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杜甫喜欢成都吗
- 为什么身为河南人的杜甫,杜甫草堂却建在成都
- 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李贺、贺知章、王勃、陈子昂、孟郊、贾岛、刘禹锡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 杜甫草堂有什么故事么
- 杜甫草堂为何配塑黄庭坚和陆游
杜甫喜欢成都吗
在成都生活的时光,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了。
假如我没记错,杜甫来成都是公元759年,他一个河南人,从甘肃跟着难民逃难的队伍来到成都。据说,杜甫来成都的第一站就是大慈寺,现在这座寺庙依然存在,被太古里的诸多时尚品牌包围着,形成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几句诗出自《成都府》,描绘的是杜甫刚到成都时的景象,成都的冬季仍有绿色树木,让杜甫惊诧不已,所以才有了这句“季冬树木苍”,而从后两句已经可以看到成都当年的繁华了。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杜甫生活在成都的五年多时间里,一共写了430多首诗,他一生中少有的不针砭时弊,表达快乐闲适心情的诗,大多都作于成都,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大家把安史之乱之后的杜诗连起来读,会明显感知到在《成都府》之后,杜诗轻松明快了起来。
有人说,如果杜甫在成都很快乐,为什么最后还是要离开呢?一些学者的分析,是与当时杜甫的好友严武有关,严武当时是剑南节度使,比杜甫小十多岁,对他既尊敬又照顾,杜甫草堂的修建也多亏了严武。然而,在公元765年,四十多岁的严武英年早逝,杜甫在成都没有更多的社会关系,所以才选择离开成都,前往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
现在大家到成都来,也还可以去杜甫草堂。我个人的小建议是,早上去,避开旅行团,你会发现草堂宁静的美。
为什么身为河南人的杜甫,杜甫草堂却建在成都
杜甫是河南人,但成都有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草堂),并且还是全国规模最大,这是因为杜甫曾经在成都待过将近4年的时间,并且杜甫写的诗里名流千古的大部分都是在成都写的。
杜甫出生在河南洛阳,本身家庭条件不错,后来在父亲去世后才变的比较贫穷,在洛阳长大后大约30岁左右去长安(西安)求官,正式步入仕途,但是当时的唐朝已经开始腐败,所以尽管有才,还是没能当上大官,只是给皇帝写写建议,类似于一个文职官员,没什么权利还得时刻注意自己言行。
杜甫性子直,说话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得罪了很多人,但杜甫才能出众,还是有很多人敬佩他的才华,有很多好朋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携一家四口前往成都躲避战乱,在现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地方建了自己的一所小茅屋,也就是后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指的房子。
在这里,杜甫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例如《蜀相》《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独步寻花》等等,直到后来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写了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准备泛舟回家,正如诗中所写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实际上他也这么做了,买了个船,沿着这条线回家,但是到襄阳时,贫困潦倒,在船上去世。
杜甫的诗注重描写细节,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许多自然景色描写,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被后世敬仰,于是后人在成都当时杜甫住过的地方修建了杜甫草堂用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实际上纪念杜甫的地方有很多,但这里无疑是最大最有名气的一个。
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李贺、贺知章、王勃、陈子昂、孟郊、贾岛、刘禹锡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11位诗人,都是同一个时代,那就是——唐代。
但是唐代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而每一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皇帝,不同的政治、社会格局。
唐诗是一部唐代历史的形象再现,透过这些诗人的笔墨,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风貌。
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为:
- 王勃(650-676年)
- 陈子昂(659-702年)
- 贺知章(659-744年)
- 王维(701-761年)
- 李白(701-762年)
- 杜甫(712-770年)
- 孟郊(751-814年)
- 刘禹锡(772-842年)
- 白居易(772-846年)
- 贾岛(779—843年
- 李贺(790-816年)
王维(701-761年,盛唐: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诗佛”王维的诗作,它不比李白的潇洒浪漫,不比杜甫的沉郁深刻,但是王维的诗空灵超然,是禅宗意境的完美表述。
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入长安,求取功名。
开元四年(716年),写出“独在异乡身是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为名噪京城的少年才子。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逃跑,王维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唐军平复叛乱,王维因被俘期间写过怀念李氏大唐的诗词,被新人皇帝唐肃宗赦免,仅官降。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辞去全部官职,解甲归田,安然离世,享年61岁。
白居易(772-846年,中唐晚期: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白居易是处于唐代的中晚期,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进入繁镇割据的战乱年代,在他75年的生命之中,皇帝换了8个,有的皇帝只做了不到一年。
白居易也是一位少年天才,16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诗句。
在语文课本上背诵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行》,更是让他成为我们记忆深处的诗文大家。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807年,授翰林学士。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被贬江州。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
李白(701-762年,盛唐: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
“诗仙”李白,太有名,《妖猫传》里的唐玄宗甚至说“李白,大唐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
