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太黄了(你们《西游记》原著在哪里买的怎么样)_唐僧_西游记_原著

本文目录

  • 你们《西游记》原著在哪里买的怎么样
  • 《西游记》原著中哪些情节你认为很残忍
  • 你们知道《西游记》原著中真实的师徒四人是怎么样的吗
  • 《西游记》原著里,玉兔变的天竺公主为什么要先脱衣服,“精着身子”和孙悟空打架
  • 《西游记》里面有哪些角色是因为偏离了原著改编,而被观众们误会很久的
  • 86版西游记跟原著差别有点大啊,原著太黑暗了,原著猪八戒吃人,孙悟空相貌丑陋
  • 你怎么评价《西游记》原著里,为了扮成乌鸡国国王,而被文殊菩萨骟了的狮猁怪
  • 猪八戒在《西游记》原著里打死了几个狐狸精为什么每次打死之后都要剥了衣服
  • 《西游记》原著里,金刚琢这么厉害为什么太上老君不看严点老君对金刚琢的态度也太随意了
  •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明明四人,为何镇元大仙却偏偏给了两个人参果

你们《西游记》原著在哪里买的怎么样

谢谢邀请

新华书店

师徒四人

一直健康

没病没灾

都好着呢

阿弥陀佛

磕头烧香

未来的路

继续漫长

《西游记》原著中哪些情节你认为很残忍

读《西游记》第二回就被感动,悟空被师傅赶出师门应该算是比较残忍的一件事情了。

我是南风偿,如果你也喜欢我的观点,欢迎关注、转发。

小时候看电视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总是看到悟空隔着师傅降妖除魔,神通广大潇洒快活。

也一直以为悟空的师傅就是唐僧,他最怕的就是师傅的咒语,翻开书本之后我才知道了悟空真正的师傅是谁。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原著,顺手一翻刚好看到第二回,悟空拜师学艺,他真正的师傅是菩提祖师。

由于悟空生来不凡,天生灵性,所以菩提祖师也很喜欢悟空。菩提祖师教悟空学道时给了他很多选择,悟空这个不学那个不学,挑挑拣拣竟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了七十二变,这也是他的造化和福分吧。

自古就是福祸相依,对于悟空这只灵猴来说更是如此,他生性活波好热闹,刚习得变化之道就在师兄弟面前显摆,变化了一个松树。如此举动或得了师兄弟们一致的赞美,但是却惊动了师傅—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就因此赶走了悟空,让他哪里来哪里去。

我觉得残忍的不是达菩提师赶走了悟空,而是他说的一席话,菩提祖师对悟空说:“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由此可见菩提祖师对悟空的用心,明明心底里万分喜爱这个灵性非凡的徒儿,为了自个儿的生存之道,为了他的性命考虑,却不得不将他赶走。

师徒一场,最后落得薄情寡义,师徒永不相往来。




你们知道《西游记》原著中真实的师徒四人是怎么样的吗

感谢邀请,温柔姐为您回答!

86版西游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果你问原著中师徒四人的形象,那么你可能会大吃一惊,首先来说孙悟空原著描写是:“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就这形象在温柔看来比僵尸吓人多了,这一点周星驰的西游描写的比较写实!

之后就是猪八戒,原著里猪八戒自己说“不是跟师傅吹嘘,自从老猪我跟随了师傅之后,感觉自己俊朗了很多,要是还像之前一样,在高老庄走一遭,把嘴往前一撅,耳朵这么一摆,常常能吓死三十多个人呢。”听猪八戒这么一介绍,我们就知道长的有多吓人了,再来看原著描写:“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这么一看要多吓人就有多吓人!

然后是沙僧在原著第二十九回唐僧曾经对沙僧的形象描述过:“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就这个长相其实也好看不到哪去,谁看到了都会吓丢半条命!

接下来就说道唐僧了,原著对唐僧的描写那就好看多了,这里就不不加赘述了,因为唐僧是个正常人,而且还是大帅哥,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妖怪喜欢!

