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中国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_习俗_春节_月初

本文目录

  • 中国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 我国56个民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 中国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 过年也被称为过春节全国范围内,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
  • 中国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 关于中国传统春节,各地的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
  •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春节风俗又有哪些特色呢

中国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野渡回答: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以除夕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不同习俗,下面分阶段说明。

第一阶段: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年前习俗

这一阶段的习俗主要有:

(1)扫尘。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含义是除旧布新并祈新年幸福。

(2)祭灶。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并烧香、点烛、放纸炮。含义是感谢灶王,并祈来年风调雨顺。

(3)磨豆腐。时间是腊月二十五。民谣:二十五,磨豆腐。含义是迎接玉帝到凡间检查,祈求降福!

(4)备年肉。时间是腊月二十六。民谣: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含义是开始准备年货了,年味渐浓。

(5)洗浴。时间是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民瑶: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含义是洗去晦气,迎接新年。

(6)打糕蒸馍贴年画。时间是腊月二十八。民谣: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喜庆之物。含义是祈福。

(7)祭祖和守岁。时间是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这一天是农历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主要习俗是阖家团圆,吃团圆饭,祭祖和守岁。以上即是新年前的几种主要习俗。

第二阶段:正月初一至十五,新年习俗

这一阶段的主要习俗有:

(1)打炮仗迎新年。时间是正月初一新旧年交替午夜时间点,或初一凌晨。含义是迎新年。

(2)拜年。时间是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含义是相互祈福!增进亲情友情。

(3)过姑爷节。时间是正月初二。姑爷携媳妇回娘家拜年。

(4)烧门神纸。时间是正月初四。俗谚: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含义是年即将过完,要开始新的营生。

(5)过羊日。时间是正月初四。传说这一天是羊的生日,因此不能杀羊。含义是祈祷新年丰收。

(6)迎财神。时间是正月初五。含义是祈求发家致富。

(7)送穷鬼。时间是正月初六。含义是送穷迎富,希望新年发财。

(8)捞鱼生。时间是正月初七。含义是祈求步步高升!

(9)发利是。时间是正月初八。含义是利是利是,大红大紫。

(10)祭天日。时间是正月初九。含义是祈天降福。

(11)老鼠嫁女。时间是正月初十。含义是祈除鼠患。

(12)子婿日。时间是正月十一日。岳父岳母请女婿回门。含义是增进亲情。

(13)搭灯棚。时间是正月十二日。主要是筹备元宵节的各项工作。

(14)逛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三日。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节日。

(15)放花灯。时间是正月十四日。含义是祈天降福。

(16)元宵节。时间是正月十五日。主要内容是放烟花、舞龙狮、踩高跷、吃元宵等。这是新年后的最后一个年俗节,元宵一过,即代表年过完了,人们开始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总之,我国的年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各地均有自己的年俗特色。以上仅仅是笔者搜集到的几种主要年俗习惯,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留言交流!










我国56个民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列举一些介绍一下。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侗族的春节习俗: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藏族新年的春节习俗: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的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中国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期间北方人一般踩高跷扭秧歌来庆祝,南方人舞狮子、划旱船庆祝。特别广洲佛山一带舞狮活动要北方规模大,讲究多。看过电视剧《黄飞鸿》的,就能知道南方对舞狮的重视程度了。

春节期间,我国农村和村镇都会出现传统的舞狮活动。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避邪,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舞狮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即佛都兴起的时代。从南向北逐渐流传开来。

正月初一大清早,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有趣的是舞狮者每到一户时,都要到中堂、房间、厨房及猪栏等处一边舞、一边唱,赞颂一番,以图吉祥如意。

除了舞狮外,正月里还有闹花灯、舞龙灯、划早船、唱大戏等传统娱乐习俗。

过年也被称为过春节全国范围内,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

一、过年也被称为过春节的由来

1、过年

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的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就叫过年。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年,这里不表述。

2、春节的由来

传说以科学方法研制时令的万年被用祭拜鬼神的方法去确定时令的时令官阿衡所请的杀手射伤。天子闻讯,赶去问候万年的伤势,这时准确的历法已经研制出来,万年便禀报道:“现在正是子夜,旧的一年已去,新的一年将临,望陛下给这新春届临的时日定个名称吧。”祖乙沉吟片刻,欣然道:“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于是,每年新春的第一天,就成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

3、春节一年一度,且春为岁首,一年之首,所以过春节又称过年。古时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谷子成熟,仓囤满盈的时候,所以人们把过春节亦称为过年。

二、过年的习俗

1、过年习俗的形成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

2、过年习俗:

A)、常见的过年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挂灯笼、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7、初一起舞龙舞狮

B)、过年的民族特色习俗

1.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2.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3.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通知删除)







中国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就我们河南省中牟县这里的春节风俗习惯多达二十多种。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了,广义的春节从腊八一直到元宵节。下面小编顺次来谈谈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