虽然这是电影里的一句杜撰,但是足见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唐玄宗时代,早年是武则天,晚年是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开始社交活动,18岁开始在四川省境内游历。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走出四川,开始全国游历,结交名士。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上终南山,苦等玉真公主,想走“终南捷径”,未果。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终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达到人生巅峰。
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赐金还乡”。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得道飞升,享年63岁。
杜甫(712-770年,盛唐-中唐: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死后名垂千古,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可以说得上是贫苦的。杜甫在如今名气很大,不多赘述。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杜甫出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辞官,入川,在杜甫草堂漂泊了8/9年的生活,然后在湖南继续漂泊了2/3年。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去世于长沙到岳阳的一艘船上,享年59岁。
李贺(790-816年,中唐晚期: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
“诗鬼”李贺,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唐德宗真元六年(790年),李贺出生。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15岁的李贺已经名动京城。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带病继位,806年,顺宗驾崩。
唐宪宗元和三、四年间(808~809年),李贺拜见 韩愈。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妻子亡故、家国不幸、藩镇割据,仕途不顺,再加上李贺自己身体不好,回到昌谷故居修养,整理诗作,不多久便病故了,终年27岁。
贺知章(659-744年,初唐-盛唐: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贺知章是很幸福的一位诗人,官做的好,最后寿终正寝,86岁解甲归田还作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千古名作。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贺知章出生。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86岁的贺知章因身体状况,辞职回乡,享年86岁。
王勃(650-676年,初唐:唐高宗)
这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神童少年,他“未冠而仕”,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他的生命停止在27岁那一年,但他的名字却连同“初唐四杰”一同被世人铭记。
一篇《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名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高宗也连连称赞。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王勃出生。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天妒英才,坠海而亡,终年27岁。
陈子昂(659-702年,初唐:唐高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的一股清风,初唐时期的诗坛都是华丽辞藻堆砌的宫廷风,而陈子昂的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进士及第。
则天顺圣皇后长安二年(702年),受陷害,冤死狱中,享年44岁。
孟郊(751-814年,中唐: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
孟郊也是生不逢时的一位悲苦的诗人,他连续多次科举都不中,46岁的时候才中了进士。
如果你对孟郊有点生疏了,那么看看这两句诗,是不是能帮助你唤醒对孟郊的记忆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的诗大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孟郊出生。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进士登第。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孟郊任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同年突发暴病,病故,享年64岁。
贾岛(779—843年,中唐-晚唐: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唐代中晚期的诗人,真是命运不济,贾岛与白居易差不多同时期的,都是经历了8位皇帝。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因为抱怨当时的一个规定“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写诗抱怨,诗作被韩愈发现,觉得贾岛文采斐然,于是还俗参加科考。
可惜的是,贾岛屡试不中,他一生穷苦潦倒,把精力都放在作诗上,他擅长写五律,尤其是擅长写荒凉枯寂之境,与孟郊被合称为“郊寒岛瘦”。
这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流传的经典名句。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贾岛出生。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贾岛云游至长安,结识韩愈,还俗参加科考。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去世,享年65岁。
刘禹锡(772-842年,中唐-晚唐: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刘禹锡也是与白居易、元稹、贾岛、柳宗元、韩愈等同时期的伟大诗人。
刘禹锡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岁从江南老家去长安游学,在京城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
对于很多人来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首《陋室铭》是最为熟悉的一篇赋了,它的作者就是刘禹锡。
当然,刘禹锡的很多诗作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继位,刘禹锡参与革新改革,触犯利益集团。次年,顺宗被迫让位,宪宗继位。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谪,开启了23年的贬谪生涯,在被贬夔州时期,还创造了“竹枝词”。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结束被贬生涯,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正所谓“只有什么事都不做,才不会出错”!
