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洋务运动期间为何列强入侵较少
- 洋务运动中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技术有哪些
- 洋务运动时期,为何没有任何列强敢入侵中国
- 曾国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天津教案中,曾国藩为了讨好洋人而对同胞痛下杀手,是汉奸的表现吗
- 怎样评价曾国藩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洋务运动期间为何列强入侵较少
谢谢邀请!
清末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9世纪的60年代初,之后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之间,大致30余年时间里,清王朝对外没有再遇到之前列强不断叩关入侵的情况,内政也较为稳定,出现了著名的同光中兴盛世,之所以如此,大致上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清政府遵守游戏规则
所谓游戏规则,即世界秩序。
鸦片战争前的几千年里,因为地理特点和交通科技的问题,东亚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东亚国家所遵循的是中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独大、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当19世纪西力东渐,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的威力来到东方时,工业文明的战斗力碾压了东亚文明,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崩塌。之后东亚国家都面临着怎么对待由西方列强制定的新世界秩序的问题,即如何对待现代国际法秩序,清王朝最初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不愿承认相对于西方的落后,对西方强加的秩序心不甘情不愿,但最终两次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当头棒喝。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王朝对于世界格局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既然没有能力挑战规则,只能先韬光养晦适应规则。所以在洋务运动时代,清王朝对和列强签订的条约,大多较好地遵守执行,对于容易引发列强干涉的教案等问题,也都以较为迅猛的态势加以扑灭,使列强没有干涉、介入的口实。
而西方列强当时在中国看重的主要是商业利益,当通商口岸的秩序得到保障,特权地位得到保障,也就没有什么干涉的理由。
二、列强都很忙
洋务运动时期,鲜见列强入侵中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列强这个阶段都在忙,世界的热点不在中国。
当时世界的两大超级列强中,大英帝国正在和俄罗斯较劲,围绕中亚问题明争暗斗。而法兰西帝国则被新崛起的欧洲强国普鲁士打得满地找牙,元气大伤,心思主要放在如何恢复国力上。
在这种国际局势下,实际上给了远东国家一个难得的和平发展的机遇。
这一时期对中国而言真正具有威胁的并不是列强,而是一心梦想着成为列强的邻国日本。
洋务运动中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技术有哪些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洋务运动过程中,主要干了哪些事,就一目了然。
下面我从三个阶段详细讲讲洋务运动: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 1861 年到 1872 年,强调建立翻 译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来吸纳西洋的火器、机器、科学知 识,并培养技术和外交的专业人才;推行一些确保与西方列强良 好关系的外交措施,以便使中国能够获取这些国家造船和军火装 备的秘诀。如前所述,此时的动力是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派丝毫不承认需要西方的其它任何东西。
这一阶段跃跃欲试 的领袖,在京城是恭亲王和文祥,在外省则是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诸公,他们的主要成就如下:
1861 年 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在天津 和上海设立通商大臣署衙。
1862 年 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 操用火炮,向德国军官学习操用步枪。
1863 年 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 李泰国——阿思本船队抵达。 曾国藩派容闳前赴美国购买机器。
1864 年 李鸿章在苏州开设一个小型洋炮局。 广州开办一所外语学堂(同文馆)。
1865 年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 个翻译馆。
1866 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外的马尾开设福州船政局,附设一个船政学堂,内分前后两堂:前堂专授法语和造船,后堂专授英语和航海。 派遣斌椿率队的试探性使团前赴欧洲。
1867 年 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 崇厚开设天津机器局。 1868 年遣使团往聘列国,以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 涉事务大臣』,协助满汉使臣。
1870 年 李鸿章将天津机器局扩充为四个厂。 1871 年 筹划在大沽修筑一西式炮台。
1872 年 经曾国藩和李鸿章提议,派遣三十名少年学童赴 美国留学,就读于康涅狄格州之哈特佛德(Hartford)省城。
1872-1881 年间,共有 120 名学童分四批被遣留洋。 李鸿章遣官佐赴德国留学。 李鸿章奏请开设煤铁矿。
这一阶段自强的显着特征是强调发展军工企业,这些企业有 如下特点:
