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文(《观沧海》有没有在《三国演义》里全文出现在哪一回)_演义_冀州_观沧海

本文目录

  • 《观沧海》有没有在《三国演义》里全文出现在哪一回
  •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 地毯式译注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终于让世人完全彻底地、无任何障碍地读懂三国史实了,你怎么看
  •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
  •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主要想向我们阐述哪些思想

《观沧海》有没有在《三国演义》里全文出现在哪一回

《三国演义》中没有《观沧海》。

《观沧海》一诗,表达了曹操“胸怀天下、勇于进取”之情!不符合“尊刘贬曹”。

无论什么版本,只要是有关东汉末年的《演义》,千篇一律都是表达“尊刘贬曹”的思想观念!

故而,《观沧海》的主旨,与《演义》的思想发生冲突,故而不同时代的作者们都开会,统一装聋作哑,对《观沧海》视而不见!

二、曹操祭奠郭嘉,错过观沧海

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情节安排,是曹操忙着祭奠郭嘉,想起了铜雀台而错过了写《观沧海》的时间!

(1)《观沧海》一诗写作背景

207年秋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追歼袁尚、袁熙兄弟残部,从乌桓得胜回师路上,经过卢龙寨,跃马扬鞭,登临碣石观海时,因面对大海洪波涌起,意气风发的曹操触景生情而写下了气势雄浑、深沉饱满的《观沧海》。

《观沧海》,诗人居高临海远眺,视野意境开阔,借大海的景色与形象,表现出自己气势宏伟的雄心壮志、容纳万物的博大胸襟。

说得越好,越发与“尊刘贬曹”思想格格不入!

(2)罗贯中说是曹操玩忘了写诗

按创作背景计算,曹操写作《观沧海》时间,对应《第三十三回· 郭嘉遗计定辽东》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到易州时,郭嘉已死数日,曹操哭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随后,曹操看了郭嘉的遗书,对诸将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皆不肯信。

因为依赖郭嘉的遗计,曹操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曰:“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众皆暗笑。

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

在曹操得到袁熙、袁尚首级之后,按历史剧本,曹操班师回朝,应该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但在罗贯中的安排之下,程昱等请曰:“北方既定,今还许都,可早建下江南之策。”操笑曰:“吾有此志久矣。诸君所言,正合吾意。”

到了卢龙口的曹操,就这样把应该去卢龙寨,跃马扬鞭,登临碣石,吟诵《观沧海》的历史事件给忘了。

曹操从冀州去易州不容易,什么敌人难打与天寒地冻,什么路途遥远与缺粮无水。但从易州回冀州,估计就是天兵天将腾云驾雾。

白天,曹操还在易州,采纳了程昱等人的建议,晚上就到达了冀州城!

是夜宿于冀州城东角楼上,忽见一道金光,从地而起。操下楼令人随光掘之。结果在金光处,掘出一铜雀。

既有了铜雀,也已经回到冀州,他曹操现在操心的是铜雀台的美女安乐窝,把临海吟诗的事,忘记得一干二净,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平定辽东,只是他在易州坐等桃子成熟,没有出力出智,全是人家郭嘉遗计的功劳。估计有人提醒他曹操该去登临碣石,曹操也不好意思去临海表达自己宏伟的雄心壮志。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诗句

明代罗贯中版《三国演义》中,只引用了一首曹操的诗,就是《短歌行·对酒当歌》,在《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作者引用这首诗,也不是为了表达曹操的才华与求贤若渴,而为了是阐述曹操的心胸狭隘与专横残暴。

赤壁大战前夜,文武百官摆宴,曹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接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自我前半生的总结演讲。之后诗兴大发说:“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曹操兴致勃勃吟诵《短歌行》,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刘馥忽然进曰:“大军相当之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

曹操横槊问曰:“吾言有何不吉?