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可以说“没有被贬过的诗人不是好官员”啊~
这11位诗人,就为大家简单梳理至此。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杜甫草堂有什么故事么
来源:微成都 【名人与成都】系列、百度百科
「名人与成都」草堂铁杆粉丝邓小平:“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名人与成都」朱德到底有多爱兰花?三次赠花杜甫草堂还亲自修枝
「名人与成都」伟人音容留草堂——记1958年春毛主席参观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 使之得以保存。
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
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时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为修建杜甫草堂组织了一个筹委会,成员多为文化名流,博学鸿儒;修缮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
「名人与成都」草堂铁杆粉丝邓小平:“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邓小平十分敬重杜甫,喜爱成都杜甫草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曾先后5次到杜甫草堂视察或参观游览。1986年春节期间,小平和家人到草堂赏梅时说:“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可见一代伟人对草堂情有独钟。曾经两度陪同小平游草堂,并两次担任解说员的丁浩认为,“正是‘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吸引着老人,在忧国忧民上他们心意相通,要不然小平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瞻仰杜甫草堂。”1982年9月,邓小平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参观杜甫草堂。当时在杜甫草堂工作的丁浩初次为邓小平作导游。丁浩回忆:“当时我只是3人解说组中的一员,但实际上是小平同志在给金日成当导游。小平对杜甫、对草堂的熟悉程度让大家感到吃惊。”
1986年农历正月初四下午,时任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的丁浩突然接到通知,邓小平翌日再次来草堂。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草堂方面向上级请示是否闭馆。最后得到的回答是,小平已有明确指示:春节期间,不要闭馆,以免惊扰游客。正月初五上午10点左右,一辆中巴车悄然停在杜甫草堂正门。小平和夫人卓琳在继母、两个女儿以及孙儿孙女等一家10多人的陪同下前来。一下车,小平就说:“我们这次主要是来赏梅的。”春节期间,杜甫草堂内游人如织。刚一进门,游客就认出了小平,大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小平来了,小平来了!”一时间,大家自发列队夹道欢迎小平一行。
在去诗史堂的路上,数株寒梅绽放,诗圣故居的诗情画意和沁人心脾的梅香,深深地感染了专程前来赏梅的小平。他回头对家人说:“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作为解说员的丁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这首被明代诗人品评为“中国咏梅第一诗”中所蕴涵的乡愁,勾起了小平的思乡之情,他一边听一边欣赏梅花,没有说话,只是频频点头。
古朴典雅的杜工部祠,在院内一棵枝干虬曲的老罗汉松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祠内有明、清两代四种石刻像,也有清代的泥塑像,小平久久地凝视着清光绪年间张骏所刻杜像石碑,说:“这个像更好。”这尊杜像石碑,杜甫面容清瘦、目光深沉,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石上,极好地表现了杜甫饱经忧患的坎坷一生。在盆景园,小平饶有兴致地观看一个个形态别致的盆景,连连夸奖:“做得好,水平很高。”这时,闻讯而来的记者建议小平在此照一张全家福,小平欣然同意,招呼家人一起合影。
之后,小平又和夫人卓琳与孙辈合影,并亲自抱着最小的孙儿。这时,小平看见一位婆婆抱着个小女孩站在旁边,便很自然地走过去,亲切地逗小女孩,并用手挠她的痒。丁浩在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时说:“感觉小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慈祥老人,很有人情味的一个老人……”(陈兆平)1986年春节邓小平与家人在成都杜甫草堂留影
(摘自《成都日报》)
「名人与成都」朱德到底有多爱兰花?三次赠花杜甫草堂还亲自修枝