首先,它们均为『官办』企业,带着官僚机构通常有的无能及裙带作风,即使从事新式生产,但仍保留着老式的行政 管理程序。
第二,它们在企业运作和材料方面依赖于洋人,其时 似乎存在一种对洋人能力的盲目信赖,不管洋人的学议和经验如 何。金陵机器制造局交由英国人马格里(Halliday Macartney)督 办,而此人的职业却是医生。福州船政局由两位法国人日意格和 德克碑督办,此二人以前从未造过船。建筑材料全部从国外进口。 由于领导不力和官吏的腐败,所制的船、炮在质量上根本无法与 西方同类制品相比。
第三,这些军工产业成了创办它们的外省督 抚们的权力根基,因而带有了一种强烈的地方和『封建』的气息。 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开设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则以闽浙 总督的身分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几乎没 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即使在这些大员调任他所——左宗棠在 1868 年赴任西北,李鸿章则前往天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权力根 基——之后,他们继续与其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
第二阶段
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 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 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李鸿章在 1876 年 9 月宣称:『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 故。』因此,在 1872-1885 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 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 企业,如轮船、铁路、开矿和电报等。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 是『时务』,因为它们乃针对国家的急迫事务而开办。
除了『官办』的军工产业外,此时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企业, 以传统的盐政为模式,即『官督商办』。 它们中最重要的有轮 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电报总局 。 这些企 业的资本来自私人资金,虽然官府作为赞助人也会在一开始提供 部分资金或日后须偿还的贷款,但正如李鸿章公开规定的那样, 『所有盈亏,全归商认,舆官无涉。』
出资入股的商人被排斥 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 手中(这些人可以在日后认购股份)。例如,轮船招商局的首任总办是一名官员; 接替他的是一个从前的英国怡和洋行(亦称渣甸洋行)买办; 1884 年后该局又由一名官员 办理。这些官督 商办企业是一种混合体制,带有很强的官方色彩及其通常所有的 无能、贪污腐败和任人唯亲。由于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它们便通 过政府优惠或干预来打击平民的竞争,并趋向于垄断行业。它们 也依赖于外籍人员的支持:『华商』聘用洋人任航运督办、船长 和技师。
由于曾国藩在 1872 年去世,而左宗棠则专事镇压西北回民 叛乱,因此,在这第二个阶段,李鸿章显露为近代工业和企业的 主要倡导者。恭亲王在 1865 年和 1869 年两次遭训斥后,已大大失却了对慈禧太后的影响力,文祥也已于 1876 年辞世。李鸿章上升为洋务运动无可匹敌的领袖,而且,虽然他只是一个省级大员(直隶总督),但由于他的职地靠近北京且得太后宠 信,因此行使了中央政府的一些职权。超过 90%的现代化规划是在他的襄赞下发动的。
1872 年 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开设『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 局。
1875 年 计划修造铁甲船。 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学生留学法国。
1876 年 李鸿章派遣七名官佐赴德国。 从福州船政局选送三十名学生和艺徒赴英法两国。遣使往 聘英国和法国,此后数年间又遣使往聘其它国家。
1877 年 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 丁宝桢在四川开设一个机器制造局。
1878 年 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造局。 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9 年 大沽与天津之间开设电报线路。
1880 年 李鸿章在天津开办一所水师学堂。 李鸿章奏请批准铺设铁路。 采纳一项建设新式水师计划并开始购买外国师船。
1881 年 开设电报总局。 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在天津以北铺修了一段长二十里(六英里)的铁路。遣十名 水师学生出洋留学。
1882 年 李鸿章在旅顺开筑一座军港和一所船坞。
1883 年 李鸿章派遣十三名水师学生和四名艺徒赴英国、 法国和德国研习造船,十三名学生赴英国学航海。
第三阶段
从 1885 年到 1895 年期间,对陆海军建设的重 视延续了下去, 1885 年组建海军衙门, 1888 年正式成立北洋水 师。同时,开办轻工业以求富国的想法也越来越获得认同,其结 果是缫丝业和棉纺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李鸿章继续控制住 局面,但他此时面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日益强劲 的竞争。与此同时,光绪皇帝的父亲、新设的海军衙门大臣醇亲 王崛起为京内的实权人物,而恭亲王则在 1884-1885 年的中法战 争以后在政坛失意。
