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李白(李白《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唯有敬亭山还是只有敬亭山)_李白_敬亭_押韵

本文目录

  • 李白《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唯有敬亭山还是只有敬亭山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哪一首更孤独
  • 相看两不厌,只(唯)有敬亭山,你们觉得“唯”更好还是“只”更好
  • 柳宗元《江雪》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 请指教: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什么未押韵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李白《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唯有敬亭山还是只有敬亭山

大家好,我是柳波,很高兴能回答这么有趣味的问题。那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只”当只有的时候,和唯有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仅有,唯一性。所以仅仅从意义上来说没有区别,诗句选用哪一个字,都不妨碍作者的准确表达。

二,

从字本身来说,并无一字俗。有的人或者会说某个字比较俗,其实搭配好前后文,安排在合适的意境,每个字都有其美好的一面。这个世界上只有俗人,没有俗字,所以,我个人觉得,每一个前人创造、总结并演绎下来的字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该因为自己的主观,给某些字,戴上有色眼睛。

三、

既然从意义和语言上来说,“只”和“唯”没有区别,那么考虑哪个系和你合适的时候,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宫商和谐,合乎韵律。所以当用“只有敬亭山”的时候,在五言诗上,就形成了标准的格式,仄仄仄平平。当然用成平仄仄平平,在格律上并无大碍,但总没有标准韵律好。新韵也更完美。所以我个人觉得,只有敬亭山,更好一点。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还请各位大师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和进步。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哪一首更孤独

我觉得柳宗元的《江雪》比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孤独。因为,李白独坐在敬亭山上,敬亭山上的鸟飞走了,天上的云也慢慢地离开了,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时间不会是冬天,起码山上还有野草野花等等植物。可柳宗元的《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在样一幅江乡雪景图中,只有一条孤独的小船上坐着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在大雪中垂钓。这样的情景比独坐在敬亭山上李白更孤独!

相看两不厌,只(唯)有敬亭山,你们觉得“唯”更好还是“只”更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题主问末句用“唯”好还是用“只”好,个人认为(先把谦虚暂放)用“只”好。理由: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作者辛苦作诗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受众,在不伤害表达意境的前提下,用字尽可能明白晓畅,避用生冷字,避免疙里疙瘩,这样的诗就有可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白居易的诗,老太太都听得懂,被赞扬“居长安易”,谁能说《琵琶行》不是好诗?

(再次说谦虚暂离,作诗的高手在上,我也是即兴发挥一下)

柳宗元《江雪》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虽然都是无人之境,但每个人心中的东西流露的却不同。柳宗元的孤独仿佛与生俱来,穷其一生都有一种傲视世间一切的执著与专注。而李白的孤独,更像是经历了世间沧桑后的顿悟与淡然,慢慢修炼得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孤独来得横冲直撞,不加修饰。不需细想,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份超凡脱俗的高洁与冷清。仿佛他一直在那里,喧嚣从来不属于他。但这份孤独,又空前的壮阔,不只眼前的孤寂江雪,还有这苍茫大地,都属于自己,安静就在自己心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样的孤独,是历经沧桑后的顿悟。告别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苦闷,告别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浪漫,第七次游历宣称,才发现走遍千山万水,这片敬亭山才是自己的心头所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浪漫至极也归于孤寂。
读柳宗元的《江雪》,孤独中有一份来自于天地和发自于内心的磅礴大气,仿佛万物皆备于我矣;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孤独中有一种走遍千山万水和看遍姹紫嫣红后的自在淡然。不管是寒江雪,还是敬亭山,都有一个自由而不羁的灵魂。

请指教: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什么未押韵

请指教: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什么未押韵?

我是杨业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全文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不入韵的五言绝句,到底合不合律呢?

一、 我们用检测诗词的软件检测:

1.用平水韵检测(附图1):

上图的检测依据:

①这首诗是五言绝句,且是仄起首句不押韵;

②遵守的韵书:平水韵

检测结果(平水韵):平仄存在1个问题,第13字 两 应平,存在多音字:看 不 ,请根据词意判断平仄。这首诗押平水韵十五删韵,押韵。

2.用中华新韵检测(如图2):

上图的检测依据:

①这首诗是五言绝句,且是仄起首句不押韵;

②遵守的韵书:中华新韵

检测结果(中华新韵):平仄存在1个问题,第8字 独 可平可仄,建议用仄;第13字 两 应平;存在多音字:看 不 ,请根据词意判断平仄,第8字 独 可平可仄,建议用仄,第13字 两 应平。

3.结论:通过上述两种韵书的检测,不难看出,李白的这首《独对敬亭山》虽然有不合律之处,但是押韵没有问题。

二、问题延伸与拓展

题主提这个问题,是想让大家进一步延伸拓展思考以下几点:怎么判断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写格律诗遵循哪一部韵书来押韵?不合律的诗能不能成为千古名篇?下面我来逐一解答。

1. 怎么来判断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古人的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在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近体诗种类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其特征主要有三点:①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②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③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平声韵,且必须是同一韵部的韵;④在一首诗中,新(中华新韵)旧韵(平水韵)必须分开,不能混用。

判断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格式,一是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也就是格律诗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字,就是平起格式,是仄声字就是仄起格式;二是看第二句的尾字,是平声,那么整首诗就押这个字的同步韵部(特例孤雁出群格,首句押邻韵,这是被允许的,古人认为首句可以不押韵,因此放宽了首句押邻韵范围。邻韵,并不是韵书中韵部相邻的韵,而是指读音相似或相近的韵部字,这里不展开。),因此,格律诗就四种平仄格式,即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如上面列举的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鸟,仄声,首句尽,仄声,不押韵,第二句尾字:闲,是平水韵十五删韵,这首诗为仄起不押韵,押平水韵十五删韵。同理,中华新韵也是一样的,这里略去。

2. 写格律诗遵循哪一部韵书来押韵?