《西游记》原著里,玉兔变的天竺公主为什么要先脱衣服,“精着身子”和孙悟空打架

玉兔精光身子打架这个……说两个缘由好了。

【第一个】玉兔变化的天竺公主“精着身子”与孙悟空拼斗是原著中的九十五回。在玉兔被擒下,太阴真君求情时,曾对孙悟空这样说:

“你亦不知。那(天竺)国王之公主,也不是凡人,原是蟾宫中之素娥。十八年前,他曾把玉兔儿打了一掌,却就思凡下界。一灵之光,遂投胎于国王正宫皇后之腹,当时得以降生。这玉兔儿怀那一掌之仇,故于旧年走出广寒,抛素娥于荒野。”

一掌之仇是因,但报复绝非只是弃于荒野。在原著里,真公主被扔到孤布金寺旧园后,曾说过:

“老僧多知人礼,即将公主锁在一间僻静房中,惟恐本寺顽僧污染,只说是妖精被我锁住。”

因此玉兔最初是想让素娥被玷污。毕竟玉兔是偷跑,被发现后惩罚会很重。但直接伤害素娥性命,却只会让她结束劫数重返月宫,地位依旧比玉兔高,还能继续殴打它。

并且玷污一事,能吻合“思凡下界”的劫数说。可惜“老僧多知人礼”,让玉兔计谋未遂。于是转而脱光衣服,飞到空中打斗让“大胆地妃子”看到,是因为空中这么大的范围,会不止一个人说公主“必定是个妖怪”。之后知道真公主亦非凡胎的“国王后妃”等人,必然会联系到玉兔的行为,再加上老僧所言“妖精”……这个真公主才十八岁,后半辈子怕是会很坎坷难捱的。

不过这种描述,终归源于民间的“劫数”理念(今时也有,如《大话西游》之青霞紫霞),所以只是合情合理地把支线圆满起来,给读者听众以充分的遐想空间。

【第二个】说说历史成因。不妨先看张图:

虽然在86版西游中,很忠实地再现了印度的一种服饰打扮(见下图),但这幅油画(即上图)可看到当时莫卧儿公主的这种服饰更为繁琐,更不适合打斗。

其实自唐代以后,因中印两国往来日渐频繁,像《明史》中已见有“五天竺(五印度)”之说。除民间商贸往来,像明代东印度(今孟加拉,时名榜葛剌)国王霭牙思丁的遣使朝觐,都可让人了解印度,女性服饰自然也在其中,所以《西游记》原著中是:

“却说那妖精见事不谐,挣脱了手,解剥了衣裳,捽捽头摇落了钗环首饰,即跑到御花园土地庙里,取出一条碓嘴样的短棍,急转身来乱打行者。”

从左右两张图,可以看出与86版西游的玉兔精穿着非常相近,这种就打斗来说或者还好,或许剧中选择也有类似考虑。可在中间图中,女性的的头部、腰部、腿部……也同样不适合打斗。所以说“精着身子”多少成了种必然……

虽然很难确定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对印度的了解能达到什么程度。但肯定不会是基于下属这种敦煌、西域画风去设想的。

《西游记》里面有哪些角色是因为偏离了原著改编,而被观众们误会很久的

说点新鲜的,好玩的。

1.被绿的小白龙

86版《西游记》中,小白龙有个未婚妻,叫做万圣公主,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之女。

这位万圣公主虽然花容月貌,眼光却有问题,背叛英俊潇洒的未婚夫,勾搭上了相貌丑陋的九头虫。

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这就像潘金莲和西门庆是一对夫妻,但潘金莲却出轨武大郎一样。

其实,这段剧情是86版《西游记》中的原创内容。原著中小白龙和万圣公主压根就不认识,更没有过什么婚约。

至于央视为什么这么改,据说是小白龙太久没露面,导演让他出来打个酱油。

2,蜘蛛精

蜘蛛精一难中,孙悟空请来昴日星官的老娘毗蓝婆菩萨,破了蜈蚣精的千目金光。

孙悟空打死蜈蚣精后,菩萨带走了七只蜘蛛精。

但在原著小说中,正好相反。被孙悟空打死的是蜘蛛精,而蜈蚣精被毗蓝婆菩萨带回去看门护院。

电视剧之所以这么改,可能是怕影响不好。

毕竟一个单身老太太,往家里带一个单身老头,容易让人想歪。还会被别有用心者恶意针对、举报。

3,黄狮精

电视剧中的黄狮精,是个跟凡人交易,都知道付钱的主。

因此,很多观众觉得黄狮精很可爱,是个善良的妖怪。

原著小说中的黄狮精,虽然买东西知道付钱,但他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除了偷窃外,他还强抢民女。

