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为何有人只看中论文,以论文做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而不重视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科学研究?现代教材怎么表述公理的_公理_美国_韩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论文  公理 美国 韩国

本文目录

  • 学术圈为何有人只看中论文,以论文做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而不重视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科学研究
  • 现代教材怎么表述公理的
  • 如何写关于以诚信为主题议论文题材的文章
  • 文在寅总统的心腹曹国及家人腐败案,与崔顺实案相似会发酵演变为又一个朴槿惠案吗
  • 你们觉得买雾霾表使用方便吗
  • 你觉得泰拳厉害还是跆拳道厉害原因是什么
  • 想看懂相对论,需要多高的数学基础
  • 市直在编高中数学老师,27岁考上了前十985的全日制基础数学研究生,如何取舍
  • 网民们支持曲昭伟在《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吗
  • 假如我在高考数学试卷上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会发生什么

学术圈为何有人只看中论文,以论文做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而不重视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科学研究

啥问题,能创造价值的成果出来,然后写成论文告诉大众,这就叫论文。不然你以为论文是啥?骂半天其实就是没搞明白论文写的是啥,以为就是文字和嘴皮子。论文就是研究成果的表达,不需要你写得像散文一样,但是要有你的研究结果。真受不了一堆不搞科研的又想在高校混,然后天天骂论文,恨不得上1天课放6天假,平时再学一下那个禽兽谢教授,挂个独董然后整天动歪脑筋。

现代教材怎么表述公理的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它是用公理建立起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人们学习演绎推理的权威教材。为了使平面几何内容使教师易教和学生易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数学教材对《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进行了教学处理,给出了一个弱化的公理体系,让学生感受公理化思想。《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公理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

《几何原本》分为13卷,共465个命题,涉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及数论等领域。第1卷给出了23条定义、5条公设和5条公理,这些定义、公设和公理就是《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证明的出发点。

5条公设:

(1)由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

(2)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

(3)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

(4)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5)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二直角的和,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与平行公理等价)

显然第5公设与其他公设不同,它的行文较长,远不是那种不证自明的真理。有证据表明,欧几里得本人在《几何原本》第1卷的演绎证明中一直尽力避免应用这一平行公设,在前28个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他对其他公设都运用自如,而唯独一直没有使用第5公设。

5条公理:

(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2)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

(3)等量减等量,其差仍相等。

(4)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5)整体大于部分。

公设是针对几何的,公理更具一般性,不仅仅针对几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公理4具有几何特征,应归入公设的范围。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公理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列出了9条基本事实作为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公理体系证明的出发点(如下表)。之所以称“基本事实”,而不称公理,其原因在于9条基本事实中大部分都是《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的定理;而且这9条基本事实也不具有公理体系所应具有的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公理体系证明的出发点如下表所示。

如S.S.S,初中数学教材把它作为基本事实,而《几何原本》把它作为定理。为了证明该定理,欧几里得采用了下列方法。

要证明三边对应相等的△ABC和△A′B′C′全等,只需证明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即只需把某一对应边,例如BC和B′C′重叠,证明A与A′重合即可。如图1所示,A与A′的情况只有下列4种情况:

(1)A和A′不包含在另一三角形中。

(2)A和A′之一在另一三角形内部。

(3)A和A′之一在另一三角形边上。

(4)A和A′重合。

图1

对于情况1,如图2,连结A 和A′。因为△ABA′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底角相等,即∠BAA′=∠BA′A。