草堂流后世,诗圣著千秋兰花素有“王者香”的美誉,曾令古今骚人墨客倾倒,也为仁者志士所推崇。戎马一生,统帅百万大军的朱德元帅也独爱兰花,并将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兰花,分三次赠送给成都杜甫草堂,成为老一辈草堂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往事。杜甫草堂原老馆长张宗荣抚摸着片片兰草,向人们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朱总司令和草堂兰草的往事。
幽静园林中兰草长剑飞舞
走进杜甫草堂东侧,与藏经楼一墙之隔就是兰园。“这里就是朱总司令赠送存放兰花的地方,与西侧的盆景园相对应。”张老说。从草堂北门进入草堂园区,穿过郁郁葱葱的荆竹林,进入一条小道后,抬头可见一个白墙青瓦围墙,围墙一侧有一扇双开的朱红木门,右侧墙壁上张贴着“游人止步”的告示牌,而在围墙上面可见报警器等安全装置。
经过敲门后,护园工人打开了右边一扇门,门后竖着一根两米长、直径10厘米大的顶门棒。放眼望去,3000平米的兰园内,植物的栽种搭配错落有致,进门的左前方有一个200平米的水池,池子四周和地面上则是一盆盆、一排排碧绿的兰草。
走在幽静的园林中,一些野樱桃树、桂花树的树杈上,存放或者悬挂着一包包用棕叶包裹着兰草根茎的气生兰。这些兰草根茎大多裸露在空中,长长的兰叶垂下树干,像一把把碧绿的长剑飞舞林中。“这些都是热带兰草,朱总司令当年赠送给草堂的墨兰也来自印度、缅甸等热带地区,应该属于气生兰。”张老说,成都本土的兰草为地生兰。
草堂兰园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曾经是成都市兰草品种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后来又有朱老总的赠予和关怀,兰花中的春剑、夏蕙、秋素、雪兰四大名草一应俱全。为了便于管理和保护这些兰草,兰园基本不对游人开放。红军时期的毛泽东 朱德
三次赠兰草朱德亲自修枝
在兰园会议室前一块空旷的坝子,张老手指会议室,“这里原来是草房,专给兰草翻盆、浇水的操作区,也是当年接受和养护朱总司令兰花的地方。”
“他最早一次给草堂赠送兰花在1961年。”张老说,大约在春节,朱总司令从广州返回北京途经成都时,专门从广州带回五六盆墨兰,并亲自送到草堂。“当时草堂并没有这种兰花,因为它属于热带兰草,成都属于温带,两地气候不同,主要是想试验一下。”张老回忆,当朱总司令将兰草带到草堂兰园后,立即询问兰园的兰草品种、栽培等非常专业的兰草知识,与养护工人们亲切交流兰草养护技术。在听养护工人介绍完成都本土兰草的习性、养护等回答后,朱老总和蔼地说“好、好、好”。
为了让这些外来兰花在成都顺利成活,朱老总还向我们这里的养护工人详细介绍了墨兰的生长习性、养护等常识。“总司令亲自送来的,我们当时都很重视,赶紧用笔和本子进行记录,生怕今后栽种过程中有个闪失。”介绍完这些兰草后,他端坐在草堂提前摆放的竹藤椅上,抱起地上一盆兰花,用剪刀对其中的枯枝败叶进行修剪梳理。
“得到总司令赠送的兰草,我们倍加珍惜。”张老说,第一次接过这些墨兰,兰园就指派了专人进行看管护理。并提出第一不能丢失,第二要力争养活,等到朱老总再来成都时能见到自己从广州带来的兰花。
第二年春节前夕,当朱老总再次走进杜甫草堂兰园时,再次给兰园赠送了一批兰草,不仅有墨兰、鱼魫大贡等,而且还有产自江浙一带的大富贵、宋梅等品种。“他看到头年带来的墨兰成功移栽到成都后非常高兴,并表示还会给草堂带来新品种。”张老介绍,朱老总此次离开兰园后,还特地将兰园中的本土名贵兰草春兰、山兰等,带到广州去进行移栽。
看着满园素雅碧绿的兰草,张老说,朱总司令前后共为草堂赠送过三次名贵兰花,数量多达160余盆,而且这些兰草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园子里。
钢筋护兰室悉心呵护兰草
就在兰园护兰工人们小心翼翼看管着朱总司令赠送的兰草时,一场席卷大江南北的风暴也吹进了幽静封闭的兰园。“那太危险了,要不是我们护兰工人们反应快,总司令赠送的这些兰草肯定也遭殃了。”当时正在草堂负责的张宗荣说,那是1966年的秋天,一群北京来到成都的红卫兵突然闯进了兰园的大门,理由就是到草堂来调查朱总司令的兰草。
“我们立即将朱老总赠送的兰草全部转移到其它兰草中去。”张宗荣说,搬迁过程中,护兰工人拔掉了兰草上面原有的标记。面对红卫兵的反复质问,工人们始终坚持朱老总只进兰园参观休息过,没有送过兰草。但这群红卫兵并不放过,依然在园子内进行了大范围搜查。
“可能他们不熟悉兰草,也分辨不出哪些是墨兰,哪些是春兰,所以很快就被护兰的工人遮掩过去了。”张老说,兰草主要是从叶子上进行区分,内行人都清楚。
红卫兵走后,兰园加强了对兰草的保护。将朱德赠送的兰草,重新进行了转移集中,并修建了专门的兰室存放这些兰草。
如今,在兰园会议室一侧兰室里,摆放着24盆碧绿的兰草,有的还刚刚吐出新叶,地面上满是青苔等藻类。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兰室是由砖混结构修建的,兰室的四周全是手指粗的钢筋,里面还有喷灌系统。这些兰草要求的湿度相对少一些,温度略微高一些。所以把它们集中在这一片进行统一管理。那为何还要用这么粗的钢筋加锁进行保护呢?“害怕掉啊!”负责养护兰草的王大姐解释。
“这些都是朱老总当年赠送的墨兰啊!”再次见到这些久违的兰草,张老显得非常高兴。
新闻资料
朱德与兰花
朱德同志爱兰已是众所周知的,据说就是在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间也要遣兴培植欣赏兰花。解放后,朱德同志来川,总是要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到杜甫草堂、文殊院、人民公园等处参观兰花。在他的住处阳台和花架上摆满了兰花,朱德同志清早起来看,午觉起来要看,晚上还要看,对兰花是达到了酷爱的程度。他不仅爱兰,而且精研《兰谱》,说起兰花,如数家珍。
