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七夕节到了,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习俗呢
- 七夕的来源有哪些传说与习俗
- 欢欢喜喜过的七夕节原叫七巧节(乞巧节),并不喜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七夕节到了,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习俗呢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作为东莞的一项重要的
特色传统民俗,
七夕习俗由来已久
它通过“摆贡案,拜七姐”的风俗
在展示传统七夕牛郎织女的
浪漫传说之余
还通过“展艺”“赛巧”的方式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东莞的七夕是从农历七月初六开始的,民国民俗学家邓尔雅有记家乡东莞风俗的《癸亥七夕竹枝词》:“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 以前,七夕贡案制作多以养“轮猪”的形式筹集制作贡案的资金,即集体出资买猪苗多头,各家各户轮流喂养,初六前杀猪作资金。七夕贡案的仪式繁缛、隆重,包括摆巧、拜仙、乞巧、洗七姐水等多项活动。其中以摆巧为其主要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七夕贡案展示的传统活动。
牛郎织女鹊桥会
摆巧一般分为家庭摆巧和七姊妹联合摆巧两种形式,贡案摆设茶酒斋饭、龙狮贺节、五谷丰登和鹊桥相会等四个部分,均为人们纯手工制作的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每年初六早上,妇女梳妆打扮之后,到拜祭地点集合,摆放祭台、准备甜品饮料等。当晚,群众从各处蜂拥而来,将各家贡案围得水泄不通,点评贡案,主持贡案的主妇则热情地招待宾客;上了年纪的妇女多围在贡案前唱木鱼歌,重温昔日青春韵味。
东莞七夕重“赛巧”,贡案不仅主题鲜明,且原材料多来自生活废旧物品或农作物,比如,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做莲花,以鸡蛋壳做灯,以冬瓜瓜仁镶龙柱,以染色灯芯做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做樱桃花,以及手绣小花鞋等
七夕的来源有哪些传说与习俗
七夕,七月七日在旧时民间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1. 拜织女
每逢乞巧节来临,人们都要将庭院洒扫干净,院中陈设香案,献供花果饮食,拜织女,乞求她给自己一双巧手。
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①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②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③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2.拜月
七夕夜晚,人们会在月下许愿。相传是夜牛郎、织女银河相会时天门开启,这时祈愿是最为灵验的。
3. 求赐良缘
未婚的男女在七夕总要祈祷,乞求天赐良缘。
4.求子
已婚少妇会在七夕之夜设案,摆上果品,祈求早生贵子。
5.拜魁星
七月七日是魁星老爷的生日。魁星俗称文曲星,主文章、文运,尤为读书人景仰崇拜。七夕之夜读书人祈拜魁星,以求高中。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纪念老牛为牛郎献牛皮的牺牲精神。
7.晒书晒衣
农历七月七这天,正值伏天,人们会把书,把衣服拿出来晾晒,以防发霉。
8.洗头发
七夕这天取泉水与河水,如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女性在这天沐发,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当然,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乞巧节,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现在不少习俗已慢慢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欢欢喜喜过的七夕节原叫七巧节(乞巧节),并不喜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七夕节的由来和各地的民风习俗,源远流长。是我们华夏民族中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据史料记载,最早发源于两汉时期,在古代,乞巧节的主要活动是以当时社会的单身女性为层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即智慧和巧手艺。所以这一天也就被称之为祈求智巧的“乞巧节”。在汉朝时期,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宫娥彩女们,都会举行一种盛大的活动,通过用丝线进行穿针孔比赛的仪式,来获得巧手称号。随着“七夕节”的民风文化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乞巧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有投针验巧、兰夜斗巧、晒书晒衣、膜拜织女等多种“七夕节”习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