原著中,借用小妖之口说出这段恶行——

我大王连日侥幸。前月里得了一个美人儿,在洞内盘桓,十分快乐。

盘桓在这里的意思不是逗留、徘徊;而是玩弄。

4,被黑的龙女

《西游记》续集中,孙悟空请来四木星君对付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精。

其中两只逃到西海水晶宫,忽悠的西海龙女庇护他们。

这段情节也是原创的,原著中并没有。

原著中,三只犀牛精逃到西海。

西海龙王听闻此事,立刻命太子敖摩昂点齐兵马,协助孙悟空降妖。

至于电视剧为什么要改成龙女庇护犀牛精?我猜想,大概是拍摄大场面太费钱,剧组经费有限。

5,善良的杏仙

电视剧把杏仙塑造成一个爱慕唐僧的善良妖精。

但在原著小说中,杏仙可不是什么好鸟。

杏仙一伙人中的十八公,先是变成土地,骗唐僧师徒吃面饼。被孙悟空识破后,直接抓走了唐僧。

抓走唐僧后,为了安唐僧的心,就说自己并非歹人,抓他来只是为了会友谈诗。

如此的会友谈诗,也只有唐僧那样的傻子才会信。

果然,谈着谈着,他们就开始逼迫唐僧娶杏仙。

唐僧这才识破他们的面目:“汝等皆是一类邪物,以美人局来骗害贫僧!”

这伙人中的鬼使叫道:“你不听从,我们叫你做不成和尚,也娶不上老婆,枉为一世人。”

为了逼迫唐僧就范,这群人可以说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他们这做法和蝎子精、老鼠精、玉兔精有区别吗?

所以,杏仙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她的目的也是骗取唐僧元阳,修成太乙天仙。

6,唐僧是个胖和尚

取经路上,各种小妖精哭着喊着要嫁给唐僧。所以人们认为唐僧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总之,是个让妖精一见误终身的美男子。

但原著中多次提到唐僧的形象,是一个白胖和尚,还酷爱吃芋头粘糖,这种高热量的食物。

所以,唐僧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长相不错的,胖子。

小结

暂时就想到这些。

至于什么玉帝没有钻桌底,孙悟空身高之类的老生常谈,说的人太多了,老黑我就不拾人牙慧了。

86版西游记跟原著差别有点大啊,原著太黑暗了,原著猪八戒吃人,孙悟空相貌丑陋

感谢邀请 。 原著中有很多黑暗的地方,在电视剧中被美化了,原著中如来派其最信任的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如来给观音三个箍,分别是“金”,“紧”,“禁”三个箍,是让观音交给取经人,而观音只把紧箍给了唐僧,原因是孙悟空太不服管了,没有点措施唐僧是管不住孙悟空的,所以观音把紧箍给了唐僧,而八戒和沙僧还是比较乖巧的,所以观音就把剩下的两个自己留下了,他都给了谁呢?把金箍给了黑熊怪守山大神,禁箍给了红孩儿善财童子,大家看这两个人都是观音手下的人,当年如来可是说的非常明白,要把这金,紧,禁给取经人。结果呢?观音自己收下俩,这也是讽刺当时官场的黑暗,上级领导派发钱财也好,粮食也罢到下边,明明给了一百两银子,中间的官员就会贪下八十两甚至更多,真正需要的人只有一少部分。