韵书的产生是格律诗诞生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最常用的大约是《平水韵部》《词林正韵》,其他的有《广韵》《唐韵》《集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五音集韵》等等。通常写诗用的是平水韵,写曲填词用词林正韵。由于时代的发展,普通话成为汉语标准的规范语言,便产生了《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

韵书的选择与推广,历来都是官方推行的,清朝的《佩文诗韵》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部标准韵书。很尴尬的是,《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但不管是用那本韵书作格律诗,都有严格遵守其韵书要求,不能相互混用。道理很简单,因为《平水韵》,依照当时官方语音,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发音编制成106韵。《中华新韵》,是近代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作诗的新韵,普通话只有平(分阴平、阳平)、上、去。因此这两本韵书因为入声字的差别而相差很大,这也是韵书不能混用的根本原因。就像李白的这首诗,独,古韵是入声字,仄声,但现代汉语,独,是平声。

(关于押韵的问题,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在这里不赘述。)

3. 不合律的诗能不能成为千古名篇?

很显然,能不能成为千古名篇,不是因为平仄格式,而是在于诗的本身内涵与意境。判断一首诗的好坏,既有形式上的要求更有内容上的考量,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完美。

总结: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存在押韵错误,不管你是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都是押韵的,至于出律,这是另外的问题,这里省略。我想强调的是:近体诗或古体诗,都在我国文学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作为后人,在学习古人诗词的时候,既要熟悉古人写作背景、也要熟悉古人创作的技巧,包括平仄格式及押韵模式,不能以今非古,用今天的《中华新韵》的语境去套用古人诗词,这无异于刻舟求剑。

在问答的最后,贴一首本人创作的七律《梦里水乡》,欢迎拍砖。

【七律】梦里水乡(平水韵)

作者/杨业光

霁色云衣水墨图,烟村鹤影楚音殊。

千重莲叶接天碧,万朵荷花映日朱。

倚徙桥头堪酌酒,留连渡口忍闻鸪。

兰舟不解惜清夜,一曲阳关彻月湖。

谢谢!请关注@杨业光2019.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题主问: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孤独的概念。孤独是指一个人的心里状态,思想感情的体现,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置身处境状态。也就是一个人独处不一定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心里不一定不孤独。李白一生无论是高朋满座,还是一人独处,李白都不孤独。他的内心情感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有对现实不满的怨恨,有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惆怅等等满腹心绪在诗中的展现。而唯独没有孤独的情绪体现在诗中。

从《独坐敬亭山》一诗中也丝毫看不到李白的孤独。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今许多人都说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孤独:一群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尽“一只鸟都不剩!就剩下一片孤云也悠闲的飘走了。李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看两不厌。看看吧李白多孤独啊!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仍然是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即:独处还是与人共处;环境是鸟语花香,泉水淙淙,树深时见鹿,还是只有一座空山。并由此得出作者内心孤独。他不孤独能:独坐敬亭山吗?他不孤独鸟都飞走了,连一片云也不剩!

这是对该诗错误理解造成的。李白753年写的该诗,那时的李白,谪仙人可谓是如雷贯耳。744年,他赐金放还后,四处游历。他先后7次来到宣城。他的从弟、宣城长史李昭多次相邀,“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寄从弟李昭》)。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和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李白十分喜欢宣城的山水景色:“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安了家,“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李白生活的如此惬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独?

哪,李白《独坐敬亭山》表达的啥意思?

该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指的是那些志不同,道不和的人都远走高飞了,连片孤云也留不下。正如,同年(753).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李云诗中所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赐金放还后离开了长安,也就离开了谄媚的小人。

该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说明李白寄情与山水中,达到了天人合一,忘我的境地。这与他修道成仙有密切关系。

李白在诗自述:“五岁通六甲“,六甲是什么?是道教术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20岁的时候,“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44岁时,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的好友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都是知名道士。

道教的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教主张:乐天安命,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

入世则庙堂朝廷,出世则山林泉石。

因此,许多修道之人多是隐居于山水之间。李白也不例外。他作为一个道士隐居敬亭山就再正常不过。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合二为一,正是李白修道的结果。该诗丝毫看不到李白有什么孤独。更何况,李白一生都是浪漫豁达大度之人!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您好谢邀!《独坐敬亭山》是我国的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诗人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和安慰。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启悟。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眺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迫生活,浪迹天涯,使李白飽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中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寥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声喧闹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写法形象生动,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段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直在一动不动地看着他,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対敬亭山的喜爱。“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呀?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