在经济体制方面,两种新型的工商实业——『官商合办』和 『商办』——向占主导的官僚型『官督商办』企业争生存。但由 于官府对商人的传统歧视和嫉妒,这两类企业都未能发达。较大 的『官商合办』企业有开设于 1891 年的贵州制铁厂和建于 1894 年的湖北缫丝局。在这两个事例中,官方员吏欢迎私人资本,但 讨厌平民控制企业。争夺湖北缫丝局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以 至于商人资本最后被迫撤出,使该局完全变成了一个官营企业。 『商办』实业非常微弱,在整个工业实业和投资中只占很小的比 重——与明治时代日本人筹集私人资本的方式有很大距离。八十 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十年中,主要的活动包括:
1885 年 李鸿章在天津开设武备学堂。 北京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首,李鸿章为副。
1886 年张之洞在广州建一纺织局。
1887 年 张之洞和李鸿章分别在广州和天津开设了一些 制造局。 李鸿章在黑龙江开办漠河金矿。
1888 年 设立归李鸿章节制的北洋水师。
1889 年 张之洞在广州开设一家织布局和一家铁政局。
1890 年 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
1891 年 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伦章造纸厂。 开设『官商合办』性质的贵州制铁厂。
1893 年,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 张之洞在武昌建四家棉纺和丝织厂。
1894 年 湖北省建两家火柴公司。 创建『官商合办』性质的湖北缫丝局。
洋务运动时期,为何没有任何列强敢入侵中国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事实上在洋务运动进行期间中国依然遭受到列强的入侵,甚至还一度遭受过不那么强的国家入侵:
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哲德沙尔汗国。
1871年7月沙俄趁阿古柏势力占据新疆大部分地区之机出兵侵占伊犁。
1873年日本派兵3000侵入台湾,在向清政府勒索50万两白银后撤军。
1883年12月—1885年4月法国由越南侵入我国西南地区及台湾。
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该条约明文声称:“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结束。
尽管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完全摆脱被列强侵略的命运,不过这并不能证明洋务运动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恰恰相反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败的方式宣告破产不能证明洋务运动本身是一个错误,而是证明洋务运动不够深入的局限性。事实上洋务运动在当时的确产生了不少正面效应:
洋务运动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机器织布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新式企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反击了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轮船招商局成功将英国的太古、怡和、美国的旗昌等轮船公司排挤出中国江面。机器织布局用新式的机器织布方式同洋布展开激烈竞争。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自主创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方面的人才。这一时期京师同文馆曾翻译一系列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36种,大大启迪了人们的智慧。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又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1886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而架设了由奉天至珲春的电报线。1887年因郑州黄河决口“筹办工赈事宜”又架设了由山东济宁至开封的电报线。此后电报在中国日益普及起来,与此同时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也开始动工修建,海运也正逐渐替代传统的运河漕运。电报、铁路、海运的发展在和平年代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为与外国商战奠定了基础,在战争年代就会成为运送兵员、武器、粮草以及传递军情的重要工具。
在军事装备方面洋务运动同样取得了一些成效:安庆内军械所自主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此后又成功仿制出当时西方的毛瑟枪和无烟火药。一方面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通过对西方武器的仿制改进生产出国产新式武器,另一方面大力购进西方武器,终于得以打造出北洋海军这一当时世界排名第七、亚洲第一的舰队。
遗憾的是清政府被成绩迷失了心智:尽管左宗棠率领洋务运动后装备了新式武器的军队收复了新疆,尽管冯子材在镇南关下大胜法军,尽管刘铭传率部坚守住了台湾,就这一层面而言:洋务运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列强的入侵。可在此之后中国就进入了大约十年左右的发展停滞时期,事后证明恰恰正是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日本迎头赶上并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让清政府尝到了自己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苦果,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这恰恰说明了洋务运动不够深入的局限性——仅仅只单纯通过引入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却不思考如何健全完善自己的经济和国防体制,这样的发展模式注定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曾国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曾国藩先生是一个稳重、朴实丶有才能的人。