一:腊八节。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天叫腊八节,这天人们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喝。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当时的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二: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这天人们喜欢吃灶糖,民谣中“二十三,糖瓜黏”就是说吃灶糖的,祭祀的对象是“灶王爷”,“灶王爷是司管厨房的领导,灶王爷自上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时刻观查着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上天去玉帝那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恶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这个道理,这天晚上人们都要祭祀灶王爷,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那里说你一家的坏话。

三:扫尘。在腊月过了二十三就算进入春节了,人们在腊月二十四就开始扫家里、屋里的卫生了。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样,跟随着人的行踪,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主,他经常在玉帝面前说人间的坏话,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人间是个肮脏不堪的世界,一次三尸神状告人间诅咒玉帝,玉帝大怒,降旨查办人间犯乱之事,凡怨愤诸神的人家,将其罪行书放在屋沿下的蜘蛛网处,凡是在屋沿下作记号的一律斩杀,灶王爷发现这个秘密,就合各家灶王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在腊月二十四打扫卫生,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不让下界神看出到有蜘蛛网,这样人间就太平无事了。

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很有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据说贴春联与朱元璋有关,刚开始是贴在桃木板上,后又改为红纸,因为红色吉祥可避邪。庙宇用黄色,家里有人去世用白、蓝、黄三色贴春联。

五:贴门神。春节家门口、房门凡是有门的都贴门神,门神有五虎上将,秦琼、尉迟恭、杨家将、岳飞等,人们将其尊为守护神,把守大小恶鬼,以保人间平安。

六:除夕守岁。守岁民俗起源于南北朝,南朝文学家庚肩吾《岁尽应制》:“聊开百叶酒,试奠五辛盘“,就是描写守岁的情景,守岁时准备的食品有包饺子、做年糕、包汤圆等。

七:放爆竹。农村俗语就是放炮、放烟火等。它的目的是驱逐鬼怪迎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八:吃年糕、饺子。年糕和饺子是春节必吃食物,年糕谐音“年年高”,《食记》记载了当时年糕一一“白茧糖制作。饺子又叫水饺、扁食、角子。据说在五世纪时就有吃饺子一说,“形如弯月“。

九:祭祀祖先。在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影响下,祭祖成为春节民俗的重要活动。《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思是舜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就是所为的“慎终追远”。

十:祭神。腊日祭祀百神,新年燃放烟花爆竹,民间解释为新年迎接灶王和财神。天明早饭前,人们面对神像祭祀天地全神。

十一:拜年。拜年是强化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大年初一天刚亮人们争先串门拜年,已成为春节又一习俗亮点。

十二:压岁钱。春节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已成为常事,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妖精叫“崇“,黑身白手,每年三十夜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脑门,凡是被摸过的小孩,就会发高烧,退烧后小孩变成呆傻,人们怕“祟”来伤割小孩,整夜点灯不睡,叫守“祟“。为了防崇的侵扰,就在小孩的枕边放上八枚铜钱,半夜“崇”来侵扰,伸手去摸小孩头时,铜钱放出金光,把祟吓跑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崇钱”,“祟“与岁谐音,时间久了人们就叫“压岁钱“。

由于篇幅的原因,小编压宿篇幅。

十三:正月初二祭财神。

十四:正月初三小年朝。

十五:正月初四禁出门。

十六:正月初五迎财神。

十七:正月初六“送穷“。

十八:正月初七人日。

十九:正月初八日顺星。

二十:正月初九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您那里的春节习俗是怎样过的,请友友们在评论区讨论!

关于中国传统春节,各地的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

春节是中国人的隆重节日。过年的时候,各地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大家都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过大年。

过年的时候,相传有一种年兽害怕红色的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大家都会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春节还要辞旧迎新,以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在北方过年的时候吃饺子是重头戏。大家围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前,有酒,有肉,有菜还有火锅,大家一起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发红包,祭拜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南方一般都会在年三十之前购物。大都会买些鱼类,肉类,鸡鸭,新鲜蔬菜和水果,干果,红枣,糖果,柿饼,云片糕等等。有些人家还要制作八宝饭,包汤圆,做年糕,象征着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年年高!同样要穿新衣,贴春联,守岁,祭拜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大家欢天喜地吃年夜饭燃放鞭炮,迎接新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春节风俗又有哪些特色呢

大中国过年了普天同庆,欢乐气氛是一致的,欢乐的方式小有异同。就说吃吧,大部分地区初一都吃饺子,水煮或锅蒸。东北地区早晨起来煮水饺,叫元宝汤。还有往饺子里放硬币的,测运气最好的人。浙江绍兴、江苏淮安、河南开封等地初一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喜欢过年吃年糕,谐音年高。

娱乐的方式有所不同。北方过年的秧歌最普遍,踩高跷,跑旱船,锣鼓喧天。南北方最普遍是逛庙会,最惹眼的还是南方盛行的舞龙、舞狮,场面火爆。舞龙更热烈些,在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从汉代起就有舞龙祈雨的仪式,演化为娱乐,在《汉书》中有记载。大年最壮观的当属元宵节,万家灯火,满街华灯,月色圆融,人流涌动,年便到了高潮一一我大中华在世人眼中最特别的民俗。

谢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