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样情怀)_冰心_玉壶_诗人

本文目录

  • 芙蓉楼送辛渐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样情怀
  • 怎样赏析王昌龄的唯美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 怎样赏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芙蓉楼送辛渐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样情怀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落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王昌龄,这首诗是他于芙蓉楼送别辛渐的作品。芙蓉楼:故址在讧苏镇江城西北隅。芙蓉楼所在地镇江,即在吴国境内,冰心,有两种说法,一说作者用以表示自已光明磊落,清廉自守,一说作者表示自己心境冷清,这首诗是王昌龄有名的赠别诗,末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人转托朋友辛渐向洛阳亲友致意之词,含蓄富有深意。今人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是己表示自志趣高洁。

怎样赏析王昌龄的唯美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唐诗七绝,以李白王昌龄为最,而王昌龄最经典的七绝,其中之一就是千古名篇《芙蓉楼送辛渐》,其中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是家喻户晓。

不过,《芙蓉楼送辛渐》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共有两首,我们大多数人熟知的,是第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第一首,固然是千古名篇,然而第二首,亦可称经典。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第二首诗,写的是送别好友辛渐前夜的情景。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这一句运用互文的用法,写丹阳城四周阴雨茫茫,层云深深。丹阳城,江苏省西南部。楚云,楚天之云,丹阳城在古时属楚地。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在高楼上设宴饯别好友辛渐,但却不能喝醉,因为即将送好友离开,高楼外,江水寒冷寂静,而诗人的内心,就像夜空中皎洁的明月。

「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一句堪比第一首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的四周是阴沉的,镇江的江水是阴冷的,在这阴暗的世界上,唯有诗人的内心,如天空之皓月,不染纤尘。

在这一组送别好友的诗中,诗人王昌龄两次表明自己高洁的内心,并非是要向世人辩解,而是诗人珍重友人的情谊,所以向友人表明自己内心澄净,不畏世人诽谤,以此来告慰友人的深情。

答者:谢小楼

怎样赏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送别诗多是抒写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但也有借送别友人来表明自身高洁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这样一首诗,一同来赏读下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

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夜入吴”,现在的南京一带,就是三国时孙吴的故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王昌龄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平明,指天亮的时候。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又是王昌龄诗歌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