你怎么评价《西游记》原著里,为了扮成乌鸡国国王,而被文殊菩萨骟了的狮猁怪

我认为这是《西游记》当中最好的妖怪,对于乌鸡国这一集,我认为不是吴承恩《西游记》原著当中的一回,因为后面有一集是关于狮驼岭的,在那一回当中也有这头狮子,同样是文殊菩萨把他收服了,要是这个狮子同时出现两次的话,那我认为文殊菩萨的家教就太不严了,所以两回当中必定有一回是不存在的,但我个人认为是乌鸡国是不存在的。

这回说的是有,而不是空

《西游记》基本上每一回都在说空,妖怪抓唐僧,最后忙活了半天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认为整部《西游记》都是讲空,但是唯独这一回却没有任何说空的地方,我们来聊聊。

这一回很明显是在说有,我们纵观这一回最后的结尾,文殊菩萨带着狮子高高兴兴的走了,国王也死而复生重新做了国王,唐僧师徒这一回啥毛事也没有,吃了一顿饱饭也就高高兴兴地上路了,这哪里说的是空,这个故事明明说的是有,这是不符合《西游记》的主题之一。

这一回在贬低佛教,赞扬道教

《西游记》有一个很明显的方向我们应该都知道,就是吴承恩赞扬佛教贬低道教的,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情,但是这回作者在明显的赞扬道教,贬低佛教。

开始就在骂佛,说什么一切事情的起源来源于佛主太功利,看着乌鸡国国王乐善好施,就决定去度化他,佛主派文殊菩萨去度化,但是国王却把文殊菩萨放在水里浸泡了几天,惹得文殊菩萨很生气,决定惩罚乌鸡国国王。佛主是何人,菩萨又是何人,就为了这点小事就去惩罚乌鸡国国王,那要是这样的话,佛主的心眼就太小了吧!这里是不是把佛主写得很坏,很小心眼。

相反,把道教的神仙写得非常好,比如太上老君有还魂丹,龙王都有了定颜珠,他们反而做起来好人,这里相反在赞扬道教了。

孙悟空根本就没有认不出来

如果这只狮子在乌鸡国这一回出现过,那么在后面狮驼岭又出现了,一次妖怪下凡两次,这可能吗?文殊菩萨的家教也太扯淡了吧!

况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这头狮子在乌鸡国里面出现过,那么在狮驼岭里面孙悟空不可能会不认识的,孙悟空一定会认出这头狮子的,但是我们阅读这回原文,很明显孙悟空对这头狮子没有任何的印象。

当然,你要是仔细了解过西游记,你也会发现一些细节,比如金角银角和红孩儿这回的开头惊人的相似,妖怪都是欺骗唐僧,然后让孙悟空去背,最后抢走唐僧。我认为有人觉得这是吴承恩的败笔,中间就加了一回乌鸡国来缓冲一下这两回的关系,不然就重复了,还有师徒性格这回发生明显的变化了,然后这回过了之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性格。
这些都可以判断乌鸡国这回并不是吴承恩所写的。所以我的观点是乌鸡国这一回不是吴承恩所写的,是后人加上去的,根本不存在这一回。

猪八戒在《西游记》原著里打死了几个狐狸精为什么每次打死之后都要剥了衣服

猪八戒爱打狐狸精,这个观点似乎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西游记》里面,大部分的狐狸精,都是死于猪八戒之手!

《西游记》原著里有名有姓的狐狸精有6个,他们分别是:

压龙山压龙洞的九尾狐狸精和九尾的弟弟狐阿七大王;积雷山摩云洞的女主人(也就是牛魔王的小妾)玉面狐狸和她已故的父亲万岁狐王(这位一出场就拉倒了);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麒麟山獬豸洞里的玉面狐狸春娇(观音坐骑金毛犼的手下)。

这其中,除了九尾和春娇是被孙悟空打死的,万岁狐王还没出场就挂了,其他的狐狸精,都是由猪八戒钯杀了的!

而且,猪八戒每次钯杀狐狸精之后,还有个习惯——剥开衣服见真容!

无论公母!无论老幼!