1963年春天,朱德同志来川,我曾陪同他到青城山去采集过野生兰花。朱德同志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兴致勃勃地一直攀登到“天然图画”(青城山上一景)上面,在远离石阶的一处山坡上终于发现了野生兔耳兰。当时,朱德同志和康克清大姐都非常高兴,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摘自《回忆朱德》作者杨超
游客感言
朱德与草堂有人说,去成都不去杜甫草堂等于没去成都,此话一点不假。
凡来草堂拜谒诗圣的,无不为朱德所写的一副楹联所吸引。楹联云:“草堂流后世,诗圣著千秋”。短短10字,意味深远。既不赘述经典,亦不引语别人,却对杜甫作出了恰当的评价。他启迪人们去思考为何草堂能流芳后世,而历史上那些耀武扬威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帝、官吏和亭台楼阁却早已灰飞烟灭。
来源:天府早报
「名人与成都」伟人音容留草堂——记1958年春毛主席参观成都杜甫草堂
伟人音容留草堂——记1958年春毛泽东参观成都杜甫草堂
据史载,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从五代北宋以来,就是诗人吟咏、人们游览的胜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几经变化,时兴时废,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竟成为驻兵饲马的场所,被糟踏得面目全非。
1955年,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杜甫草堂纪念馆。并拨出资金,组织人力物力,把草堂修葺一新还扩建园林,增设景观,开辟研究室,吸引中外人士来瞻仰诗圣故居。
1958年3月8日至26日,毛主席在成都主持了中央工作会议。3月7日,毛主席利用会议召开前的空闲,参观了杜甫草堂。
下午3时许,毛主席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等人的陪同下,由原草堂寺山门进入草堂。为了不惊扰草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他事先未让人打招呼,进门后,便在庭园内信步游览。他先到“花径”旁的影壁前,面壁佇立良久,被壁上“草堂”两个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据说,清人周竺君在书写“草堂”二字时,不用笔,而是用手抓大米写成,字体敦厚而遒劲,加之后来用瓷器碎片镶嵌在上面,更显得别致而格外引人注目。新华社记者侯波摄下了毛主席在这里的珍贵镜头。
毛主席顺着“花径”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地走着,随意观望着四周的翠竹、苍松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树,神态愉快而安祥。他走过小桥,踏上“柴门”的台阶,浏览了柴门两侧壁嵌纪念杜甫的诗文石刻,然后走进“工部祠”,在这里迎候的草堂纪念馆的林延年同志向毛主席介绍了祠内陈列的碑刻和塑像,主席对祠内左壁嵌着的后人凭吊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很仔细,有时用右手轻托着下颚,有时又把微弯着的左臂背在身后,仿佛在低吟微咏。“工部祠”内除有清人所塑杜甫像外,其两旁还配祀有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据祠内碑刻记载:黄、陆配祀杜甫,是因与杜甫“心迹相同”,思想相通,在诗歌创作方面继承了杜诗的风格和传统。另外他俩与杜甫一样,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游蜀中。听了林延年的介绍,毛主席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他博古通今,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功底,对清人所作的如此安排显示出深刻的理解和赞许。
离开工部祠,毛主席从后门步入“诗史堂”,看到两壁悬挂着各种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画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林延年告诉他:“这是诗‘恃史堂’,是后人为纪念杜甫修的。”并一一介绍了每张像的来历。毛主席一面吸着香烟,一面端祥着杜甫塑像。在阳光的辉映下,今天“诗圣”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毛主席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人的偏爱。1957年,他在和诗人臧克家等同志谈话时,毫不掩饰地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毛主席把他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比,更为喜爱李白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杜甫诗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曾在他身边长期工作的同志从他在中南海故居的藏书中看到,毛主席读过不少杜甫的诗,仅圈划过的就有67首,其中圈划三四遍的有《梦李白二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10多首。参观草堂后,毛泽东主席还派人到草堂纪念馆借去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12部共108册仔细阅读。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谈到写诗要用赋、比、兴的手法时,曾举杜甫的《北征》为例,他还能背诵杜甫的很多诗。1964年毛泽东主席乘火车由湖南返京途经岳阳地段时,还欣然索笔手书了杜甫的《登岳阳楼》。