由图2可知∠CAA′<∠BAA′=∠BA′A<∠CA′A,即∠CAA′<∠CA′A。由于CA=CA′,

所以∠CAA′=∠CA′A。于是矛盾,因此情况1不成立。

图2

对于情况2,如图3,分别延长BA、BA′至D、E。因为BA=BA′,所以∠BAA′=∠BA′A,所以∠DAA′=∠EA′A。

由图3可知∠CAA′<∠DAA′=∠EA′A<∠CA′A,即∠CAA′<∠CA′A。

由于CA=CA′,所以∠CAA′=∠CA′A。于是矛盾,因此情况2不成立。

图3

对于情况3,显然不成立。综上,只有情况4成立,即A和A′重合。

在欧几里得之后约500年(3世纪),一个叫费洛的几何学家通过把两个三角形如图4放置,连结AA′,利用“等边对等角”得出∠BAC=∠BA′C,再利用S.A.S(S.A.S是第1卷的第4个命题,S.S.S是第1卷的第8个命题)证明△ABC≌△A′B′C′。

图4

《几何原本》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公理体系证明举例

初中数学教材作为基本事实的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判定定理S.A.S、A.S.A、S.S.S,在《几何原本》中都是定理,其中,S.A.S是第1卷的第4个命题,S.S.S是第1卷的第8个命题,A.S.A是第1卷的第26个命题。

在上述欧几里得证明S.S.S的方法中,他用到“等边对等角”这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几何原本》中,“等边对等角”是第1卷的第5个命题,排在作为第1卷第8个命题的S.S.S的前面,因此,欧几里得用“等边对等角”证明S.S.S是无可厚非的。这与初中数学教材的安排刚好相反,初中数学教材是在给出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判定定理S.A.S、A.S.A、S.S.S后,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证明“等边对等角”的(参见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79页)。

由于在《几何原本》中S.A.S是第1卷的第4个命题,而“等边对等角”是第1卷的第5个命题,因此欧几里得运用S.A.S对“等边对等角”给出的证明如下:

已知:如图5,在△ABC中,AB=AC。

求证:∠B=∠C。

图5

证明思路:如图6,在BD任取一点F,在AE上截取AG=AF,连结FC、GB。先运用A.S.A证明△AFC≌△AGB,得出∠ABG=∠ACF;再运用A.S.A证明△BCG≌△CBF,得出∠CBG=∠BCF。最后根据“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得出∠ABC=∠ACB。

图6

在欧几里得之后约500年(3世纪),一个叫巴伯斯的人仅仅利用图5,通过运用S.A.S证明△ABC≌△ACB,非常简洁地得出了∠B=∠C。

由于欧几里得的证明复杂、难懂,这一定理以“笨人过不去的桥”著称。之所以有此说法,一是因为欧几里得的图形有点像座桥;二是因为许多对几何知识了解不深的学生都难于理解这一定理的证明,也就是无法跨过这座桥,进入《几何原本》的其他部分的学习。

通过《几何原本》和初中数学教材对这一定理的不同证明,我们感受到:如果初中数学教材严格按照《几何原本》的公理体系呈现,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显然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平面几何内容的处理是适当的,既遵循了数学的发展规律,又遵循了教育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教材中的公理体系编写方式弊端显现

在教材编写的风格上,问题更是严重,回顾历史,18-19世纪是数学蓬勃发展的阶段,那时的分析和代数教材演绎、归纳并重,教材编写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使初学者首先从直观上认识数学内容的背景,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是近几十年来,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数学发展到所谓理性主义阶段,写书强调综合统一、严格化、演绎法在数学中取得支配地位,最后,数学教材只反映演绎而无归纳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公理化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形式主义的影响,公理化主义、纯形式主义反映到数学中来,数学被逐步描述为公理化系统,应该承认,公理化思想是数学发展的一大进步,把数学知识整理成公理化系统,使其更有条理、更严密,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教材,只持形式主义观点固然可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却难以培养学生灵活的创造、发明能力,应该演绎、归纳并重.

已故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发出,落后3个世纪的数学教材,中国数学的未来究竟在何方的感慨!现在数学教育的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教学观点偏于形式主义和机械,这是从宏观的观点说的,国外也如此,许多数学工作者认为,总的说来,现在初中、高中教材基本上是16-17世纪的产物,大学教材是18-19世纪的东西,大学生直到做毕业论文时才接触20世纪的文献,教材编写数十年如一日,没有什么变化.