有一些读者曾认为,猪八戒好色,所以钯杀了狐狸精,都要剥开衣服看一下……讲真,这个观点还真是冤枉猪八戒了。猪八戒毕竟是做过天蓬元帅的,说他杀了狐狸剥衣服是为了过眼瘾,这也太看不起猪天蓬了。况且,他杀的这些狐狸精里,还有公的呢——狐阿七大王就是只公狐狸啊,而且这只狐狸也不年轻了。猪八戒再好色,一只老公狐狸有啥可看的呢?再说了,妖精被打死之后,都现了原形了,血淋淋的一只……那画面,看了能满足什么呢?

所以,猪八戒打死狐狸精再剥开衣服看真容,其实是另有原因。

古人在行刑之前都有个习惯,叫做“验明正身”。当然,这是对着已经抓捕归案,待处决的犯人说的;对于一些待抓捕的“在逃”犯而言,执法者完全可以先击毙了再验明正身。猪八戒钯杀狐狸精后再剥衣服就是缘于这个理论。西游世界里的妖精,但凡是有点道行的都能幻化人形,打死之前,还是人样呢!打死之后,现了原形,才能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成的精。猪八戒在打死妖精之后,剥开衣服验身,看看是什么动物变得,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同样的事情,其实很多电视剧里也演过。主角杀了蒙面的刺客,也是要验尸,看看是谁派来的人。

《西游记》原著里,金刚琢这么厉害为什么太上老君不看严点老君对金刚琢的态度也太随意了

金刚琢是太上老君故意让青牛精下去给如来添堵的,并不是青牛精偷走的。

降伏孙悟空时老君说过,金刚琢是自己的早晚防身武器,曾经出关化胡,睡觉都套在胳膊上。所以青牛精是偷不走的。而且金刚琢本身就有灵性,在没有太上老君控制的情况下就能出手伤人,所以如果没有老君授意,青牛精根本偷不走。

老君派青牛精下界,就是跟如来叫板,看你服不服。金刚琢是老君的化胡之器,如来前身是老君的徒弟关尹子,因此对金刚琢是熟悉的。一看老君把大杀器都使出来了,于是服软了,给了老君十八颗金丹砂,做了买路钱。

老君为啥要跟如来作对?因为取经团在车迟国把三清的塑像扔进茅坑,还冒充三清的样子撒尿给三大仙喝。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老君必须得给猴子和如来一个教训,也给三清和整个道教一个交代。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明明四人,为何镇元大仙却偏偏给了两个人参果

四个大活人,两枚人参果。

怎么分?有学问。

镇元子既然特意交代清风、明月这两个倒霉孩子去善待自己的良友与故知,那他就是真心实意的想给唐僧一个天大的面子,给唐僧开一个小灶,补一补身子,让他安安生生的度一个小蜜月、做一个小月子,提高一下他的经验值和战斗力!

可是镇元子的优惠政策再好,落实起来还是会遇到最后一公里断头路的问题,简而言之,即是基层施政的怠惰与失职。

试想一下,如果清风与明月这两个倒霉孩子,要是把人参果像芒果一样削了皮、切成块、盛在漂亮的果碟里端给唐僧吃,如此宾至如归的美食美器,如此耐心周致的待客之礼,唐僧一定会感动得心思恍惚、大快朵颐,而且吃完之后还得意犹未尽的来一句English:“Waiter!Another dish,please!!”

所以说到底,清风、明月的待客之礼是有问题的,至少是有瑕疵:你让没见过榴莲的人怎么去吃榴莲呢?是吃尖儿啊?吃刺儿啊?吃皮儿啊?吃蒂儿把啊?还是吃瓤儿啊?!清风、明月的礼数貌似到了,而且彬彬有礼,可是全程都像是在演戏,一颗诚信服务的待客之心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如约出席!

清风、明月两个童子冰雪聪明,唐僧在她们面前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以她们的读心术,足以清晰的预判出唐僧这个土鳖一定不敢吃人参果,那么兜兜转转,这两枚仙果一定还会落到清风、明月这两个小鬼头的肚子里面!这就是俩倒霉孩子的如意算盘!

如同我们看到的,唐僧这个二五眼果然看不穿人参果的真面目,非得说那是孩儿面的小朋友,并且拒而不受。唐僧打眼,这才让清风、明月这俩倒霉孩子拣了个天大的漏!