离开“诗史堂”,在林延年同志的陪同下,毛主席沿着古雅别致的回廊,走进杜诗版本陈列室。这里陈列着杜甫草堂纪念馆从国内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来各个朝代的杜甫诗集的各种版本,以及朝、俄、日、英、法、德等l0多种语言的外文译本。毛主席对宋、元刊本特别感兴趣,他指着一部用雪白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问是什么时候印制的,回答是上海最近发行到成都来的。看来主席是想寻根究底,林延年同志又补充道:“发行到成都的有10多部。”“太少了。”也许此刻作为一个在深厚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伟人,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也为杜甫的诗未能在民众中普及发出感慨和遗憾吧!
毛主席在看完了明、清和近代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是政治诗。”这是多么准确而深刻的评语。毛泽东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洞悉、理解杜诗而作出独到深刻的评价。
毛主席来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飞来椅”上坐下稍事休息,神态从容安祥。过了一会儿,他的目光被“大廨”内悬挂的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所撰长联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祥并轻声念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揣摸片刻,然后说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头仔细看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脸上露出微笑,指着长联,用赞赏的口吻说道:“好!”
4时左右,参观结束了,毛主席与草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握手道别,转身向汽车走去。经过这短暂的休憩,他将重新回到日理万机的工作中去,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2007年12月23日,毛泽东女儿李敏(右)、外孙女孔东梅参观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李敏赠送了毛泽东在1958年视察杜甫草堂的照片,李敏、孔东梅母女二人拿着这张珍贵照片在毛泽东当年留影的地方摄影留念。综合:成都党史网、成都日报
杜甫草堂为何配塑黄庭坚和陆游
谢邀。
杜甫草堂内祭祀杜甫的祠堂工部祠,正中神龛上是清代雕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龛内供奉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塑像,为什么陪祀在杜甫两侧的不是他的弟子或亲人,而是宋代的两位诗人?
据载,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当时的四川总督常明等发起重建草堂,这次重建,其规模超过了明、清时期的任何一次,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重建后的工部祠内主祀杜甫,配祀宋代诗人陆游。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四川总督又在工部祠内加祀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塑像。
常明和丁宝桢为什么要在工部祠内加祀陆游和黄庭坚,有关碑记里都没有加以说明,但祠内有清朝人撰写的一副对联对此举作了很好的注脚。联文内容是:“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隐含的意思是:“杜甫、黄庭坚、陆游都不是蜀人,但都客居在蜀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最终离开了蜀地,但“去蜀而不忘蜀”,因此,以黄庭坚、陆游陪祀可以免除杜公的孤单、寂寞,这是第一层意思。
还有第二层意思是,黄庭坚和陆游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是后世学习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个人,也可以说是杜甫的传人,因此,以他们二人升堂人室陪祀杜甫是最为合适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