例如,我国高校现行微积分等教材基本上沿袭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时的那套传统,虽经几次改写,还是三十四年前的东西,只是组织得更有条理、更严格、更形式化一些而已,但至今我们都没有接触流形的观点,美国近20年来都开设“流形上的微积分”课,国外工程师都会运用这种流形分析工具,其实流形的观点并不困难,而且用流形观点讲微积分反而简化某些概念使其便于应用,我国近几年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先后翻译和出版了基本关于流形上的微积分方面的著作,上述固步自封的局面适应不了当代数学发展的需要,现在数学教育已经到了非革新不可的阶段,

参考文献:

李文革,《几何原本》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公理体系

如何写关于以诚信为主题议论文题材的文章

杂文论坛:《致力诚信,畅行天下》古今中外,举国上下,讲究诚信,是人类立足社会生存的根本,也是开创未来的基础。诚信是世俗凡尘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彼此沟通的人文理念,契约法则。国际邦交友好交流,民族事业振兴发展。诚信就是世纪同行,携手共建的广阔平台与畅行天下的时代桥梁。 所以,凡举大事梦想成功者,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诚信天下的人文理念,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更上层楼。只有这样审时度势,开拓未来才能力求走向光明的美好憧憬!!

文在寅总统的心腹曹国及家人腐败案,与崔顺实案相似会发酵演变为又一个朴槿惠案吗

韩国国内突然引爆的曹国及家人腐败案,很明显是美国在背后蓄势待发,意图剑指目前的文在寅政府。美国人这么做的目的,与2016年爆发的朴槿惠案如出一辙,就是企图借总统身边亲信的案件,攀扯到总统身上,然后再通过议会弹劾使总统失去权力。

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在这段混乱的时间里,从容的进行自己的战略部署,2016年的萨德系统之所以能够部署下去,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结合目前的美韩形势,美国这么做可能有以下几个目的:

1、为了削弱韩国国内政治势力的需要,美国开始有计划的“剪除”文在寅政治集团。

从南北韩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起,美国为了能够彻底控制韩国,对韩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打压,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而且美国对韩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打压,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拉一派、打一派,而是采取无差别打击的方式,对韩国国内的政治集团,进行整体打击。

所以在韩国政坛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韩国国内干总统的人,统统没有好下场,他们要么自杀、要么他杀、要么流亡海外,其他的全部被后任总统送进了大牢。

为什么韩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会如此的恶劣,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美国人有意识推动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韩国后任总统在美国人的支持下,踩着前任走上总统的宝座,然后侯任总统又要赦免前任的奇怪政治现象。

因此在2016年朴槿惠政治集团之所以会倒台,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她牵扯到了崔顺实“干政”的案件,而是此时的朴槿惠集团已经成长到了一个高度,出现了脱离美国掌控的迹象,美国人为了控制韩国的需要,于是就启动了剪除朴槿惠的行动。

同样,在文在寅政府执政了三年之后,文在寅政治集团也同样开始逐渐成型,而且也渐渐表现出不肯听从美国要求的现象,比如在驻韩美军军费问题,以及韩军的军事指挥权问题上,开始不断与美国发生摩擦。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必须要想办法将文在寅赶下台,然后重新扶持一个新总统上台,以确保美国在韩利益。

2、随着东北亚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博弈加强,美国需要进一步强化在韩国的军事力量,为此美国需要韩国政坛再次“乱”起来,以便于自己进行新的军事部署。

韩国一直都是美国对抗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前沿阵地,因此强化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力量,一直都是美国人积极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萨德导弹系统的部署问题上,美国就一直都在和韩国政府进行磋商,但是由于这种战略武器的特殊性质,始终都没有得到韩国政府的同意。

