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认为鲁迅先生笔下最值得深思的文章是哪一篇为什么
- 应该以何种方式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 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有何意义
- 鲁迅的作品,你喜欢读吗
- 鲁迅的文章好在哪里
- 鲁迅的文章抨击了什么
你认为鲁迅先生笔下最值得深思的文章是哪一篇为什么
鲁迅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初享誉世界文坛的大文豪。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心里描写深刻”、“词锋犀利”震动整个文坛。他一生的作品涉及领域很广。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顶尖级大文豪,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先驱,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奠基石和里程碑。他对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主席称鲁迅先生“代表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两个集子《呐喊》、《彷徨》。收入《呐喊》的重要作品有《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篇白话小说,具体里程碑意义)、《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收入《彷徨》这个集子的有《祝福》、《在酒楼上》、《高老头子》、《伤逝》……等。
鲁迅先生的作品其实每一篇都值得我们深思。这里只就《孔乙己》谈谈自己的看法。《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以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孔乙己》以“我”的口吻来写,“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这样更体现其故事的真实性。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同时又是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整篇文章“笑”在全篇。
《孔乙己》的情节分为: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死去。这正是孔乙己悲剧命运深刻所在。
从文章来看,小说一开始并没有让孔乙己出场,而是极力渲染孔乙己出场的生活环境,在孔乙己活动的咸亨酒店,将两种人物作对比,一贫一富,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长衫一短衣帮,而孔乙己却是与众不同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暗示其悲惨的结局。
从孔乙己的外表(特殊身份)不免引人发笑。然后再全方位的素描: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无不证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思想深深毒害孔乙己的灵魂。再写语言,一“偷”一“窃”,显示孔乙己性格的迂腐。再看动作,一个“排”字,刻画出孔乙己的穷酸,偏又要摆阔。其神态,“涨红了脸”,“清筋”,“争辩”显示其死要面子。中间的插叙,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其穷困潦倒没落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再通过孔乙己对小孩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孩子们难以听懂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十分形象生动。但也透露出孔乙己善良的性格,用“罩”不用“捂”或“盖”。
孔乙己是这样的可笑,但对人们来说,孔乙己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
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是在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最后一次的亮相与第一次出场形成鲜明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语言由“偷”“窃”到小声的“打”“跌”。动作由先前的“排”到“摸”。神态由“争辩”到“恳求”,可见其麻木至极。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明白造成自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然而,到了这个地步,掌柜的和酒客们还在笑孔乙己,人们的麻木也是这个悲剧命运的深刻体现。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又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他的死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牺牲品。
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的措词,实际蕴含耐人寻味的深意。说他已经死了,是被丁举人打折腿以后没有继续生存的条件,真的死了。“大约”,说他没死,是说千千万万像孔乙己这样的受毒害的人还在苟且活着。他们还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不肯脱下,他们还在爱着读书人的死面子,还在社会底层挣扎不能觉醒。这实际上是说毒害人们的身体和灵魂的这种制度还活着,还有市场,这正是这个社会的悲剧所在。也是作者笔锋犀利,揭示深刻的体现。这也正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所在。
应该以何种方式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应该用鄙视与批判的方式去阅读鲁迅的文章。如果你把鲁迅当先生。你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劣等民族了。你心里会充满负能量。你会变态。你会视你妈的催婚变成是对你的压迫。你会把你的懦弱表现为孝心。然后说孝吃人了。你会沉沦在你的阴影里。你会变得没有责任,自己家里有老婆,还到外面玩女人。给自己流氓行径找借口。自己是被逼的。玩女人居然还玩自己的学生。道德在那里。于是批封建的道德吃人。呜呼哀哉。人不要脸竞如此。
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有何意义
谢谢邀请!
