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家对上班打卡有什么看法,自身讨厌这样吗
- 机关事业单位强调考勤有没有效果如何做才能好
- 你的工作单位如何考勤
- 你了解中国古代的考勤制度吗
- 是不是大多数公司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不一样拿考勤来说,领导可以随时上下班
- 某运营商,中层干部四十几岁就退闲职养老,考勤制度形同虚设,是否合理
大家对上班打卡有什么看法,自身讨厌这样吗
大家好,我是在职场奋战多年的职业经理人二土,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很多人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即上下班打卡。说到打卡,有人会想到微软,微软员工上下班是不需要打卡的,但一样可以做到世界五百强的第一。但全世界只有一个微软,看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第一、李经理是我们公司的区域总经理经理,他主要负责华中地区几个城市销售工作,因此工作性质是常年出差在外比较多,如果我们要求他每天回来公司打上下班再开展工作不现实,当然也有人说可以在外地打卡,但是区域经理负责几个城市,今天在武汉,明天可能又要到长沙,在外地打卡也没有意义,因此对这类工作性质的岗位建议不做打卡要求,只需要业绩要求即可。
第二、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办公的岗位,比如职能岗位、技术岗位,建议打卡,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打卡的目的是为了严肃工作纪律,以及在同一时间工作大家好沟通交流以及配合工作。小陈是我们公司的项目助理,我们公司的制度是每天可以晚到十分钟,疫情以前我们是九点上班,疫情期间我们是十点钟上班,我发现不管十点上班还是九点上班她都会把可以晚到的十分钟时间用到非常极致,每天都是慢慢悠悠的十点十分到公司,甚至一个月会经常迟到,她很喜欢到公司先吃早餐补补妆洗洗被子擦擦桌子到十点四十以后才开始工作,上周末因为我们有个项目需要赶出来,通知项目组的人周末都要过来加班,我们其他人基本都是十点就已经到公司开始进入项目会议了,但小陈十一点半才到。因为我们周末是加班是不需要打卡的,比较自由,因此像小陈这类型就会比较晚到公司,但是十一点半我们项目会议已经结束了,大家已经根据会上的工作安排开展各自工作,小陈晚到就无法知道会议内容。能严格自律的人或许打卡不打卡都会自觉遵守公司的上下班时间,但是对于自我控制力较差的人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才能更好地规范他的日常行为。
第三、打卡制度建议更加人性化更加灵活性,上下班路途遥远,难免会因为交通、气候等不可为的因素影响而造成无法按时打卡而迟到,建议企业给予员工宽松处理。其次像技术开发这类岗位员工经常需要加班到比较早,建议采取弹性上班制度。
第四、相信很多企业打卡制度是为了规范化管理,在打卡制度中设置了一些罚款。其实企业没有行政处罚权,因此不建议企业直接罚款,而是通过其它方式让员工即能接受又不违规,比如处分,扣分等方式。
你是否也是很讨厌打卡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机关事业单位强调考勤有没有效果如何做才能好
单位在不同时期,曾有过几次强调考勤的情况,但总体效果不太好,最后不了了之,说明,只强调考勤,把人固定在岗位上,却不做事,时没有多大用处。考勤只是辅助作用,关键还是要想办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单位在成立之初,大家干劲十足,没有什么考勤打卡之说,很多工作也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办,而是要去工地、去项目现场办,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但后来单位的职能慢慢减弱,人员也减少,事情也相对少了,最终就形成了一些懒散的作风。
这样自然不行,有领导就说要抓考勤,让大家回到工作岗位上,于是就有了指纹打卡、刷脸打卡和钉钉、企业微信打卡等手段。不过这样就束缚住了一些实际有事做而要外出的同志,反而是一些没有事做,可以天天坐在办公室的同志打卡打得好。
为了看大家实际工作的状态,曾经有位领导甚至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让一个考勤工作人员,在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不定时的各个办公室去巡查,并录像、拍照发到工作群中。这样做确实让很多同志无法外出,只能待在工作岗位上,但实际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大家也怨声载道,甚至让证明考勤工作人员十分难堪。这种做法持续了不到两个月就无疾而终了。
很多领导新来之时都强调考勤,但最终效果都不太佳,这是他们忽视了,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大家都是有编制的,因为考勤问题而辞退一个有编制的人员是不太现实的。这与企业有本质的区别,企业如果干得不好,辞退一个人是非常容易的,而且企业安排的工作很难让人闲下来。
不久前,有领导说想让大家回到单位刚成立的那些年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他似乎忽略了单位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单位工作人员也就难以回到原来的状态。那时候单位职能强大,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时不时有人获得提拔重用,干劲自然很足。而现在单位职能削弱,多年没有提拔干部,甚至至今没有进行一次职级的晋升。这样想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仅仅强调考勤又怎么能做到呢?