但是等到2016年朴槿惠因为牵扯到了崔顺实干政的事件,结果因国会弹劾而被迫下台之后,导致韩国政坛一片混乱,而美国借着韩国国内政治势力争夺总统宝座的空挡,突然于在当年的5月份,将4辆萨德发射车突然运进韩国部署起来,以至于引发了文在寅政府的“震怒”,并下令要求彻查此次事件。

最终文在寅政府宣布的彻查,也只能是敷衍一下了事,刚刚进入青瓦台的文在寅,此时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自己的总统权力,以及对前任总统进行政治清算,至于美国人搞的那些小动作,也只能装作看不见了。

所以从整个萨德入韩的事件过程来看,美国借韩国政坛混乱的机会,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很显然是一个冒险的投机行动,而此次行动的成功,也让美国人增加的了更多的信心,而美国在背后酝酿曹国及家人腐败案,也很有可能是借机进行新的战略部署,而具体的行动目标,则很有可能是计划将中程弹道导弹部署进韩国本土。

可以说,曹国及家人腐败案,绝对不会仅仅只是一个腐败案件这么简单,这个案件背后所牵动的美韩政治对抗,将会影响到今后若干年内的东北亚战略局势。

至于此案会不会演变成为崔顺实案,并将文在寅拉下马,完全要看文在寅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肯不肯听美国人的话,听话美国人就引而不发,大家你好我好,不听话,美国就会“引动雷霆”,将文在寅彻底打落尘埃。

你们觉得买雾霾表使用方便吗

雾霾表别再生产糊弄人了!一定要拽住二恶英的尾巴!打一场垃圾无害化治理的人民战争!“向垃圾宣战!”这话我是五年前从百度搜索的一篇关于二恶英防治的论文里读到的!科研人员早认识到了这个实质的问题!

你觉得泰拳厉害还是跆拳道厉害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吧,不管怎么回答,各自的爱好者都一定会很不服气的,因为喜欢一项武术运动,自然觉得哪里都厉害,同时也看不上其他流派,这是常态。。

如果强行比对,这样说或许比较适合。大众所了解的泰拳,更专注于擂台搏击,而且在擂台之上,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所以从擂台方面来看,泰拳自然是厉害很多。

截拳道最厉害的地方是理念,简单说需要去另外,另外一点,更注重街头打斗,速度和意识跟擂台是不一样的,处理街头冲突和危机会更占优。

当然以上分析,主要是理论上的分析,实际情况如何,可能因人而异。。

想看懂相对论,需要多高的数学基础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里可以给你讲讲。

1.狭义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26岁,他在瑞士专利局做一个很普通的职工,同年,他发表了6篇学术研究,也因此。100年后的2005年,定为了世界物理年。

爱因斯坦

他作出了一个非凡的断言:时间的流逝取决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双胞胎兄弟比较,你以百分之99.995的光速在太空旅游6个月,你认为你回来时你的孩子刚好18岁,然而等你回来时,你的孩子已经68岁了,也就是说,你在太空的6个月,人间过了50年。

这也是科学家称为的“时间膨胀”的现象。

相对时间公式

当你高速飞行(接近光速)时,你会发现你眼前的星系离你如此接近!显然,这并不是因为你刚才行驶的路程让之变近。

恰好,它们距离你的距离缩减的程度,刚好跟与地球上的时间相比变慢的程度相同!

但是,你又惊奇的发现,你的背后离你的距离依然很远,你的左边右边也是,因为缩短的距离只发生在你的运动方向上。

不管你朝哪里飞,前面都会缩短,而你周围的距离依然没变。

这就是科学家称为“长度收缩”的现象。

就在你思考为什么会如此时,你会发现你的质量在惊人的提升,以至于周围都有小行星围着你转。(你已经具有恒星的引力)

这是因为你高速带来的能量转变成了质量,这样以来你就不会有足够的能量加速到宇宙的极限速度:光速。

相对质量公式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长度收缩。

我们假设你在以260000公里每秒的速度在外太空前行。这也是光速的87%速度。光速是300000公里每秒。

你这里的一秒钟等于地球的两秒(这是真的)。

在这两秒内,地球上的人认为你移动了520000公里。但是,问题就在你认为你在一秒钟内移动了520000公里!