刘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

于是仅仅为一句话,曹操就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

此处,写《短歌行·对酒当歌》,目的是为显示奸雄曹操的残暴,只为败了他的诗兴,就亲自动手残忍杀人,连刀斧手都不喊。

杀了人之后,曹操还要假假惺惺安慰刘馥的儿子刘熙曰:“吾昨因醉误伤汝父,悔之无及。可以三公厚礼葬之。”人都死了,厚礼下葬有何用!目的是为显示奸雄曹操的奸诈。

历史上的刘馥的确是死于赤壁之战爆发的208年,与曹操是老乡,都是沛国人。生前投靠曹操之后,一直镇守合肥。《三国演义》中介绍刘馥的功绩,都真实有记载,唯独他的死,没有历史资料证明是曹操所杀。

三、《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诗句

民国·周大荒版《反三国演义》中,许多历史事件,都反着写。让喜欢刘备的人,读了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例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魏延出兵子午谷取胜;总之,刘备一方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最终攻陷魏都许昌,曹操遭到乱刀分尸,蜀汉一统天下。

《反三国演义》里面《第十三回·铜雀台大宴论当涂》,引用了曹操《龟虽寿》中的四句,但没有说诗是曹操所作,而且也用在转折词之后。《反三国演义》原文片段:

单说三国的曹操,诗文开八代之先河,武略冠一时之侪辈,春夏读书,秋冬射猎,英雄气概,比之草庐抱膝,尚觉较胜一筹!据依矮张松歌功颂德之言,他老人家也可算得姜子牙七杀三灾后第一个人物,到了晚年,就该乐天知命,不料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在那袁绍初平、许都安枕的时候,却在漳水河边,起造铜雀台,雕粱画栋,曲室幽房,左右还架着玉龙金凤的天桥,美人钟鼓,充牣其中,管领春风的,却悬缺以待乔公二女。

这里说,曹操做了不该做的事,做了与年龄不相称的事!引用《龟虽寿》目的,自然是讽刺曹操。

四、《续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诗句

任何好的作品,总少不了续集,《三国演义》也不例外。《续三国演义》,从后主刘禅(223)继位开始,写到东晋五胡之乱中的苏峻叛乱被平(327)结束。

《续三国演义》中《第一二九回·王敦谋乱害谯王》,王敦吟诵了曹操《龟虽寿》,原文片段:

晋镇守武昌大将军王敦自行骄傲,及祖逖死,遂肆无忌。尝酒后辄咏魏曹操所作《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以手中如意敲唾壶为节以和,至于边上尽皆敲缺而不之恤,此见其心之不在壶也。谢鲲被羁,知敦有不臣之心,乃终日酣醉,不为理事,敦亦不委以政。

《续三国演义》中,本来没有曹操,但作者也念念不忘黑曹操一把,安排谋反的王敦吟诵了曹操《龟虽寿》,让乱臣贼子王敦,用曹操的诗来表达了自己的野心勃勃。

目的自然是说,王敦是跟着曹操学坏的。或者说,曹操的诗鼓励了十恶不赦的坏人。

五、《演义》喜欢曹植的七步诗

无论什么版本,只要是写有关东汉末年的民间文学《演义》,作者们千篇一律,不用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但都不约而同,争先恐后引用曹植的七步诗!例如:

①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九十二回

② 《后汉演义》第九十二回

③ 《汇评三国志演义》 第七十九回

④ 《醉畊堂第一才子书三国志》第七十九回

⑤ 《三国演义》 第七十九回

⑥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子建七步成章

⑦ 《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第4部分

引用曹植的七步诗,大家都可以酣畅淋漓地揭露一下曹家的丑闻,表达自己“尊刘贬曹”的思想观念,就名正言顺,有理有据了!