想要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考勤只是一个次要的东西,真正要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定时选拔任用干部。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给予提拔是最好的奖励。如果干部长期没有得到提拔,那么工作积极性自然无法提高,很可能就成为一个佛系人员。只有不定时地把工作做得好积极肯干的人员提拔上来,才能带动其他人。职级也是如此,要让那些资历老、经验丰富的人员工作起来,就要提高他们的职级待遇。单位自从职级套改之后,有一定的职级晋升指标,但没有开展过职级晋升。这也使得一部分有希望晋升职级的人工作干劲不高。只有不吝啬于拿出一定的职务职级来让一部分有干劲的人去晋升,才能逐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第二、合理的安排工作。体制内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情况,那就是:你能干那你就多干,你不会干那你就不干。这其实就是一种分配工作不合理的现象。单位有一个人最喜欢推活,总是以不会干、没有参与等等理由,去拒绝安排的工作,而安排工作的人员有时又不强硬,久而久之导致这位同志就不干活。还有部分会干活的人员,就会发现活越来越多,因为之前干过熟悉,而且越干越会。这样积累到一定时间,这位同志也会向其他同志学习,也去推活,导致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只有合理去安排工作,不让老实人吃亏,才能让大家都有活干,但又不累,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第三、奖惩应用得当。在机关事业单位,奖励和惩罚的手段不是特别多,但同样要应用得当。一般单位,奖励方面也就只有年度考核优秀、优秀共产党员等一些奖励。这些奖励一定要给大家认可度高、工作能力强、确实干事的人员,这样才能真正有引导作用。对一些积极推诿、不肯干活、屡犯错误的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可以采取诫勉谈话、警告等等措施,排除在奖励和晋职晋级之外。
综上所述,只强调考勤在机关事业单位作用不大,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利用晋职晋级、合理安排工作和奖惩应用得当等等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家自觉工作。
你的工作单位如何考勤
谢谢邀请!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分享一下:
2006年之前,所在的单位用纸质卡片打卡机+停电手签的方式考勤,出外勤的一般采取打电话核查的方式考勤;
2006-2015年,所在的单位一般都用指纹打卡机考勤,出外勤的用微信发位置共享和行政或人事部员工打电话抽查式考勤;
2015年至今,所在的单们多数都用“钉钉”打卡考勤,有的也用微信发位置共享考勤。
你了解中国古代的考勤制度吗
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考勤制度,感觉受到了约束和限制。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集体和团队都需要管理,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考勤制度就是完成工作的前提与保证。
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和现在的时间相对应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古代时,公职人员上班的时间比较早是在卯时,也就是现在的5点到7点之间。
到了衙门会有一名官员负责点名,张三、李四、王小二 ............ 。旷工或是迟到会记录在册,稍后会受到上司的训戒,严重者要受罚俸的处罚。因是在卯时上班点名,这个出勤的管理办法,就被称为“点卯”了。
如果你是朝臣,早朝不来或是迟到,受到的处罚可能要更大一些。降职,影响以后的升迁,甚至罢官都有可能。要是在明朝,皇帝比较专制,叫人把你摁倒在地,打一顿屁屁也是很有可能的。
总之,在职场上考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还是不喜欢考勤制度,你只能说明你不是老板或领导,当上老板和领导的可能也比较小了。
是不是大多数公司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不一样拿考勤来说,领导可以随时上下班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总结归纳为两点,具体如下:
第一、一定级别以上,是不作考勤方面的任何考核的。
对于高级别职位的领导来说,考勤管理不再有任何意义,他们肩上的担子和责任足够了大,以至于无需用出勤时间来约束和考核!
第二、企业原本不需要制度的,只是组织庞大了,事情复杂了,大家的觉悟和自律精神差异巨大,于是制度出现了。
简而言之,一些基础制度的覆盖面不是100%的,只是覆盖到需要监督的人群。
与之相对应的,针对高层领导的各项考核,诸如业绩指标、财务指标等等,一线员工也不会涉及的,
某运营商,中层干部四十几岁就退闲职养老,考勤制度形同虚设,是否合理
本人曾在运营商工作多年,据我所在的工作地方运营商,中层干部40多岁就退闲置养老的不多,除非是没有了晋升机会,可能会安排到非重要岗位上,这个是极有可能的。
从企业的角度和人力资源的角度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对国家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然而从国企的特殊性来看,这个现象十分的普遍,如果是民营企业,比如华为提倡35岁前如果不是管理岗位,就进行适当裁员,但是电信运营商是国有企业,国企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负责,所以是不能够随便裁员的。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员工需要安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随着时间的积累,人员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多,管理岗位没有办法大量的需求,并且晋升的通道相对单一,因此造成了上面描述的问题。
考勤制度上面,本人所在的省份运营商基本上矿工较少,但是运营商的惯例是不打卡的,所以也导致很多尸位素餐的员工缺勤矿工,没有办法进行考核,的确会出现上面说的样子。
个人觉得上面说的情况的确可能属实,也十分的不合理,但是从现状和国企体制来看,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