你的速度就是520000公里每秒。

你打破了极限速度。

但这是不可能的,狭义相对论中,时间的膨胀必然伴随了距离的收缩,所以,你并没有感觉你移动了520000公里,而是260000公里。你观察的1公里在地球人观察只有半公里。

速度与观察者无关,但时间与长度取决于观察者。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如此的奇妙,然而,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个技术真正用到了它,我们也受益其中,那就是GPS。

GPS考虑了地球周围时空弯曲的效应。

光又是如何达到了光速的呢?光子在静止时质量为零,而运动时又带有能量和质量,一切都因为,它静止时质量为0.

要想达到光速,从一开始你就不能具有质量。

2.广义相对论

众所周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解释万有引力是什么。

牛顿的公式预言了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在他预言之后相继被发现。而,在水星这里,出现了一点问题。水星那个鸡蛋状的轨道自己会旋转,因此水星每次的轨迹都不同,牛顿在他去世那天都没有找到解释的答案,然而在1727年后的188年后,有个人突然提出了惊人的想法。

想象一下,我们的太阳系。突然拿走太阳,我们的地球是突然偏离轨道,还是在几分钟后脱离呢?爱因斯坦从这点出发,提出了引力是时空弯曲的结果。这就好像,太阳地球都在一张薄纸上,太阳能压弯纸面造成纸面的弯曲,地球也能,只不过太阳对纸面弯曲程度更高,而太阳消失后,这种原本的凹陷会像水波(引力波)一样对周围的纸面产生影响,随后引力作用才会消失。

引力波

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水星被压扁的圆环轨道会绕着太阳转到,多快呢?大概是一秒钟角度的500分之一。爱因斯坦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引力不再陌生神秘。引力原来是宇宙的构造被它所含物质弯曲所引起的。这就是爱因斯坦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取代了传统对引力是一种力的看法。

广义相对论公式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认为我们的宇宙一直“如此”,现在我们知道宇宙并不一直“如此”。所以,从知识上看,我们的宇宙才一百岁。

市直在编高中数学老师,27岁考上了前十985的全日制基础数学研究生,如何取舍

亏你还考上了编制,智商去哪里了?和单位领导协商,作为单位定向培养就可以领着工资去报到了,然后边工作边上班,还不耽误晋级,更不耽误结婚生子,啥事不耽误,如果你非常牛逼,干脆辞职去上,如果你很平常,干脆死了心,踏实工作,养家糊口,培养下一代,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干嘛跟你自己较劲,有意思么?有些事情,即使你遇见再好的也没用了,打个比方,你结婚了,以后遇见一个更好的姑娘,你会不会选择离婚去寻求另一个可能更好的呢?别反驳,一个道理,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傻子,你放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更好的机会,至少对于你来说不是了!不喜勿喷,过来人的经验,不唱高调!

网民们支持曲昭伟在《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吗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里有一位曲昭伟教授,他不是一位寻常的教授,他是号称能够掀翻量子力学的教授,相对论在他眼里也是错误的。量子力学、相对论,这可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座科学大厦,曲昭伟居然一下能够掀翻两座科学大厦,让人一听就会吓一跳。

不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刚踏上研究道路的无名学子,只要做出了科学发现,都应该为同行提供阅读渠道,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这几乎是必须要做的。至于成果能够发表在什么样的学术期刊上,与成果的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比较小的科学成果不可能发表在像《自然》《科学》这样的顶级学术期刊上,涉及重大科研成果的论文才有较大的可能性被顶级学术期刊采用。