其实这个问题回答了,系统也不一定推荐!跟我的兴趣认证是生活领域不相符合。
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青年人,最大的意义是。
做人千万别得软骨病。脊梁骨要挺起!也就是做人要有担当和责任。包括对家庭和对社会要有责任。
不媚功利,官位,钱财。
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大写的人!@今日头条
鲁迅的作品,你喜欢读吗
鲁迅的作品我十四岁在北京空军总院住院时才得以接触,那是一个病号看的《故事新编》,当时觉得写的神神叨叨,不且实际,看了几篇就不看了。后来看了电影《祥林嫂》,不错,就又开始找原著。真正细看是七六年,那时已经二十六岁,在省石油勘探后勤工作,单位有一图书馆,因为处领导是十四级干部(准高干),那年代有些书是十六级以上才能“内部购买,内部供应”,我才得以看了鲁迅全集二十卷。实话讲鲁迅的小说《孔已己》《何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的确是传世之作,其它的不敢恭维!鲁迅的杂文的确不错,但他,翻译的小说很糟,也可能和他的译文主张有关一一他主张直译,但一种文字脱离环境,语境,风俗习惯直译真的不行!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也一样: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确很伟大,但不是每件事,各种主张都对,首先要正确认识鲁迅,认识那个时代,鲁迅一些主张,一些观点,对中国人性的认识,到现在也不过时!
鲁迅的文章好在哪里
鲁迅文章好在哪里且不说,各有各的评判,单说鲁迅一生写了多少文章,哪篇不好?好就好在,他把大量的文字,变为有力的武器,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唤起无数青年人的希望,与之奋斗。
据现存《鲁迅日记》的“书帐”记载,从1912年至1936年间,鲁迅节衣缩食购置的书籍就达3000余种,14000余册。
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这部篇幅不算很长的学术著作,鲁迅前后几乎用了20年时间搜集资料,成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抄》三部资料专书。
鲁迅在《小说旧闻抄》序言中回忆了当年编录小说史料的困难状况和甘苦心情:“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自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
抄录是鲁迅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少年时代,鲁迅就经常抄书,如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五木经》和《耒耜经》等。鲁迅17岁时手抄的《二树山人梅歌》、《桐华阁诗钞》、《镜湖竹枝词》,是目前发现的他最早的三种手迹。
据统计,光是《古小说钩沉》,鲁迅就从各种不同的类书中抄录了6000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他还非常注意从报纸上积累资料,经常做剪报工作。鲁迅所写的数百篇杂文,有相当一部分是运用报刊上新闻、通迅、专文,甚至广告和标题作材料写成的。
关于收集资料,鲁迅主张“竭泽而渔”,力求齐备。运用资料,鲁迅主张严加筛选,博中求精。鲁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料的可靠性,讲求准确实用,而不是哗众取宠,以孤木秘籍为惊人之具。
鲁迅对于史料不仅能够穷搜细索,准确鉴别,而且在整理加工方面也作了重要贡献。鲁迅成本的较完整的古籍,迄今已出版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有8部。没有发表的还有《谢承后汉书》、《范子计然》、《魏子》、《任子》、《志林》、《广林》、《虞永兴文录》、《张隐士传》等。鲁迅在整理上述典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据统计,鲁迅一生共写杂文16册,约650多篇,136万字。小说3册,散文3册,共35万字。古典文学研究、校勘、辑录,已出版80万字,尚有一些待整理。翻译中长篇小说9册,短篇小说和童话18篇,戏剧2册,文艺理论8册,短篇论文58篇,310多万字,信件5600多封。
鲁迅的文章抨击了什么
鲁迅先生的文章抨击了万恶的黑暗社会制度。我试通过其笔下的几个人物,看看鲁迅先生是如此揭露这罪恶的封建制度对这些人的压迫的。
《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少年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的特点,而我和其他同伴“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
在《故乡》中,鲁迅猛烈抨击封建主义黑暗制度、官僚、兵、匪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祥林嫂悲剧诠释了黑暗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无情迫害。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祥林嫂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勤劳、善良、顽强的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在那样的吃人的社会,她不仅没有逃离人生悲剧的苦海,反而走向死亡的深渊。
鲁迅通过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愤怒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对妇女肉体上的迫害和精神上的摧残,同时也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愚昧。
《伤逝》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勇敢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的悲剧故事。
鲁迅通过这对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势力、婚姻制度对青年一代的迫害,揭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思想等局限性。
《阿Q正传》中阿Q形象,坚决批判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当时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劣根性。
《狂人日记》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抨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礼教就是吃人!他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诠释出社会黑暗的根源。
《药》这篇小说描述革命党人夏瑜为了理想、自由和信念而死,而他的死却不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还要用馒头沾他的血治病。
鲁迅通过对夏瑜的牺牲,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表达对革命志士仁人的同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痛心疾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