可是对清风、明月来说,捡漏归拣漏,你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你或许就会失去你不想失去的……

西游中,清风、明月刚出场的时候,都是温文尔雅的小淑女,不卑不亢,伶牙俐齿,尽管被好胜而刻薄的孙悟空逼得咬牙切齿,基本上还没有太失礼。

可是你再看清风、明月吃过人参果之后的表现吧,那简直就成了宫斗戏中的女主角、女疯子,成了歇斯底里、心如铁石的蛇蝎童子,秃驴长、秃驴短的骂得那叫一个流利!

千万别忘了,唐僧虽说身穿锦斓袈裟、手执九环锡杖,可是在清风、明月俩狂躁的童子眼里,照样特么啥都不是!仅仅是唐猴猪沙秃驴黑名单中的四分之一!!这特么可就犯了孙悟空的大忌,要知道孙猴子本来就是个齁脾气,当着猴子骂monkey你还不解气,你居然还当着monkey的面骂monk,骂秃驴,当着孙悟空的面骂他的恩师,那你再好的人参果树也难免一命归西!

两个童子,两枚果子,利益的位置,等待的轮次。清风、明月的小小算计,让所有的小人物和大人物都始料未及!

镇元子政令不出五庄观的血色糗事更是让唐僧师徒头疼不已、嗟叹不已,也让镇元子追悔莫及!痛定思痛,我估计五庄观接下来可能要搞一搞改革开放的有益尝试,怎么说这也算是五庄观的家国大事,但是吴老爷子对此却绝口不提,好没有道理!嘻嘻嘻!

再说一下镇元子“四人二果”的鬼把戏:他一再交代童儿要悄悄咪咪的把两枚人参果送给唐僧吃,可他应该知道,孙悟空作为唐僧的贴身内侍,不会有什么鸡毛蒜皮似的所谓秘密可以瞒得过孙猴子,到最后,师徒四人还是要同时面对“四人二果”的分配难题!

有人说:猪八戒吃西瓜,把人性的苟且与自私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果再让师徒四人排排座、分果果成为宫斗式的史诗,那无疑就会遂了镇元子的一番算计——无论唐猴猪沙怎么内耗、怎么分配革命成功的胜利果实,作为主动出击的地主之谊,他镇元子最多不过损失两枚人参果而已!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清风、明月每人各贪吃了一枚果子,猴猪沙每人各偷吃了一枚果子,还意外损耗了一枚果子,最后剧情陡转,剩下的果子居然和人参果树一起被孙悟空断根而死!可以说,这就是造化弄人、小人物也能创造大历史的鲜活案例!

所以说,千万别以为小人物就是一些:人微言轻、任人宰割的小虾米,在命运微妙的天平上,哪怕一粒小小的尘埃,也有它不可忽视的重量与意义,任何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尘埃分子,都足以改变恢宏的历史!

什么叫小人物?严格定义起来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可是小人物的职责之一,却是以埋葬大人物为生平之最大乐事!

另外,四人二果的悬念设计,更让人想到现代竞技体育的奖项设置:骑马要骑高头马,戴花就戴大红花!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比如10人制的篮球赛,22人制的足球赛,那么大一帮子人,为了抢一个破球而前仆后继、拼尽全力,值得吗?值得!因为这才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据说清朝时有一个不懂体育精神为何物的超级鸿儒,初见外国人踢足球,不以为然,深以为耻,觉得一伙二傻子呼呼啦啦的为抢一个破球而累得哼哈喘气,实在是可怜、可气而又滑稽!

于是这位鸿儒就爱心泛滥,为了让国人不再像他那样揪心不已,他特意给中国球员每个人都发了一个上好的足球,还要大家在球场上讲究一下温良恭俭让的大国之风,免得失了大国的国体,失了礼仪之邦的君子之气!

得,拜这位鸿儒所赐,也感谢他的爱心泛滥,直到今天,天朝的大国足球依然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依然停留在球在梦中、梦在言中、言不由衷、宠辱不惊、不怒不痛、不痒不疼、不抢不争、超级文明的故国之风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