曾国藩先生的稳重表现在他不乱表态,做事不贪功冒进丶不好大喜功。他一旦谋定的事情就会一直延着计划干下去,不会三心二意,不会突然转变态度。这种作风是个可贵的打工仔品质,所有的老板都会喜欢。
曾国藩先生朴实表现在他为人处事从来都不好高骛远,也不夸夸其谈,做事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他生活也很低调,不讲排场,不求奢华。他看上去很朴拙,只是有些缺乏开创性思维。
曾国藩先生有才华表现在:1,文才不错。2,有杰出的办事能力。3,有识人之能,能知人善用。
曾国藩先生那样的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当老板的最爱。而且经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毛主席丶蒋介石都对曾国藩先生赞口不绝丶推崇有嘉。
试想一下,一个可靠有才,能独挡一面的部下,哪个当老板的会不喜欢。
天津教案中,曾国藩为了讨好洋人而对同胞痛下杀手,是汉奸的表现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天津教案是很复杂的。
但总体说来,是满清官员处置不利,导致出现大规模的民众骚动甚至暴动。
抛去反洋人的大背景不说,天津教案完全是误会加偏见。
当时中国弃婴是很多的,尤其是丢弃女婴。很多家庭,只想要儿子,剩下女婴就丢掉。
在满清中期还有所谓的育婴堂可以收养,但在那时候根本没有这种机构,女婴基本都会死亡。
天津的教堂神父和修女出于人道主义,以及传教的观念(给婴儿受洗也算是传教的一部分),收养了很多女婴。
因为神父和修女不可能在天津各地活动寻找弃婴,就提出可以给一点钱让人将弃婴送到教堂。这本来是好事,但极少数流氓无赖看到了商机,偶尔偷窃孩子送到教堂。
神父自然不知道孩子是拐来的,就这样收下。
一时间,民间出现了零星婴儿丢失现象。
这尚且不致命,关键在于天津当年流行瘟疫,教堂也被影响。身体很弱的婴儿们没有抵抗力,前后死去了几十人。
神父花钱让中国工人,将婴儿埋葬。但这些工人偷懒,不愿意挖深坑,只是盖了一层薄土。野狗被尸体的气味吸引过来,将婴儿坟墓扒开,将一些尸体吃掉。
这些惨状又被中国老百姓看到,误以为是神父为了造洋药,拐走中国小孩挖眼挖心后杀死。
这本来是谣传,如果政府及时辟谣,也就没事了。
当天津政府一是懒政,二是也希望借助民众搞一搞洋人,因为洋人对天津政府非常嚣张,满清官员受气很多。
结果,谣言瞬间传开。
6月18日,天津当地民间黑社会组织水火会抓住了一个叫武兰珍的人贩子,并从其身上搜出迷药,严刑逼问迷药是从哪里来的。武兰珍为了逃避毒打,就拉教会保护自己,说是法国天主教堂给的,让他去拐骗小孩送到教堂杀死。
但当时民众却认为罪证确凿,群情激奋,上万人包围了望海楼天主堂。
天津政府见事情闹大,由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知县刘杰等人,押着武兰珍去教堂和洋人对峙。
结果,在神父面前,武兰珍张口结舌,根本说不出是谁给他的迷药,连教堂基本情况甚至大门在哪儿都搞不清。
天津官员发现武兰珍在胡说,很尴尬,急忙退出教堂劝告群众撤走。
但此时群众已经激愤,认为官员包庇洋人,根本不愿意退走,还用砖瓦猛砸教堂。
神父惊慌下逃走,向法国驻天津总领事丰大业求援。
丰大业非常傲慢,从来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急忙带着部下敢去教堂,路上遇到了知县刘杰。丰大业指责知县刘杰处理民众暴动不利,还煽风点火。知县刘杰反唇相讥,两人激烈争吵。
争吵中,嚣张的丰大业竟然对知县刘杰开枪。也许丰大业只是想恐吓知县刘杰,但子弹却击中了知县刘杰的跟班,将他打伤。
围观民众将法国官员杀伤,怒不可忍,一拥而上,将丰大业一行人乱拳打死。
随后,他们又冲入教堂,杀死了2名神父、10名修女、2名法国外交官,另外还有40人。
另外,他们还烧毁了2个法国教堂和法国领事馆。
他们又烧毁了和此事无关的其他各国教堂6个,杀死了20个洋人。
打死丰大业,也许还可以说是他主动开枪,民众出于义愤,但杀死其余这么多洋人,甚至烧毁领事馆,自然就不是小事了。
于是,列强们全部狂怒。
6月24日,法国第三舰队军舰开到天津,英国第五舰队、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结集天津一带,法国、英国、美国、比利时、俄国、普鲁士、西班牙七国公使以法国为首向总理衙门强烈抗议,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惩办肇事者,赔偿损失,不然就开战。
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先例,作为中国第一军头的曾国藩自然明白,清军包括他的湘军(其实已经解散)绝对不是列强对手。
当时一些头脑不够用的满清权贵,还叫嚣和洋人决战。
曾国藩赶到天津,先了解了情况,发现教堂确实不存在谣传的恶行,己方理亏。
因无法讲理,又打不过,只能设法息事宁人。
曾国藩此时打了一辈子仗,九死一生,当然不会怕打仗。
但打仗总要打得赢才打,哪有明知道打输还打的。
最终,曾国藩接受了洋人部分的要求,也就是处决了18个参加杀人的中国民众,将几个中国官员免职,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且道歉。
法国人本不满意,但普法战争突然爆发,法国政府无心在中国纠缠,同意了曾国藩的条件,事情解决。
说白了,曾国藩这次处理并没有大错,他的意见也是慈禧的意见。
但事后曾国藩还是背了黑锅,被人骂为“曾国贼”。曾国藩一生最重名誉,和太平军作战失利宁可自杀也要保全名誉,结果却因天津的事名誉扫地,真是晚节不保。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如果曾国藩不同意,法国人肯定会开战。到时候又是鸦片战争重演,洋人攻下天津甚至北京,然后再来谈判,到时候怕是天津都要被割让出去。
还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事变中,洋人都死的很惨。以教堂里面的修女为例,很多都被一些混在群众中的流氓、无奈残杀,挖眼割乳然后活活烧死。
怎样评价曾国藩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增国藩,在当时朝代的门四大名臣,忠君爱国无可厚非。各个时代都需要辅政良臣,。增益广文应该说常盛不衰,是育人走正道,教育孩子的好教才。
人正国兴旺,国富民则安。
尊老多爱幼,民康胜神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