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兴歌词(为什么现代诗歌日趋走向没落)_诗歌_大众_押韵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现代诗歌日趋走向没落
  • 诗词创作如何走进大众走进时代走向复兴

为什么现代诗歌日趋走向没落

当代诗歌的没落主要原因是诗歌没有形成文化主流产业,诗歌的走向与时代潮流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当大众都喜欢选择K歌作为消遣娱乐时,很自然就会对诗歌越来少的关注。

诗歌无疑是文学载体,如果说;诗歌与流行歌曲盛行没有很大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种是大量人群喜爱,另一种是小众人群喜爱,那么,就不难得一个结论,以多胜少,多者就成为主流,而少的方就变成了弱势。

诗歌并没离开大众,而是大众背离了诗歌,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代诗歌并没有与时俱进产生出文化的价值,以至于有很多喜欢诗歌之创作者无法坚持更上一层楼。

我作为一名诗歌的爱好者很悲观地坦言;当代诗歌想要生存,实属不易,读者市场尚有几多?同时也思索着一些问题,诗歌产值优势又是在哪?




诗词创作如何走进大众走进时代走向复兴

詩词创作如何走进大众,走进时代走向复兴?对于这个问题我斗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植根于大众

我们的现代诗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正在朝着不押韵,朦朦胧胧,晦涩难懂这一个方向去发展,接受的人和能读懂看懂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成了“阳春白雪,合者该寡“,所以说詩出版了很难卖掉。而过去的一些詩词,大都是来自于民谣或大家的劳动号子,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才深受大众的欢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唐李绅的《悯农》“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千古仍感觉印象深刻,感人至深。詩词是文化中的精髓,要发扬光大必须“脚踏实地“的认真写作,才能不脱离群众的这块沃土,扎根于人民之中,才能根深叶茂。

二,詩词还要合辙押韵,体现出音乐美

不管是写的什么詩,我还是建议合辙押韵,如果不押韵,就没有音乐之美,读起来就难以朗朗上口,你怎么能称为是一首诗,岂不是一篇分行的散文。拿现代诗很著名的詩人徐志摩来说,他的詩也是合辙押韵的。在《再别康桥》就这样写到“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很是上口。

三,是要清晰易懂,被广大群众接受

詩歌的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要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不能朦胧晦涩,脱离大众,要是真的这样,詩词的复兴之时即将到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重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