至于曹操那一首“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观沧海》,大家在写《演义》,都心照不宣地在选材时舍去。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认为《三国演義》这部书,最精典的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整部书看,由开篇的逐鹿中原,到三国归晋。都是贯穿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中心思想而写的。

地毯式译注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终于让世人完全彻底地、无任何障碍地读懂三国史实了,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

里面最少有三分的杜撰,

读懂还是读不懂注解的意义不大,

还是看看三国志对历史的理解好。

无论谁解读也就是讲故事,

没有必要太认真。

如果要学习,

演义里面的运筹帷幄非常可取。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

胡适之在《三国志演义·序》中说的一句话非常精辟,“《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经历了一个长期流传的过程。比较重要的版本有元代《三国志平话》、明代《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一般说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以及清代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今天的《三国演义》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摘录和翻译史书,一部分是经过史书进行的改变,一部分是对民间口头创作进行的整理加工。其中一大部分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成分,所以,尽管其距离真实的历史有一段距离,但是它却表达了大众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古代人民的集体结晶了,可以作为民间思想史考察。

但也正因如此,《三国演义》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尽管罗贯中等小说家将不同故事编在一起的时候,有意识使其成为一个统一体,但是也有一定粗疏之处。我们会觉得,为什么前期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不能预防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呢?为什么最后不能打败魏国呢?实际上所谓前期的“料事如神”,比如博望坡之战、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等都是摘自民间创作。所以难免有头重脚轻之感,这也是《三国演义》魅力后期不如前面的原因。

当然,《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还是瑕不掩瑜的。小说家在整理加工资料的时候,也有意识用自己的文笔加强了故事的紧密型、作品的文学性和逻辑的合理性。比如在《三国志平话》中,开头即宣传因果报应思想,说曹刘孙是汉初被杀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转世,而到《三国演义》中就给删除了。而引用杨升庵的《临江仙》开头,直到今天都成为经典。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主要想向我们阐述哪些思想

谢邀请。提起《三国演义》,我情有独衷!为什么?记得在小学四年我看完了父亲借的封神演义,小学毕业看完哥哥拿回的东周列国志。在中学时才从校图书馆好容易借到此书。改革开放后我几乎买了所有的古书。尽管这样,三国演义我还是爱不释手!OO众所周知,了解过去是为了现在,了解过去和现在,是为了将来。从国家层面讲,我们研究历史总结过去,就是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OO说作者想阐述哪些思想给我们,这到未必。就当时社会而言,作者还是通过施展自己的文采,把一部叠彩纷呈的巨著留绐后人(增加票房)。OO巜三国演义》一书本来写的就好,自古称为第一才子书。加上毛宗岗给添了杨慎的″临江仙“作开卷词,使此书绵上添花!此书虽为演义小说,却留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和无限的遐想!①开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令人目眩神摇,无限感叹!对国家对个人,都带来崭新的辩证思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国家怎样做才能长治久安!个人怎样做才会永不衰败富贵平安?②刘备因结义而得三分天下,也因结义,以私废公,一意孤行,最终丧失三分天下!告诫我们在任何时侯都要泾渭分明,不可因小失大!③刘备虽将有关张子龙万人之敌,但终因才智不足而疲于奔命。自得诸葛亮后才打下了家业。后有姜维继孔明之志九伐中原,延续了蜀国灭亡的时间。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人才是何等的重要!蜀虽小国,若兵不多而将广,国不大而人才济济。就不会是孔明姜维单打独斗的场面!由此说明,人才是何等重要!④在三国初期的纷争中,吕布的力量何其大?可到后来,天下未得,却丧命白门楼!查其根本,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似吕布这等杀父不义,毫无信用之徒,焉能得天下?因此,五常之德其可忽乎?⑤袁术袁绍之败,周瑜量小早死,关羽丢荊州而阵亡,刘备兵败而托孤,曹爽无智而丧国,杨修逞強而致死,凡此种种,都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启发!⑥三国一书的写作手法,给以后的文人创作带来很大的启迪!a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闲闲几句排比,把卧龙岗写得生动活泼!b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短短两句,把赵云的枪法赞的淋漓尽致!C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笔法苍劲,出神入化地展现赵云枪法之快!d长坂坡一战,赵云怀揣阿斗,最后是直透重围,以生动而又声势的四个字,高度简捷地再现混战的场面和结局!⑦毛宗岗在评注中说: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有隔年下种先时伏著之妙。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这些笔法都给后世文人的写作带来很好的参考!总之,三国一书给我们的启发太多,限于篇幅,不能尽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