曲昭伟是教授,他肯定知道做出了成果要发论文,他也肯定知道《自然》《科学》是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如果他真的推翻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大论发在《自然》《科学》上也只能是《自然》或《科学》的荣耀。据我所知,曲昭伟也曾给顶级期刊投过推翻量子力学的大论,可是直接被拒,连找审稿人都免了。他也想过在自己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大论,结果也没有得逞。如今这位自以为比牛顿、爱因斯坦还伟大的科学家只好在网络上吆喝两嗓子赚取几个点击。他的吆喝有时候很煽情,有时候也很民粹,可是论文能不能发不是看作者会不会讲煽情故事,也不是看有多少网民支持他。本身就是走错了道路,再怎么折腾也是白搭。

曲昭伟的大论不能发表,不是因为别人对他搞迫害,而是因为他的认知有问题。就像辽宁的那位下岗工人郭英森,只有初中学历,却号称能拿好多个诺贝尔奖。听起来也很吓人,可是同样无处发表大论。曲昭伟比郭英森只是多了一顶教授头衔而已。

精神疾病领域有一个夸大妄想症,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能,容易把自己想象成大领导或伟大的科学家。疾病面前几乎人人平等,不论是教授还是初中学历的下岗职工,都有可能患病。

假如我在高考数学试卷上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会发生什么

首先不得不佩服这个提问的同学高大上的脑洞,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个高大上的脑洞来畅想这件美好的事情吧。

首先,高考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对所有参与的人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考验。不光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对于出卷者,阅卷者都是巨大的挑战。任何一场数学方面的考试考的都不会是某一领域极端深刻的问题,考的是广度,如果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那就稍微再加一点点深度。所以哪怕你是数学博士,拿到高考数学试卷,恐怕也不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满分。

高中数学

其次,高考数学考的领域繁多,从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概率,空间几何等等。要想拿到高分,你在每个领域的问题上就不能花费太多时间,要不然,很可能,你丢的分会比你得到的分更加吓人。

大家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证明:

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2个奇素数之和。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蕴含天机,如果不是天纵奇才,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突破了。然而这个问题却让很多自认为是民间数学家看上了,给出了那么多自以为是的证明,声称不用高等数学技巧,仅用初等数学,几页纸就可以搞定这个看起来像是初等问题的数学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初稿

曾经有很多年,每年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都要收到几麻袋类似的民间证明。后来实在不堪重负,都懒得回信了。

陈景润先生当年与于师兄潘承彪所著《哥德巴赫猜想》中说到,许多人想去证明数论中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却不知道研究这些问题,首先要掌握高深的数学技巧,以及长年累月的训练才有去攻克这些重大问题的可能,希望一些有志于此但是没有数学功底的同志们不要错过地将自己的时间放在这些问题上,免得浪费大好年华。

陈景润

陈景润先生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获得了最好的结果,他苦口婆心地去劝慰那些企图用几页纸以及入门数学知识就想解决哥猜的人一个良好的提醒。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真的不是开玩笑。不信?那我们来看几页1973年,陈景润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二个素数之积》这篇论文。

第1页

第2页

这篇论文是改进了1966年取得的初次成果,已经精简到只有18页了,原来的论文据说长达200多页,他的师兄王元看到之后都觉得思路正确,但是过程太复杂晦涩了,于是就有了这精简过后的18页论文。如果一个仅仅掌握了入门数学知识的人看到这篇论文正文,有什么感想么?大概就是符号大致认识,但是内容完全不懂的阶段吧。

这篇论文证明了1+2,远远不是最后的结果1+1,虽然我们已经等了50年,但是仍然没有跨过这条横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终极的1+1论文出来,绝对要比陈景润的1+2还要艰深百倍,千倍不止!

王元 陈景润 潘承洞

高考数学120分钟,哪怕你就是事先已经完全掌握了证明过程,开考你就在试卷上奋笔疾书,恐怕2个小时你也写不完整个证明过程。更别说,在这份证明里,你要一个符号,一个数字都不出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还是洗洗睡吧。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不是做奥数题,这是一项重大的研究项目,绝对不是几张纸就能完成的。所以想用几个小时,几张纸就能完成它,恐怕也就只能在天马行空的想象里出现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