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复台湾时,海霹雳施琅居功至伟被封为靖海侯。按说,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史书应该要将他大书特书才对。然而,清代史料中对于施琅收复台湾后的记载并不多,相反,在有限的资料中施琅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太好的名声。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手下,后来又跟随郑成功一起反清并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或许是施琅为人颇为骄横,他和郑氏集团相处中出现了很多矛盾,最终导致家属被郑成功所杀。侥幸逃过一命的施琅此后降清,视郑氏为最大仇敌,一直想借助朝廷的力量报仇雪恨。
施琅投靠清廷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他与郑氏的关系受到鳌拜等辅政大臣的排挤。虽然朝廷给了他名誉上的官职,可在13年的时间中,施琅一直被留在京城,无所作为。
康熙在平叛三藩之乱后,便将目光投向了孤悬海外的台湾,一心要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大学士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下,施琅终得重用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统辖数万水师官兵。应该说,康熙的这个任命是正确的,施琅本人具备很强的军事天赋,尤其对台湾的军事和部署了如指掌。况且他与郑氏有不共戴天之仇,用他为主将攻台,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数年的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水师收复台湾,此举即报了皇恩又雪了家仇。康熙帝因功封施琅为靖海侯,并让他留在台湾治理地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康熙确实是看走了眼,施琅这位纵横四海的水师统帅对台湾的治理简直一塌糊涂,根本不具备行政能力。
大清有十八个行省,并非每个省的总督、巡抚都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施琅作为一名武将也是情有可原。可问题的关键是,施琅在执政台湾期间,不仅搞得民怨沸腾,而且他贪污腐化,为他的一世英名蒙上了阴影。
施琅规定,凡是福建或是大陆去台湾的人不管是经商还是劳工,一律要得到朝廷的批准。这还不算,他又不近人情地要求,大陆人去台湾工作谋生不允许携带家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台湾的妇女奇缺,导致人口增速缓慢。这些外来人因为有了后顾之忧,根本无法安心扎根立足,也无法一心一意工作。这也让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与大陆的联系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施琅功成名就之后,迅速腐化堕落,以贪得无厌著称。他在台湾圈了很大一块地,名曰“施侯租田园”,几乎占了台湾南部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别人要是想生存只能租用施侯家的地,而种地就要交租金。这明显就是拿着朝廷的资源为自己谋私。
然而,朝廷对施琅的这个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清末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施琅这块巨大的“施侯租田园”一直收了二百多年的租金,施琅去世后,台湾当地衙门负责收取这部分租金,然后运往北京交给施家每一代主人。凭着施琅攒下的这份家产,施家子弟从康熙朝起一直到光绪朝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事实上,施琅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贪心,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施琅如此巨贪,他的儿子却是大清朝出了名的大清官。康熙时期施琅的次子施世纶担任扬州知府、漕运总督及户部侍郎等职,长期在素有膏腴之地的江浙任职,施世纶经手的钱粮不可胜数,可他却从未装进腰包一文,康熙特钦此他“江南第一清官”的荣誉称号。
父亲是巨贪,儿子是清官,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并不多见。我们不知道是施琅的家教好,还是他的儿子悟性高。总之,施家的发迹和台湾是离不开的,正是台湾成就了施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