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说英国哲学家多半持快乐主义_罗素_卢梭_哲学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里面好像提到了两个科学家,一个是牛顿,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最后皈依了,上帝。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据说,因为上帝的旨意,最后把他的关于量子力学的发明也带进了坟墓。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他们往往在人生的后半段,更关注的是人的哲学问题,往往把他们研究的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最后从宗教里面找到灵感和慰藉。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这好像是一条科学的道理,哲学的尽头是玄学,这个好像没有道理。玄学是古代,士族文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所谈论的鬼神之学,和科学没有半点关系,只是他们才能得不到发挥的一种自我安慰,和指桑骂槐,寄托的是个人政治不得志的情怀,而不是什么哲学,也更不是科学。所以你这句话应该这样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上帝。

为什么有人说英国哲学家多半持快乐主义

什么是快乐主义呢?我不太清楚。

首先阐述一下我对快乐的理解,我认为人追求快乐,理所当然啊,至少不会有错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最终目的不是苦而是乐啊,这个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有人反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了。快乐是正当的,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吧?

其次,就是什么是快乐?让别人痛苦是快乐吗?肯定不是,伤害别人肯定不能带来快乐。使劲吃喝玩乐、满足生理需求是快乐吗?肯定不是,且不说吃撑着自己,看看现在的富贵病,还有有人为了减肥,吃了饭用手指再扣自己的喉咙把饭吐出来,或者吃减肥药送命的,这是快乐吗,这是糟蹋自己吧?

再次,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

我最近一直在看佛学书,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苦不能证得乐,只有乐才能证得乐 就是苦行不能证得乐 和我们一般人理解吃苦得乐有巨大差别,禅定之乐才能证得乐 , 得究竟智慧、得涅槃之乐。

最后祝愿所有人 健康 快乐 幸福 安稳。祝愿所有有情 幸福 安稳 自有其乐。

罗素在西方哲学简史中为什么将卢梭写的那么龌龊

话题有点八卦哈,咱们努力往“正经”上说。

第一,罗素在《西方哲学史》这部书里,是不是把卢梭写的龌龊了。

我个人的感觉,还好吧。

因为,卢梭本来就是一个很龌龊的人,他自己也这么说。如果题主看过卢梭的《忏悔录》,大概不会觉得罗素过份。

罗素说,卢梭“乐于自表为大罪人,往往这方面渲染夸大了;不过,倒也有丰富的外在证据说明他欠缺一切平常道德”。?

其实,罗素也只是举了几个例子——

卢梭频繁地靠显赫贵妇“上位”——这卢梭自己也说到了的;

在给一个叫维齐丽的贵妇当男仆时,有偷窃其贵重饰纽的嫌疑;

他和在巴黎旅馆时的佣人黛蕾丝结婚后,两人一同把卢梭的朋友当收入之源来利用;

和朋友逛街,朋友在大街上癫痫病发作,卢梭却趁人多而偷偷溜走;

对伏尔泰、休谟等恩人“翻脸比翻书快”,恩将仇报。

罗素说到的卢梭“不堪”,也就这些。《忏悔录》里,卢梭自我的评价,比罗素所说,要更不堪多少倍了。 问题在于,罗素没有故意诋毁、凭空捏造,反而说卢梭把自己的“恶行”夸大了,他说卢梭只是欠缺一切平常道德——于是举了几个例子而已。?

从这个角度说,个人认为,不能说罗素“失去了客观公正”

第二,罗素对卢梭理论的评价公正不公正。

这个问题,应该才是衡量罗素对卢梭评价及其他的著作学术价值的关键。

罗素说,卢梭“虽然是个十八世纪法语意义上的哲人,却不是现在所说的‘哲学家’那种人。然而,他对哲学也如同对文学、趣味、风尚和政治一样起了有力的影响。把他作为思想家来看不管我们对他的功过有什么评价,我们总得承认他作为一个社会力量有极重要的地位”。 (卢梭)

这还不够么?人品归人品,贡献归贡献。罗素极其严肃地评价了卢梭的学说。应该说,罗素的介绍和分析,直到现在也应该是严谨和基本准确的

在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中,他专门设了“第二编”——“从卢梭到现代”。他把卢梭看作是一个重要阶段的“起始”。在这前后,罗素最看重两个人——洛克和卢梭,都占用了不少篇幅。

罗素认为,卢梭不愧为和伏尔泰、孟德斯鸠并列为启蒙时期的“三剑客”。他的学说,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号角。

当然,罗素如下的评价可能更有价值——他认为,卢梭的理论,与洛克的学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足。他认为,卢梭“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 以外的事实这派思想体系的创始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

所以罗素断言——“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侯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从理论上和情感上,显然罗素更青睐洛克。

罗素能有如此深刻的剖析,仅只是谈到了卢梭个人品质上的不足,也不该就被认为是“失去了客观的公正”吧。

第三,哲学史能不能像罗素这么写

于是,产生了这一问题——哲学史能不能像罗素这样写。

不少人大概读过一类哲学史书籍,书中不是对哲学家们的生平不做介绍,而是即便介绍了也干巴巴极其枯燥。这样就可以算是“客观公正”么?未必吧?可以说,所有哲学史书籍,没有不带有评价倾向的——对哲学家个人品质不做评价的不一定“客观公正”;反之亦然——评价了哲学家个人品质的也不一定不“客观公正”。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把一个哲学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时代中去考察,然后完整准确地介绍和分析其得失并作出评价。

所以,如何写哲学史书籍,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模式”

罗素,不仅被认为是哲学家,还被认为是历史学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哲学——把哲学还原到历史大环境中去“切磋琢磨”。正因为如此,他的《西方哲学史》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据称,许多青年人因为此书,而走上了研究哲学的道路。

个人认为,哲学史写得好的,只有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与罗素的这部书媲美。如果再说到的,是美国哲学家梯利的《哲学史》。

罗素的这部书写得很具历史感,也很有可读性。他对哲学家个人品德评价臧否最多的,是三个人——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卢梭

对斯宾诺莎的个人品德,罗素赞誉有加。他说—— 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不过,对于斯宾诺莎的哲学,罗素认为影响并不很大。 对莱布尼茨,罗素则认为,他“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但是按他这个人来讲却不值得敬佩。的确,在一名未来的雇员的推荐书里大家希望提到的优良品质,他样样具备:他勤勉,俭朴,有节制,在财务上诚实。但是他完全欠缺在斯宾诺莎身上表现得很显著的那些祟高的哲学品德。他的最精湛的思想并不是会给他博来声望的一种思想,那么他就把这类思想的记载束置高阁不发表。他所发表的都是蓄意要讨王公后妃们嘉赏的东西。结果,便有了两个可以认为代表莱布尼兹的哲学体系:他公开宣扬的一个体系讲乐观、守正统、玄虚离奇而又浅薄;另一个体系是相当晚近的编订者们从他的手稿中慢慢发掘出来的,这个体系内容深奥,条理一贯,富于斯宾诺莎风格,并且有惊人的逻辑性”——好笑吧,没有罗素的“揭露”,后人们怎么能够知道真相呢??

罗素对卢梭的评价,就不用重复了,一言以蔽之——人品较差,影响很大。? 从罗素对以上三人的人品及贡献的分析来看,可以得出基本“客观公正”的结论吧?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