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的诗词名句有哪些有关春节的谚语俗语又有哪些?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什么情景该如何理解整首诗_屠苏_桃符_除夜

关于春联的诗词名句有哪些有关春节的谚语俗语又有哪些

有关春联的诗词名句实在太多,数不胜数,如特有名王安石的《元日》,就妇孺能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畅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老幼皆知,在这是,特列举一些有关春的谚语俗语: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春,一日之计在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春来一日,水热三分。

春到三分暖,冬临七分寒。

人不知春草知春,春来花开蜂蝶勤。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雨叶落迟。

新年天气好,谷米收得早。

春雨贵如油,下多却发愁。

从春不下雨,下雨就见春。

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春来不下种,一年把手拱。

立春逢初一,百年难遇五。

正月大,二月小;正月耕金,二月耕银。

春节日出红,丝贵有蝗虫。

春节日晴明,年丰人安宁。

元且日风雨,米贵蚕儿稀。

岁朝西北风,大雨定妨农。

岁朝东南风,民安五谷风。

正月有三白,田公笑哈哈。

正月初一打下霜,一担谷种一把秧。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什么情景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服。"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年初一,旭日东升,光照千家万户,每户人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王安石一一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服。

【注释】1元日:大年初一。2屠苏:屠苏酒,古人有大年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3曈曈:日出时,

光明的样子。4新桃换旧服:古人大年初一时,会用新的桃符替换旧的,用以辟邪。桃符,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都垒二神之名。

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在噼里啪啦的放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春风送来暖意,人们畅饮屠苏酒。旭日初升,光照千家万户,每户人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诗解】

诗人借喜迎元日,抒发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昂扬情绪。

关于春节的诗句有哪些你如何评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代王安石《元日》

屠苏,指屠苏草泡的酒,古代风俗春节饮屠苏酒。这两句说:在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春风把温暖送入了屠苏美酒。诗句艺术地概括了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场面,历来传诵不衰。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唐代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在这一年将尽的除夕之夜,万家团聚,可我这离家万里的游子还滞留在旅途之中。诗句以悠远的时间性与广漠的空间感相对照,突出旅人孤单冷落的凄苦心情。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曈曈(tóng),日出时逐渐明亮的样子。桃符,一种绘有神象挂在门口辟邪的桃木板。两句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遍照千家万户,人们除旧迎新,换上新的桃符。今常引用下句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代高适《除夜作》

两句的大意是:在这除夕之夜,故乡的亲人一定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明天又开始新的一年了,斑白的两鬓又将因思念之苦而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巧妙运用“对写法”,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思念自己,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代陆游《除夜雪》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宋代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从前美好的遗踪已经难以寻觅,又痛惜好多年的春节,自己都无法返归家中,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

进入早春才七天,而我离开家已有二年。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宋代陆游《除夜雪》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宋代苏轼《守岁》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宋代文天祥《除夜》

生命随着年限就要结束,我对自身和世界都已淡忘。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唐代刘长卿《新年作》

每次到了新年,思念家乡的心情就格外的迫切;一个人独自流落天涯,一想起家乡的情景,忍不住满怀的痛苦,思乡的眼泪便一滴滴地往下流。这首诗的作者有称是宋之问。年纪老大的人,每到新年,感伤天涯沦落,更添无限愁苦,便可用“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两句诗,来形容凄楚苦痛的心境。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代孟浩然《田家元日》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