从有关记载中,三姐妹同时出场的文字记录比比皆是,与张萱同时代的诗人杜甫,就曾在描写虢国夫人游春盛况的《丽人行》一诗中写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中以乐府诗的形式揭示杨家的骄奢淫逸、侍宠骄纵,这其中的“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就是指虢国夫人携其亲属同时春游,其中提到秦国夫人。诗是现实的缩写,当然不可一一列出名姓,一句“就中云幕椒房亲”就已经够了。另外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张萱作为唐代宫廷画家,自然对记载中的情景耳闻目睹,把二位夫人放入画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二位夫人虽然也同时被封,但依当时与皇上唐玄宗的关系来说,自然无法与虢国夫人相比,所以她俩的坐骑自然不是“三花马”。那么后面一匹“三马花”上骑的是谁?我认为应该是虢国夫人的女儿,只有她才能与其母乘一样的骏马。从记载中看,虢国夫人有两个女儿,这个女儿也出现在画中,即紧跟在她身后的那位。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在画法上,张萱用铁线描勾出人物、马匹的造型,用线劲挺,刚柔相济。然后深入仔细地描画人物的服饰,从主要人物的身上画起,先画头部,再画五官,从上到下,心若止水、循序渐进。人物画完后,再转入马匹的刻画,先头部、后胸腹,然后转到臀部、四肢。画的时候,他特别注重马匹的结构、比例,同时兼顾当时的审美风气,做到马匹高大圆润、膘肥体壮,且形态各异、生动活泼。俗话说:“好马配雕鞍”,所以对马的鞍垫张萱也从人物的身份上作了等级上的处理。“三花马”的鞍鞯,从色彩到纹饰都被他描绘得精致华贵、富丽堂皇,一般马匹鞍鞯的处理相对要简朴一些,没有那么多的纹饰,但也做了色彩上的协调变化,虢国夫人大女儿的鞍鞯相对来讲要豪华精致很多,由此可见张萱的良苦用心。一人一马画完之后,再来画另外的人物和马匹,以此为序,逐一完成。
整幅作品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用笔稳健、墨色滋润,构图饱满抵近左角犹如镜头横移,让人感到画外有画,虽只见八骑,仿佛成群结队的马匹正向画中奔来,精致而不板结、华丽而不俗气,堪称一幅仕女画中的绝品!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张萱,公元713年生于陕西长安,也许是长在皇城的缘故,使他对社会上层的生活非常熟悉,所以他笔下大多以描绘唐代贵妇生活为主,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据《太平广记》和《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明皇斗鸡射鸟图》、《明皇纳凉图》、《捣练图》、《太真教鹦鹉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午后行从图》、《虢国夫人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安乐仕女图》等等。只可惜大多未能流传下来,现今传下来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都属后人的临摹作品。不过从临摹的作品中,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到张萱画技的精湛,佩服他对生活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直接影响晚唐人物画的风格。
唐 张萱《捣练图》宋人摹本
赏析《虢国夫人游春图》,就不得不说唐末的“安史之乱”。唐玄宗早年时颇有作为,但是到了后期沉迷于杨贵妃的姿色,贪图娱乐享受,将朝中政务交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再加上当时盛行的外戚专政,也就导致了之后的安史之乱。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看似描绘虢国夫人携眷属游春,实则是在讽刺虢国夫人兄妹的骄奢淫逸,影射执政者的荒淫,其中也包含作者劝诫和忧虑的爱国情感。
张萱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时候,杨国忠已升任宰相一职,在杨国忠之前是李林甫一人为相,权势滔天,国运渐衰。杨贵妃、杨国忠、虢国夫人等杨氏家族,凭借唐玄宗的宠爱,狂妄嚣张而骄纵荒淫,唐玄宗对此哪有不知,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可以说已昏庸至极。张萱为了表达这些情感,他通过场景的描写和情节的刻画,将自己的悲愤与担忧自然地隐藏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且并非晦涩难懂,犹如杜牧、杜甫的诗一样,是个有忧患意识的爱国之士都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在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创作完成的第四个年头,便爆发了“安史之乱”,将晚唐送入覆灭的轨道。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王铎题跋
我们今天看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并不是张萱的原作,相传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原作上有宋徽宗的亲笔题字。靖康之变,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二帝被俘,宫中贵重物品都被金人押送北方,沿途有部分物品遗失,其中就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真迹。到了都城就只剩摹本,金国动乱,摹本也流落民间;后落入贾似道之手,清乾隆年间收入清宫内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我认为,宋徽宗摹本与原画一定存在本质上的差距。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意在借描绘杨氏姐妹游春的奢华史实,隐喻玄宗王朝的昏庸腐朽;而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则是描摹刻画图中人物的娇美神态,力求与原作尽可能一致。二者绘画的角度不同,笔下的意境自然就会出现偏差。如今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已被那段历史的烟云,早已淹没得无影无踪,无法窥其原貌,这其中存在的差异,我想只能由观者从中揣摩,从历史封存的遗憾中探寻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实感真情。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见过张萱的一幅《虢国夫人夜游图》并赋诗一首,我现将他最后的几句摘录于此,作为此文的结尾,也许读者能从中得到心灵上的启发来一个穿越……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附:苏东坡诗句译文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虢国夫人游春图》全图欣赏: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徽宗摹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