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卫填海的故事那么让人难过?精卫填海的举动是不是很荒唐_精卫填海_漳河_东海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精卫填海的故事那么让人难过
  • 精卫填海的举动是不是很荒唐
  • 精卫填海填的是现在什么地方的海
  • 精卫填海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精卫填海的故事那么让人难过

一个小姑娘去海边玩,不慎失足,溺水身亡。然后恼羞成怒地化作一只叫精卫的鸟,很任性,很犟地去山上衔来小树枝和小石头,痴心妄想着把海水填干。

至于说为什么会让人感到难过?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死了一个小姑娘,那么美好的年华,那么有身份地位,那么漂亮,很让人感到惋惜,唏吁不已。二是从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直在辛苦地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哪一天会被活活累死,同样也让人像心里面塞了一把草似的。另外总不会是,觉得那个小姑娘很蠢吧?

完全有这种可能。愚公不是很蠢吗?飞蛾不是很蠢吗?所以精卫也理所当然,很蠢!愚公移山的意思是,“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飞蛾扑火的意思是,“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精卫填海的意思是,“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虽然不再是本义了,已经引申了,虽然故事情节各不相同,结局也大相迳庭,同时已不再是蠢不蠢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信念”!愚公打算代代相传移山;飞蛾即便死了,也有后来人扑火;精卫而今仍在填海,不信你去看看。他们坚强、执着、持之以恒,“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就一个字,他们还“干”!

大家难过吗?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并且有时候会很难过。不过物换星移,人心所向,我们有所悟,亦有所快乐。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同此精神。

精卫填海的举动是不是很荒唐

小故事大道理。有些看似微小、谎诞的故事传说,却能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精卫填海就是如此。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的一则传说故事,说是在炎帝时期,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一天到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而死。死后其怨恨不平的冤魂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西山,也就是今天山西长子县发鸠山,衔上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这个故事后经神话附会,又说女娃溺死化鸟后,随着父亲炎帝神农氏狩猎,绕飞于草丛林木间,悲痛“精卫”不已,炎帝举弓欲射,随从禀告说:“此鸟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放下弓箭,泪水盈眶,悲戚不已,过了好久才说:“就赐小鸟精卫之名吧!”精卫依然围在父亲周围,“精卫、精卫”不停地叫着,久久不肯离去。于是炎帝流泪作歌道:“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吾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无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女娃听得父亲“海何以不平”之语,遂决心以填平大海为己任,就每天衔西山木石填于大海,生生不息。

精卫填海的故事的确听起来让人感到谎诞不经,很不现实,但从这个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民们在科技不发达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时代,面对大自然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脆弱,多么的畏惧,形体难以抗拒大自然的灾难,只能附会出灵魂来面对大自然。同时,面对塌天的大自然,先民们又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两个神话传说如出一辙,都是面对大自然给予的天大困难、灾难,不屈服,不认输,生生世世,子子孙孙,都坚持不懈,努力去改变它,相信总有一天,大海能平,大山会开。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感天动地,鼓励鞭策着一代代的人们为改造大自然去努力去战斗,至今依然让我们深受其精神感召,为改天换地而不懈地奋斗着。

精卫填海填的是现在什么地方的海

精卫填海,填的是发鸠山方圆地区的海!

发鸠山,位于现在的山西省长子县境界。

发鸠山是漳河的发源地。漳河是现在的河南省和河北省的界河。两省以漳河为界,漳河北面称河北省,漳河南面称河南省。

精卫填的海,方位己定!这是由发鸠山的方位定位的!

发鸠山在山西省长孑县境界,是由漳河佐证的!

《山海经》载.发鸠之山……漳水岀焉,东流注于河。

精卫填海的精准方位,由发鸠山证明,更有漳河作证,漳河有黄河作证!

漳水源於发鸠山,东流注于黄河。如此由漳河入黄河之处,溯流而往西,追寻漳河发源地。

漳河的发源处,就是发鸠山!

定位了发鸠山,就证明了精卫填海,所填的东海,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东海,甚至和海洋没有一毛钱关系!

精卫填海,所填的东海,仅仅是相较西山而言!

《山海经》记载的西山和东海,较之精卫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是以精卫建立的城堡,定位城堡的西面之山,为西山。定位城堡东面的海为:东海!

《山海经》记载精卫填的东海,应是相对较大的湖泊。古人对较大的湖泊,称之为海!

关于湖泊称海,历史传承数千年,仍有湖泊称为海!

众所周知,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仍承袭着华夏千古遗风!

仍然称海!

精卫填海,是填城堡东面的大湖泊。倘若理解为现代的东海,肯定遗笑大方!

倘若执着精卫填的是现在的东海,那么,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应当何论?!

仅以南海为例,北京的南海,是南中国海的南海吗?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南海是中国海涯天角更南方的海洋!

北京的南海,非海疆的南海!

精卫填海,填的是发鸠山区域的大湖泊!古人称湖泊为海!

精卫填海的目的是什么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神话传说故事。

相传,炎帝(即神农氏)的少女女娃游东海时淹死,化为精卫鸟。为了表达对夺去她生命的东海的愤怒,便一口一口地衔来西山的木石,去填塞大海,常年不断,顽强不息。

后人以此作为力量虽然很微弱,斗志却很坚强的象征。这种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也是象征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的愿望和坚强的决心。

精卫,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鸟的名字,亦叫作:冤禽、誓鸟、志鸟,俗称:帝女雀。

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其中:西山~指发鸠山,山名,在今山西长子县西。

东海~泛指我国东边的大海。

漳水~指浊漳河,出焉~发源于发鸠山。

东流~向东流,注于河~流入黄河。

(今浊漳河流至河北与清漳河汇合成漳河,流入海河。东汉时黄河改道以前,漳河是注入黄河的。河:上古时专指黄河。)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作有《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此诗借神话故事咏志,赞扬了精卫(及刑天)为了理想而斗争不息的精神。寄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刑天,是另一神话人物)

后人常以“精卫衔木“、“精卫填海“,作为意志坚决的比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